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共同主办的“2023抗肿瘤新药研究及肿瘤治疗年终大盘点”于2024年1月13日-1月14日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设立7个会分场,分别就2023年头颈肿瘤、淋巴瘤、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肠癌治疗的创新药物及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开展讨论,累计100多位肿瘤领域专业学者参会,促进肿瘤领域学术交流,助力药物研发领域广泛合作。
希思科基金会——科研课题成果展示会
2023年度希思科基金会科研课题成果展示会于2024年1月13日在沪召开。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理事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基金会理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基金会监事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和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特邀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理伟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等临床肿瘤界专家以及各科研课题优秀成果入围课题组和基金会科研基金项目捐赠企业代表共同参加了大会。此次成果展示会共有20项优秀课题成果在大会进行汇报展示。
大会由梁军教授、陆舜教授、殷咏梅教授、朱军教授共同主持。
马军教授和秦叔逵教授进行开场致辞。李进教授对2023年度希思科基金会科研课题成果征集项目进行了整体介绍。
马军教授首先在致辞中说,中国医学在2023的十大进展中肿瘤占了三项,这离不开CSCO 38000多名会员的努力。从2002年我国第一个国际PI到现在,近20年的努力,无论是淋巴瘤、白血病,还是实体瘤的细胞治疗,中国都走在了前面,希望临床肿瘤工作者未来会有更多的成果为患者服务。
李进教授对科研课题成果征集项目进行了整体介绍。李进教授介绍,此次活动目的旨在汇总基金会资助科研课题的成果转化成效,促进学术成果交流和协作研究,鼓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及转化研究,提高肿瘤科研及诊疗水平,促使成果更好地服务于肿瘤患者。本活动在前期面向2019~2021年度被资助的科研课题进行了成果征集。符合申报标准(中期报告已提交)的课题共386项,最终申报课题成果报告的数量为77项。其中,临床研究占60%(46项),基础和转化研究占40%(31项),累计发表202篇论文,累计影响因子 2800 分,发表的最高分杂志 41.444 分(《Molecular Cancer》)。李进教授尤其强调了希思科基金会评审制度的严格、公平、公正:在创新性与技术水平、科学性、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成果可转化程度及可能获得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主要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论文及成果与申报课题的相关性,基金会资助的标注情况,著作,发明专利或其他成果情况以上8个维度进行了线上初审及复审,按推荐率及平均分排名。最终,基础和转化研究组、临床研究组各遴选出10项科研课题成果入围此次展示会。
会议现场分为“基础和转化研究组”及“临床研究组”两部分,共计20个优秀课题成果的课题组在大会分别进行了5分钟的汇报展示,并斩获一二三等奖及入围奖。颁奖仪式分别由陆舜教授、朱军教授主持,王理伟教授、周彩存教授、殷咏梅教授、梁军教授、马军教授、秦叔逵教授、李进教授和徐瑞华教授作为颁奖嘉宾为各位获奖课题组颁发证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理伟教授围绕如何做好研究者自发的转化研究,以胰腺癌为例作了《胰腺癌转化及临床研究之探索——从基础到临床 我们的实践》报告。报告中述及,胰腺癌年发病人数快速上升,中国胰腺癌年发病数占全球1/4,诊治水平低,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5%~7%左右,开展胰腺癌转化研究至关重要。团队从基础到临床,围绕三大瓶颈问题开展了系列转化研究。
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进行了《如何做好研究者自发的临床研究》报告。周彩存教授在报告中说,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作为上市后临床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地位举足轻重。然而,IIT研究完成率低,有超过40%的研究早期终止。针对这一困境,周彩存教授分别在创新的研究方向、严谨科学的研究设计、执行阶段的监管和质量控制以及充分的资源配备和研究管理团队4个方面为临床工作者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
与会专家分别就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相关话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2023年度希思科基金会科研课题成果征集项目优秀成果课题组获奖名单详见原文附件)
丁香园EWY项目启动会
由CSCO基金会、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美中抗癌学会USCACA指导和丁香园主办的East meets west for young项目启动仪式于2024年1月13日召开,项目旨在为中青年肿瘤医生搭建国际沟通学术桥梁。
会议伊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发表大会致辞。李进教授表示,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抗癌药物的研发推动了抗癌事业的发展,癌症生存率不断提高。中青年是抗癌事业的中坚力量,是抗癌事业的未来,希望EWY项目能培养更多年轻医生茁壮成长,为健康事业做更多贡献。
李进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发表大会致辞, 马军教授表示,EWY项目代表了大家的心声,希望中国肿瘤的年轻一代可以继承老一辈的遗志和精神,不断创新,更快的发展和世界接轨。
马军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发表致辞,健康中国的宏伟战略目标为抗癌工作提出了艰巨的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承办的这个青年学者的交流项目意义重大,个人和医院都会全力以赴支持。
秦叔逵教授
USCACA理事长孙士勇先生表示,非常荣幸代表美中抗癌协会理事会对项目启动表示祝贺,希望趁此机会向大家传递项目意义和价值,共同致力于为中青年医生搭建中外沟通的桥梁。美中协会也将携手丁香园进行深度合作,搭建更加多元的交流平台。
孙士勇先生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先生表示,丁香园在这24年间一直秉承为中国医生服务,助力中国医生成长的使命。希望EWY项目能够更好的促进中外青年医生的肿瘤医学专业信息交流和传递,衷心祝愿EWY项目取得圆满的成功!
李天天先生
启动仪式结束,AME出版社社长汪道远先生就“中青年医生如何做好科研及发表SCI”进行演讲。
汪道远先生
在圆桌讨论环节,李天天先生担任主持嘉宾,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和AME出版社社长汪道远先生围绕“如何助力青年医生在国际学术影响力”展开讨论,发表各自见解。
大会临近尾声,李天天先生进行总结致辞,对参会嘉宾和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希望这个项目未来为中青年医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头颈部肿瘤治疗大盘点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担任主席并发表致辞,他表示本专场将对2023年头颈肿瘤的进展进行梳理同时展开线下讨论,包括肿瘤资讯、丁香园、CCMTV、海心智慧等在内的多家专业媒体将对会议进行线上转播。
郭晔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陆雪官教授针对局晚期头颈部鳞癌领域内容进行盘点,围绕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内科学肿瘤学会(ESMO)和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上公布的重点临床研究进行介绍。他指出目前免疫治疗仍然是研究热点,特别是新辅助免疫治疗。另外头颈部亚部位肿瘤的研究和预测复发/转移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也将是未来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重要研究方向。
陆雪官教授
在第一次圆桌讨论会环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孝深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王孝深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钟来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许婷婷教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窦圣金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钟来平教授
许婷婷教授
窦圣金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季冬梅教授进行复发转移头颈部鳞癌年终盘点,围绕双抗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小分子靶向药物、单抗药物等新药或者新技术方面的进展进行梳理总结。她表示目前新的联合方案,新的治疗靶点和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为复发转移头颈鳞癌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长的长期生存的希望。
季冬梅教授
在第二次圆桌讨论环节,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朱国培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他表示,通过梳理头颈部肿瘤新药可见,免疫治疗新药数量达到平台期,但是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显著增多。另外,ADC药物开始崭露头角,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朱国培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田姝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区晓敏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薛丽琼教授进行会议讨论。
田姝教授
区晓敏教授
薛丽琼教授
最后,郭晔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对参会的专家和各位听众表示感谢。
淋巴瘤治疗大盘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首先进行大会致辞,沈志祥教授表示淋巴瘤新药虽然由我们中国科学家自主创新的药物有限,但在临床研究数量及质量方面已步入世界前列,作为拥有大量人口基数和医疗中心基数的大国,我国的肿瘤研究较以往取得较大突破。
沈志祥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进行大会致辞,表示此次大会受到了多方机构的支持,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促进淋巴瘤领域的交流和研究的开展,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马军教授
朱军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进行2023淋巴瘤治疗年度盘点。宋教授围绕2023年淋巴瘤领域的中国获批上市新药、国际重要期刊发表的重要研究以及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成果转化案例等方面进行总结。
宋玉琴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就ASH中国之声进行讲课,盘点和总结了中国学者在ASH上发表的重要研究,梳理了这些研究对于未来血液肿瘤领域的重大意义。
赵东陆教授
第一次圆桌讨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小沛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赵维莅教授
黄慧强教授
刘澎教授
白鸥教授
王小沛教授
第二次圆桌讨论环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担任主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明智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耀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邱录贵教授
张明智教授
郭晔教授
刘耀教授
李小秋教授
会议接近尾声,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进行会议总结,祝贺此次大会圆满成功。
肺癌治疗大盘点
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进行主席致辞。诸位专家对于过去一年的肺癌治疗成果进行了回顾,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策略提出了富有洞见的展望。
周彩存教授
程颖教授
韩宝惠教授
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进行2023年度肺癌治疗年终盘点。周教授详尽解读了过去一年中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涵盖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周彩存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就2023年肺癌转化研究展开分享,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转化研究在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转化研究推动肺癌治疗的进步。
胡洁教授
第一次圆桌讨论会由周彩存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围绕EGFR-TKI耐药后NSCLC治疗进展进行发言。
储天晴教授
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佳蕾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刘子玲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范云教授
王佳蕾教授
刘子玲教授
周彩存教授、程颖教授进行会议点评。
第二次圆桌讨论会由韩宝惠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吕长兴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相加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傅小龙教授进行讨论。
韩宝惠教授
朱正飞教授
吕长兴教授
相加庆教授
傅小龙教授
大会接近尾声,周彩存教授、韩宝惠教授和程颖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并祝贺本次会议圆满结束,表示期待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再创新高。
乳腺癌治疗大盘点
大会开始,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发表主席致辞。两位教授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在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并鼓励与会者积极交流,共同推动乳腺癌治疗的发展。
江泽飞教授
殷咏梅教授
接下来,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红霞教授作题为2023年HER2低表达乳腺癌治疗进展的演讲,王教授阐述了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最新治疗策略,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分享了相关临床试验的最新数据。
王红霞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分享了2023 SABCS 晚期乳腺癌年度进展,王教授详细介绍了在SABCS会议上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新型药物的临床试验数据、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王碧芸教授
第一次圆桌讨论会环节,殷咏梅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柳光宇教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陆劲松教授担任讨论嘉宾。三位专家就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加强国际学术合作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殷咏梅教授
柳光宇教授
陆劲松教授
上海长海医院李恒宇教授围绕TROP2 ADC在晚期TNBC的治疗进展进行分享,李教授表示TROP2 ADC药物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未来将有更多临床试验加以探索。
李恒宇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对乳腺癌骨转移多学科专家共识进行了详细解读。葛教授介绍了骨转移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了规范化诊疗在乳腺癌骨转移治疗中的重要性。
葛睿教授
第二次圆桌讨论会环节,江泽飞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凌扬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向作林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江泽飞教授
凌扬教授
向作林教授
大会最后,江泽飞教授和殷咏梅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两位教授鼓励与会者继续致力于乳腺癌治疗的研究和创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效果。
肝癌治疗大盘点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沈锋教授担任主席并致辞。两位教授表示,中国是肝癌大国,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久居不下,优化现有治疗、开发创新疗法是为肝癌患者带来获益的重要途径。
秦叔逵教授
沈锋教授
沈锋教授就2023年度肝癌治疗年终盘点展开演讲。沈教授表示,过去一年来,肝癌领域研究成果收获颇丰,主要体现在联合治疗策略上,尤其是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方案将是未来重要的探索方向之一。
沈锋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志强教授就晚期肝癌治疗进展与思考进行汇报,孟教授表示,我国许多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就已是晚期阶段,预后较差,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诸多生存希望。
孟志强教授
第一次圆桌讨论会环节,由秦叔逵教授担任主持,上海市长海医院湛先保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邱文生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秦叔逵教授
湛先保教授
邱文生教授
第二次圆桌讨论会由沈锋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施国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志强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沈锋教授
施国明教授
大会最后,由秦叔逵教授和沈锋教授进行会议总结。两位教授表示,中国肝癌领域需要真正解决临床实践的试验数据,未来的临床实验不仅要强调创新,还要避免研究“同质化”、“重复化”。
胃癌食管癌治疗大盘点
大会首先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发表主席致辞。两位教授表示,2023年是国产原研药物在胃癌、食管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期待这次会议将为与会者带来丰富的相关临床知识及专业信息。
徐瑞华教授
沈琳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风华教授就2023年胃癌辅助治疗年度盘点发表演讲。王教授提到,胃癌术后复发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辅助治疗不仅帮助患者减低术后复发风险,还可改善患者生存及预后。
王风华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围绕2023年胃癌姑息治疗与免疫治疗进行年度盘点。张教授表示,在免疫治疗时代下,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大大改善了晚期胃癌患者疗效。然而,对于晚期胃癌患者而言,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应是其主要治疗目标。
张小田教授
第一次圆桌讨论会环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盛伟琪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郑磊贞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沈琳教授(左)和李进教授(右)
张俊教授
盛伟琪教授
郑磊贞教授
接下来,来自浙江省肿瘤医院的应杰儿教授进行2023胃癌ADC治疗年度盘点。应教授表示,ADC药物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其靶点多样,包括HER-2、TROP-2等,已在乳腺癌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ADC应用于胃癌治疗领域同样具有前景。
应杰儿教授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教授进行2023食管癌免疫治疗年度盘点。鲁教授表示,我国食管癌的病理学亚型主要为鳞癌,不同于西方的腺癌,因此,不可照搬西方的食管癌免疫治疗领域相关研究结果。近些年,国产原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食管鳞癌治疗中取得重大进展,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
鲁智豪教授
第二个圆桌讨论会由徐瑞华教授主持,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薛俊丽教授、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周俊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梁晓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徐瑞华教授
薛俊丽教授
周俊教授
梁晓华教授
潘宏铭教授
大会尾声,由徐瑞华教授、沈琳教授和李进教授进行会议总结。三位教授对本次大会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对胃癌和食管癌治疗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热切展望。
肠癌治疗大盘点
大会首先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发表主席致辞。两位教授表示,近些年,结直肠癌治疗发生了巨大变革,更加强调“多学科诊疗”理念,相信本次会议将为与会者带来前沿的研究内容和专业的临床指导。
梁军教授
蔡三军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就2023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年度进展展开分享。陈教授表示,免疫治疗一直活跃于晚期结直肠癌治疗领域,2022年ASCO年会公布了来自美国新辅助免疫治疗单药相关研究,2022年ESMO大会上公布了来自荷兰的NICHE-2研究,免疫治疗开始进军可切除结直肠癌领域,期待未来将有更多研究结果公布。
陈功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天舒教授讲述了结直肠癌化疗年度进展。刘教授表示,基于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可将其分为比例较大的RAS/BRAF野生型和比例较小的RAS/BRAF突变型,基于分子分型检测,临床医生将更好地确定结直肠癌患者的化疗方案。
刘天舒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心翔教授讲解了结直肠癌外科治疗年度进展。李教授表示,外科治疗目前仍是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的基石。然而,外科治疗面临两大棘手问题:“器官保留”和“患者预后”。因此,外科医生应联合其它多学科治疗手段,在保证患者生存质量的基础上,延长患者生存期。
李心翔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许青教授讲述了靶向治疗新进展。许教授表示,抗血管生成药物(靶向VEGF/VEGFR单抗)是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常见的靶向药物,在保证患者安全性的前提下,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治疗将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
许青教授
圆桌讨论会环节由梁军教授和蔡三军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梅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科明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梁军教授(左)和蔡三军教授(右)
章真教授
袁瑛教授
王梅教授
王科明教授
会议最后,梁军教授和蔡三军教授进行大会总结,本次会议的讲课专家为与会者带来了专业精彩的学术内容,期待未来的结直肠癌领域有更多中国学者成果问世,两位教授热烈祝贺取得圆满成功。
聚力消化,N+未来:消化道肿瘤前沿进展交流会
消化道肿瘤前沿进展交流会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主办、正大天晴药业协办于2024年1月14日上午举行。会议共分为两个篇章进行。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中山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沈锋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团代表发表致辞。李进教授提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研政策的支持,我国民族制药企业不断蓬勃发展。徐瑞华教授对于为本次会议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他表示,随着国产药物的不断更新迭代,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生存获益不断提高,期待此次会议为消化道肿瘤领域进展贡献更多力量。沈锋教授提到,在数十年前,肝癌治疗以外科治疗为基础,现如今,肝癌内科治疗占据举足轻重的机会,相信各位参会者在此次会议必定收获颇丰。沈琳教授表示,近些年,以正大天晴药业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在消化道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诸多创新与进展,相信日后我国国产原研药物将更上一层楼。
李进教授
徐瑞华教授
沈锋教授
沈琳教授
第一篇章:胃食管肠专题
主持嘉宾: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
梁军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薛俊丽教授发表题为“热点聚焦:抗血管生成疗法治疗RAS/BRAF野生型mCRC”的演讲。薛教授提到,抗血管生成药物是指南推荐的RAS/BRAF野生型mCRC的重要首选治疗药物。其中,多项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新型靶向VEGFR药物安罗替尼可为RAS/BRAF野生型mCRC患者带来更佳的治疗获益。
薛俊丽教授
在“大咖论道”环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梁晓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郑磊贞教授针对“精准治疗时代下RAS/BRAF野生型mCRC靶向及免疫用药体会”展开讨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进行点评。
梁晓华教授
王健教授
郑磊贞教授
蔡三军教授
梁军教授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章真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峰教授作题为“食管癌免疫耐药潜在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进展”的演讲。王教授表示,尽管免疫治疗已成为食管癌一线及二线治疗的标准方案,但仍面临初治患者客观缓解率不高、获得性耐药率较高的困境,以安罗替尼为代表的靶向药物联合免疫药物在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中疗效较好。
王峰教授
在“大咖论道”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刘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胜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针对“食管鳞癌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及免疫再挑战策略、安罗替尼在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的食管癌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讨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进行了点评。
刘俊教授
赵胜光教授
朱正飞教授
章真教授
第二篇章:肝胆胰专题
主持嘉宾: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沈锋教授
沈锋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晓锋教授作题为“肝癌治疗新进展前沿解读”的演讲。陈教授表示,在肝癌围手术期治疗方面,靶向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在肝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数据逐渐成熟,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晚期肝癌治疗方面,以安罗替尼为基础的系统治疗方案在肝癌中取得积极研究进展。
陈晓锋教授
在“大咖论道”环节,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成远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杨宁教授针对“晚期肝细胞癌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排兵布阵、肝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讨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邱文生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沈锋教授进行点评。
成远教授
杨宁教授
邱文生教授
沈锋教授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理伟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王理伟教授
上海长海医院宋彬教授发表题为“晚期胰腺癌靶向综合治疗新进展及策略思考”的演讲。宋教授强调,胰腺癌是侵袭性较高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手段以外科治疗为主,强调个体化、精准化。对于可切除胰腺癌,其新辅助治疗相关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仍存在一定争议,包括可切除的定义、化疗方案确定、联合治疗方案选择等。
宋彬教授
最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毕锋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毕锋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朱陵君教授带来“安罗替尼在胆道恶性肿瘤(BTC)系统治疗中的临床获益与优势”的讲课内容。朱教授提到,在晚期BTC一线治疗中,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成为优选方案,化疗联合免疫及靶向治疗仍需探索适宜人群;在晚期BTC二线治疗领域,基于不同的基因分型,FGFR融合突变、LAT1基因、HER-2阳性等将成为相应BTC亚型的重要靶点。
朱陵君教授
在“大咖论道”环节,青岛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邱文生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杜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孙勇伟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宗红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应杰儿教授针对“未来胰腺癌一线治疗的发展趋势、BTC一线系统治疗的积极探索”展开讨论。
邱文生教授
杜娟教授
宗红教授
应杰儿教授
会议接近尾声,毕锋教授、王理伟教授、沈锋教授对大会进行总结。毕锋教授表示,在胰腺癌治疗领域,无论是内科治疗还是外科治疗,均是联合方案、多学科合作为上。王理伟教授表示,胰腺癌患者生存及预后状况不容乐观,为解决这一难题,开展生物分子学领域探索,促进基础试验结果转化为临床试验是重中之重。沈锋教授表示,根据临床经验而言,肝胆胰患者的生存获益与系统治疗的缓解情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开展前沿的系统治疗相关试验是提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之举。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