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7月29日 会后报道】关注妇瘤,前沿论道 | 第三届中国科大妇科肿瘤综合诊疗高峰论坛第二日会议盛大召开

2023年07月31日
来源:肿瘤资讯

KV.jpg

2023年7月29日,由安徽省抗癌协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科大妇科肿瘤综合诊疗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诊疗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级妇科肿瘤规范化诊治培训班进入第二日日程。本日会议分为A、B两大会场,聚焦乳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妇科肿瘤,专注精准诊断、外科治疗、创新药物、转化研究等热门领域前沿进展,以学术讲演形式呈现。【肿瘤资讯】特别整理了本次大会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花絮集锦

A会场

主持嘉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百荣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正志教授、六安市人民医院张青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谈宜傲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江飞云教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蒋业忠教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孙传名教授、枞阳县人民医院汪冬梅教授、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于琼教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丁锦教授

主持嘉宾集锦(向左滑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守兵教授分享了“HER家族靶点——HER3与HER2”,分别针对HER家族中两大热门靶点HER3与HER2靶点的致癌机制与相关创新药物进展进行了介绍,特别指出了抗体偶联药物(ADC)为该领域带来的全新希望。

image6.jpe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张明玮教授分享了“库肯勃瘤临床分型及诊疗流程”,介绍了库肯勃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分型及当下诊疗流程中存在的争议,强调早诊、早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image7.jpe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王圣应教授分享了“乳腺癌新辅助临床处理若干问题”,回顾了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演变,并结合实际病例分享了该院在开展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面的经验,指出了现代乳腺癌外科医生的发展方向。

image8.jpeg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平教授分享了“基于疗效提高,中医+免疫治疗策略的建立”,分析了在肿瘤免疫循环的关键环节中中医的介入以针对瘤毒致病特点对PD-1/PD-L1抑制剂的增效作用,解决卫气“不足”、“不畅”。

image9.jpeg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卢淮武教授分享了“卵巢癌心膈角淋巴结切除的意义”,指出了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对患者生存期的改善与全新手术治疗理念下心膈角淋巴结切除的重要意义,并通过手术影像进行了操作指导。

image10.jpeg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晓军教授分享了“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从根据复发转移风险及部位决定的方案选择原则出发,介绍了基于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及基于分子特征的辅助治疗方案选择。

image11.jpeg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艾星子·艾里教授分享了“子宫腺肌症的立体管理”,介绍了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方法,特别介绍了基于高能量超声波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手段,以及关于患者术后管理的相关要点。

image12.jpeg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吕卫国教授分享了“高危耐药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化疗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高危判断标准、治疗方案、耐药后的治疗,指出EMA-CO方案是高危患者初次治疗的最常用方案,耐药后FIGO则推荐EP-EMA方案。

image13.jpe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项平教授分享了“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诊疗”,结合权威指南介绍了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检查及评估、治疗分层,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介绍了不同临床治疗选择,指出对于高瘤负荷患者以ADT为基础的新型抗雄治疗成为优选,国产药物瑞维鲁胺的问世则开启了国产抗雄药物的新篇章。

image14.jpeg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力教授则分享了“妇科恶性肿瘤新辅助治疗的新概念”,结合最新临床前沿进展介绍了新辅助免疫治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在宫颈癌、卵巢癌中的应用,主张应在基因表达下指导选择新辅助治疗方案。

image15.jpeg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雷翠蓉教授分享了“FIGO 2023子宫内膜癌分期更新”,介绍了新版FIGO分期的更新背景、更新要点及与旧分期的对比,并分享了该中心应用新分期的诊疗实例。指出新分期更加全面而细致,与预后关系也更加紧密。

image16.jpeg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文俊教授分享了“交界性卵巢肿瘤的诊治”,介绍了交界性卵巢肿瘤的特征、影像学检查、病理类型、分期、治疗及针对该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方案与目前存在的争议,并分享了该中心的保留生育功能工作经验。

image17.jpe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史庭燕教授分享了“卵巢癌HIPEC研究进展和思考”,分别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介绍了HIPEC在卵巢癌初始治疗和复发治疗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在两种不同阶段治疗中的思考。

image18.jpeg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仲秋教授分享了“抗体偶联药物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回顾了ADC的发展历史并指出靶点、有效载荷及连接子这三大决定ADC疗效的关键因素,并分别介绍了有望应用于妇科肿瘤的重要ADC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表现,强调积极开展组织因子、FR-α、HER2检测将为复发妇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image19.jpeg

苏州独墅湖医院侯文杰教授分享了“单孔腹腔镜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指出了单孔腹腔镜切口更小、疼痛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等特点,同时介绍了单孔腹腔镜使用中的痛点和难点,及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分享了实际临床应用的影像。

image20.jpeg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钟林教授分享了“PARPi耐药后卵巢癌系统治疗:何去何从”,从PARP抑制剂的耐药机制出发,提出了不同思路的耐药后解决思路,包括免疫治疗、二代PARP抑制剂等,并分享了相关临床研究数据,指出PARP抑制剂与新型抑制剂的联合治疗对提高疗效前景良好,对于复发后患者则可考虑靶向药物联合化疗。

image21.jpeg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娜教授分享了"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进展",分别从ESGO/ESTRO/ESP指南的更新、近距离治疗技术的更新及对器官的保护三个角度阐述了最新的治疗进展。

image22.jpeg

学术分享环节后,大会进入“信达杯”病例大赛环节,王家飞教授、曹静教授等9位专家带来了不同病种的真实诊疗病例分享,展示了各自的诊疗思路、MDT开展等重要经验,并由秦健勇教授、李科珍教授、王根生教授、姚凤球教授马玲教授担任评委进行点评,最终王家飞教授荣获一等奖。

“信达杯”病例大赛(向左滑动)

B会场

主持嘉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程教授、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王根生教授、明光市人民医院廖玲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宋恩学教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施素华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峥峥教授、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韩文晖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芬教授、黄山市人民医院金万里教授、宣城市中心医院孙艳教授、颍上县人民医院高丽教授

主持嘉宾集锦(向左滑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狄文教授分享了“晚期卵巢癌治疗进展”,指出卵巢癌以其高转移特点造成了治疗困境,并分别从手术治疗、新辅助化疗、维持治疗的角度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前沿进展的介绍及展望。

image38.jpeg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王登凤教授分享了“一种容易误诊为卵巢肿瘤的子宫颈癌”,介绍了子宫颈胃型腺癌这类罕见类型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强调在一级二级预防的普及下HPV相关型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将会大幅下降,因而这类非HPV相关型子宫颈癌的比例将会逐渐升高,需引起重视。

image39.jpeg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沈杨教授分享了“浅析CAR-T治疗新方向”,介绍了细胞免疫治疗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前景,指出卵巢癌致死率高,治疗手段有限,而创新的细胞免疫治疗将有望为卵巢癌治疗带来改变,沈杨教授分析了国家层面政策法规关于CAR-T的动向,分析了CAR-T在实体瘤治疗中面临的挑战及研究进展。

image40.jpeg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王才智教授分享了“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进展”,基于专家指南、共识介绍了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的定义、分期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并结合实际案例与手术影像介绍了DIE的治疗思路,强调了个体化治疗原则及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image41.jpeg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林教授分享了“宫颈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策略及进展”,介绍了宫颈神经内分泌瘤的分类、病理学特征、分期等,并结合指南介绍了诊疗策略,指出临床上尚无标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常以手术、化疗、放疗等联合治疗,并针对治疗中关于手术/放化疗的选择、化疗周期的设置、术后辅助治疗及复发后治疗策略等争议点的处理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分享了看法。

image42.jpeg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何密斯教授分享了“肿瘤类器官在临床转化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不同实体瘤类器官模型的构建及目前已经开展的相关研究,分享了相关政策、共识类文件的进展,结合实际临床病例强调了其对于疗效预测、治疗方案决断的重要意义。

image43.jpeg

随后,在安徽省肿瘤医院周虎教授的主持下,举行了安徽省妇科腹腔镜规范化手术视频大赛,大赛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卢淮武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杨卓、黄山市人民医院金万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峥峥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侯文杰教授担任评委,周明医生、李燕医生、陈雨医生等9名参赛选手分享了手术视频并由评委进行点评,最终陈雨医生荣获一等奖。赛后总结中,侯文杰教授对各位选手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并表示各位年轻选手将成为未来妇瘤界的重要力量,并分享了视频剪辑和演讲的技巧。

安徽省妇科腹腔镜规范化手术视频大赛(向左滑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温灏教授分享了“卵巢癌的遗传咨询”,指出了卵巢癌与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的联系,强调基因检测的重要性,非粘液性卵巢癌患者均应接受BRCA检测,并介绍了相关多基因突变大规模研究,结合不同指南介绍了家系检测时机及相关患者的管理。温灏教授指出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手术可以降低80%的卵巢癌发病风险,并降低BRCA2突变携带者乳腺癌发病风险。

image52.jpeg

安徽省肿瘤医院沈伟教授分享了“全程守护,CIN预防管理为抗肿瘤治疗保驾护航”,指出作为肿瘤治疗基石的化疗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妇科肿瘤治疗中粒缺的发生都较高,G-CSF的一级、二级预防有助于支持患者足剂量足疗程化疗,二代长效PEG-rhG-CSF硫培非格司亭免疫原性弱,抗药抗体发生率低,在临床研究中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唯一相比短效rhG-CSF取得优效的长效G-CSF。

image53.jpeg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尹如铁教授分享了“老年晚期EOC治疗进展暨华西经验分享”,指出我国老年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治疗相关研究数据有限,预后较差,通过该院经验分享指出妇科肿瘤MDT诊疗平台可保障老年卵巢癌患者规范化诊疗,并基于临床研究数据介绍了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数据。

image54.jpeg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淑娟教授分享了“晚期卵巢癌术前影像评估”,基于专家共识介绍了晚期卵巢癌手术腹腔镜评估、影像评估的优点及缺点,并分享了相关手术影像,介绍了该中心在术前评估方面的经验与平台搭建。

image55.jpe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丽敏教授分享了“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T)在遗传性肿瘤生殖干预中的应用”,介绍了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常见的遗传性肿瘤及其发病机制,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技术将有望阻断遗传性肿瘤的子代传递并降低后代患病风险,吴丽敏教授分享了该中心开展PGT的相关经验。

image56.jpeg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杨立教授分享了“妇科前哨淋巴结示踪践行体会”,分享了前哨淋巴结示踪(SLN)常用定位方法及临床意义,并通过该院相关病例的诊疗经历及手术影像分享相关经验,讨论了SLN对患者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也强调对于存在可疑淋巴结的情况,无论SLN结果如何均应行系统淋巴结切除。

image57.jpe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申震教授分享了“迈瑞妇科微创产品解决方案”,介绍了该一系列解决方案在妇科微创治疗中在高清显示、精准导航、安装简洁、操作顺畅等方面的优势。

image58.jpeg

辽宁省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分享了“再议宫颈癌术前选择性新辅助化疗”,指出新辅助化疗是局晚期宫颈癌可供选择的标准方案,有利于缩小肿瘤体积、降期、消灭周围亚临床转移灶等优势,王丹波教授结合相关临床数据分析了其对于手术疗效的正向影响,指出其可选择性适用于保护卵巢、放化疗不敏感的特殊病理类型。

image59.jpeg

总结

7月29日A、B两大会场的会议在精彩的学术讲演和激烈的病例、手术大赛中落下帷幕。与会专家们带来了围绕妇科肿瘤的多领域前沿进展进行分享,大会干货满满,学术氛围浓厚,令人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YC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