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放射线“中药化”基础理论探析

2023年04月21日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放射线治疗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在放疗增效、减毒方面的应用与发展,本文开展了将放射线“中药化”的研究。从中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出发,结合放射线的特性与中药药性理论进行阐释。本研究认为,从中药药性理论来看:放射线性热,味辛、苦、咸,归肺、脾、胃、大肠、肝、胆、肾、膀胱经,有毒;有破血消癥,攻毒抑癌之效;可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此外,还从“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方面进行阐释,以期从中医角度为放射线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QQ截图20230421131706.png


放射线对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放疗过程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导致很多患者中止或放弃放疗。即使有些患者能坚持,也会因放疗对身体的损耗而影响治疗效果,并使生命和生活质量降低。因此如何在提高放疗效果的同时,更好地预防、减轻放疗副反应,是放射治疗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962 年,埃林格在《医学放射生物学》中指出,放射作为一种刺激,可以作为药物学上的药剂来看待,它跟其他药学上的药剂相象,可以产生局部效应,也可产生系统效应。1986 年,杨瑞合在埃林格的基础上指出,放射线作为一种药物,应具有中医药性,并推断放射线的中医药性属热,可归于温热药范围。此后刘舒畅等人根据文献梳理以及放疗患者的临床表现,初步提出放射线属大辛大热之品,具有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功。还有研究者将放疗与中药“君-佐”相伍的理论运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将放射线比作“君药”,指出在放疗时配伍养阴益气、清热解毒等“佐药”可以起到增敏、减毒的作用。上述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对放射线的认识,为提高临床的放疗效果、预防和治疗放疗副反应,提供了中医方案。
 
但是目前,对于放射线中药性能的有关研究十分有限,缺少系统、全面、深入的阐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促进放疗增敏、减毒方面的应用与发展。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放射线的中药性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本文提出对放射线开展“中药化”理论构建。首先从中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在明确放射线具备“中药化”的条件后,从“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这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释,从中医角度为放射线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中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目前使用的“中药”称谓,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药”或“毒药”。鸦片战争后,西方医药输入日益增多,并逐步在我国形成独立体系。为将我国传统的医药与西医药进行区别,出现了“中药”称谓。现行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对中药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药的内涵及外延不断演变,先后出现了“外来药物中药化”“西药中药化”,近年来更有学者提出了“化学中药”的概念。根据中药称谓的演变,我们首先对中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阐释,以明确开展放射线“中药化”的前提。 


 中药概念的内涵 


从逻辑学角度看,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我们将中药特有的本质属性进行归纳,将其内涵概括如下:

①具有物质属性。 

物质是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气、液、固态物体;光、磁场等),是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药”字由“藥”简化而来,其造字本义指快乐的神草,引申为解除病痛、使人舒服的草木材料。《说文解字》释为“治病艸,从艸,樂声”,明确指出“药”乃治病之物。从上述中药的原始内涵看出,中药指代的对象为某种客观存在的物体,具有物质属性是成为中药的前提。 

②具有稳定明确的医疗功能性。 

《康熙字典》引《急救篇》注“堪愈疾者,总名为药”,从“中药”的概念出发,无论是最初的“治病草”还是现代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贯穿千年的一大特征是具有稳定明确的功能性。 

③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即可被赋予中医理论体系下的中药性能。 

在“中药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古代的口石榴、葡萄、胡麻、犀角还是现代的“化学中药”,他们在被纳入“中药”范畴前,都被赋予了具有我国传统医学特性的药性、功效、应用,说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是中药的一大基本特征与纳入的重要前提。中药应具备中医药理论体系相适应的属性,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中药药性,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二是功效主治;三是可配伍使用。 

综上,我们将中药的内涵概括为: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具有物质属性及较稳定明确的药用功能性。 



中药概念的外延


外延是指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根据上述中药的基本特征,中药概念的适用范围如下: 

①中药不只包含植物类药物,还包括动物及矿物等从自然界获得的各类物质,此外一些通过炮制、加工产生药效的物质亦可纳入中药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药”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草木,可兼及玉石、果、菜、米谷、虫鱼、禽、兽等各类用于治疗疾病的物质。如《山海经》中记载了丰富的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五十二病方》除《万物》中的种类外,还载有器物、物品和人部药等。中药还包含一些人工制品以及提取物等。例如在古代有密陀僧、铅丹、轻粉这些矿物类的化学合成品,在当代也有人工牛黄、人工麝香、人工冰片等源于动物或植物的合成药物以及以中药提取物为主的舒血宁、脑心清等中药制剂。

②中药不只包含原产于中国的传统药物,其药源范围在不断扩大。 

外来药物传入我国的历史久远,在马王堆汉墓发掘的《杂疗方》中就载有外来药物“口石榴”,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外来药的传入。《神农本草经》中也记载了薏苡仁、胡麻等外来药。唐代陆续出现了专门记载外来药的专著,如《胡本草》。宋代,医药学家已经能从中医药的角度将外来药物用于临床,中国进入了外来药物中药化的开创期。明、清时期《本草纲目》及《本草纲目拾遗》对外来药物的记载,进一步扩大了我国传统医药的药源范围。 

近代张锡纯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首用中医理论阐释西药的中药属性,认为阿斯匹林为辛凉解表药,遂组成阿司匹林石膏汤,开创了西药中药化的先河,也证实了西药中药化的可行性。岳凤先指出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来研究现在使用的西药,使之具有中药的理论、特性和功效内容。邓家刚在《中药新家族》中提出“化学中药”的概念。李娜认为化疗药顺铂性寒凉,味苦、咸,归于肺、脾、肾三经。由此可见,中药不只包含原产于中国的传统药物,“原产”“外来”“西药”“化疗药”等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纳入中药概念范围。 

③中药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只是传统内服、外用,随着药剂学发展,透皮吸收、粘膜吸收、注射、靶向给药等多种给药方式不断丰富,因此通过上述多种作用方式发挥疗效的物质,亦有可能纳入中药范围。 

长期以来,由于治疗经验的积累和临床证治的需要,中药已发展有汤、散、丸、露、膏、丹、片以及条剂、线剂、胶囊、针剂、颗粒、气雾剂等多种内服、外用剂型。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和能源材料的出现,许多化学和生物制药技术被引进到现代中药制剂领域,极大促进了中药剂型的发展使得包括脂质体、微囊和微球技术、水溶性骨架型透皮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在内的多种制剂手段有了很大进步。 

综上,我们将中药的外延概括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或经过物理化学加工从而具有较明确的中药药性以及较稳定的预防、治疗、康复或保健等作用的物质。 
 

放射线的特征及将其“中药化”的可能性


“放射线”是近现代才有的称谓,具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双重作用,施治于作用对象后,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对于放射线,是否可以将其“中药化”,赋予其中药性能,进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呢?下面,我们从中药的本质属性出发,论述放射线“中药化”的可能性。 



放射线具有物质属性

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实物和场两种基本存在形态。各种气体、液体、固体,组成物体的分子、原子、电子,以及光和其他的电磁辐射等等都属于物质。 


医学中使用的放射线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 α、β 及 γ 射线是由不稳定元素衰变时,从原子核中放射出来的有穿透性的粒子束;X 射线的本质是原子中内层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高能光子流,属于电磁波的一种。无论粒子、电子、质子还是光子,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都属于物质的构成部分,具有物质属性。当上述物质以连续的方式存在或释放时,就是我们所说的放射线,它属于“场”的一种,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 



放射线具有诊疗作用(功能性) 



放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 X 线诊断、CT 诊断、放射治疗和介入放射学等。放射治疗是指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通过癌变组织内能量沉积,破坏肿瘤细胞的遗传物质 DNA,使其无法正常复制与表达,失去再生能力,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放射线具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双重作用,它作用于人体后,既可以通过本身的特性呈现病灶信息,又能通过一系列反应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具有稳定而明确的功能性。

 


放射线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



近年来,中医学界对“放射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因为放射线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可造成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所以目前学者多将放
射线看作一种致病因素。亦有研究者尝试从中药性能及药物配伍治疗的角度,对放射线的药性及功用进行中医阐释。如杨瑞合指出放射线作为一种药物,应具有中医药性,并根据文献论述推断放射线的中医药性属热,可归于温热药范围。刘舒畅等人根据文献梳理以及放疗患者的临床表现,提出放射线属大辛大热之品,具有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功。李杏英等人指出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可将放射线视作“君药”,配伍清热解毒、健脾益气类“佐药”,利于获得 
 良好疗效。 

上述研究表明,放射线的性能可以用中医理论进行阐释,因此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具备开展“中药化”的可能。 

对于放射线“中药化”的理解,也可通过中药概念的外延与其他物质做一厘清,以防止中药概念的泛化。如针灸、砭石等,它们具有物质性,也同样可在中
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并产生功效,但区别是这种功效不是针灸、砭石等自身具有的,而是通过不同手法、取穴,或补或泻加以实现,因而无法给针灸、砭石等物质本身赋予中药药性和功能性。故此类物质可纳入中医器具范畴,无法纳入中药范畴。 

放射线中药化阐析 


下面我们将从“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这五个方面,进一步阐析放射线中药化。



放射线的药性 


中药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与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能,是中药基本性质和特征 的高度概括,主要分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中药药性是中药的基本属性,也是中药应用于临床的重要依据。


四气属性——热

中药的药性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多数学者认为肿瘤的阴 阳属性总体偏向于阴。张景岳云“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气血津液要靠阳气的推动才能运行,阳气虚则其推动、温煦、气化、兴奋作用减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凝滞成积,易形成积块。肿瘤为有形之物,留滞不 去,有固定不移、隐匿深伏的特点,故其性为阴,以其阴旺,而生长迅速。用放射线治疗,阳能制阴,阳复则化气,则阴不能成形,肿瘤得以消解,可证实放射线具有阳热属性。 

药物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即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得出。研究表明放疗早、中期的患者常伴有以热象为主的症状。如放疗早期出现口鼻干燥、 咽痛、咳嗽、小便黄、大便干;放疗中期出现咽喉燥痛、口腔糜烂、口渴喜饮、 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等,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可推断放射线具有火热 的特征,此外,放疗后期的患者常出现口干唇焦、耳鸣、气短乏力等表现乃是热 盛伤阴之状,是由放射线燔津灼血、内耗津液所致,亦进一步证明放射线的火热之性。 


五味属性——辛苦咸

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提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放射线不可口尝滋味,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其作用于人体后的作用表现,推断其“五味”属性。 

放射线对肿瘤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肿瘤的生长、减小肿瘤直至消失。 这种作用与中医药性理论中辛“能散”、苦“能泄”、咸“能软”的作用相一致。 肿瘤在中医上属“积聚”范畴,其中医病因病机非常复杂,多数医家认为“毒结、 血瘀、寒凝、气滞、痰凝”是肿瘤形成和转移的重要因素,因此肿瘤的治疗离不开以毒攻毒、活血化瘀、温阳化气、疏肝解郁、软坚散结等治法。中医理论认为辛能散滞,可消散有形的痰瘀毒结,对肿瘤发挥治疗作用。《医学读书记》还指出“辛能散结”即辛味药尚有消散块结肿物的作用。放射线可以诱导癌细胞死亡,从而使肿瘤缩小直至消失,这与辛味药“能散”的作用相一致。放射线的“苦泄”作用,主要表现为破泄结聚之效,既能破气散结,又能破血消癥, 以治疗瘀血癥瘕。肿瘤为有形实邪积聚人体内,恶性肿瘤患者多有血瘀之象,放 射线可杀死癌细胞,破泄癌毒积聚之癥瘕,使肿瘤缩小,因而具有苦味。咸能软, 指咸味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可治疗癥瘕痞块、瘿瘤等证。肿瘤的发生与痰的关 系密切,人体气血津液失调,痰浊内生,停聚于体内脏腑、经络,可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分布,病程日久形成癥瘕积聚,化毒而成肿瘤,即《丹溪心法》所云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故无论是内脏病灶还是体表包块,皆可从痰论治。从放疗后肿瘤包块明显缩小,可推断放射线具有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具有咸味。


升降浮沉属性——浮

所谓升、降、浮、沉,指的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性的形成,虽然与药物在自然界生成禀赋不同,形成药性不同有关,并受四气、五味、配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是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 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浮是指药物具有向外发散、趋向于外的作用趋向性,其所代表药物的具体功效包含“散结”“消癥”等。放射线,性热、味辛、苦、咸,可破血消癥,攻毒散结,使癌毒积聚之癥瘕破泄消散,以缩小肿瘤 体积,其病在里且实,其疗效为消散癌瘤,作用趋势为向外发散,因此具有浮的药性。

此外,升降浮沉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癌毒为内生之毒, 是机体正虚基础上多邪积变的结果,其基本病机不离正虚邪实,气滞血瘀及痰湿凝聚,因此该病具有收敛、凝聚、趋内之性。放射线作用于人体后,可使凝聚之癌毒消散,与肿瘤的趋向性相反,亦证实其具有趋向于外的浮之药性。


归经——肺、脾、胃、大肠、肝、胆、肾、膀胱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它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药效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放疗是包括头颈部恶性肿瘤、食管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多种部位、多种系统的肿瘤均有明确的疗效,通过照射剂量及照射部位的调整,放射线可上至颠顶,下达足跗,内至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通行十二经。 

对于肺癌及非转移性鼻咽癌,放射治疗是指南中推荐的主要治疗手段。 中医学认为肺上连咽喉,开窍为鼻,因此从脏腑的角度看,肺癌及鼻咽癌均与肺经关系密切。放疗亦是部分食管癌及原发胃 MALT 淋巴瘤属非上皮性胃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食管是连接胃与咽的管道,因食管联通于胃,由胃气所主,食管癌在中医学中属“噎膈”范畴,其病位归属于脾胃。因此放射线对食管癌及胃恶性肿瘤的作用位置,可归为脾胃经。 

放疗还是结直肠癌、原发性肝癌、乳腺癌、宫颈癌、转移性肾癌、膀胱癌等 多种恶性肿瘤的新辅助/辅助治疗或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结直肠属于中医 大肠范畴, 与脾胃关系密切;肝癌病位在肝胆,与脾胃、肾密切相关;乳房与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及冲任二脉与关系密切;宫颈癌病位在胞宫子门,胞宫 隶属于肝肾,并与冲、任、督、带脉密切相关;肾癌病位在肾,与肝脾两 脏密切相关;膀胱癌病位在膀胱,与肾、肝二脏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放射线对上述癌症的作用位置,还涉及大肠、肝、胆、肾、膀胱经


毒性——有毒

在中医学中,“毒”的含义广泛,涉及病因、病机、治疗、用药等多个方面。 对中药来说,毒性是药物的偏性,也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随着科学的进 步,人们对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现代药物的毒性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既往研究表明,放射线的治疗作用常与其致损伤作用共存, 其对肿瘤周围正常细胞、组织、器官的损伤作用无法避免,且停止照射后无法自 行消退,因此,放射线具有毒性。



放射线的功效——破血消癥,攻毒抑癌


根据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我们推断放射线的功效为破血消癥,攻毒抑癌。 肿瘤的发生、发展虽与六淫外邪、疫疬邪毒、正气亏虚及体质等多种体内外因素 都有关系,然而无论是从何视角来看,其基本病机无法绕开“正气虚损,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停而为痰、为瘀、为毒,阴阳失调、气机受阻”这一基本病理特点 。《素问·调经论》有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放射线性热,味辛、苦、咸,性热可散寒温中,助气血流通运行,味辛能散,苦能泄,可消散有形的痰瘀毒结,破泄结聚,以达破血消癥之效,对肿瘤发挥治疗作用。 

此外,放射线本身毒性剧烈,针对癌毒可以发挥以毒攻毒的作用。且其味咸能软,可软坚散结,使痰凝积聚运化消散;其流窜走动,无处不到,走而不守的特性,亦可使运化或散结开来的癌毒有所出路,而奏攻毒抑癌之效。



放射线的应用


本品能破血消癥,攻毒抑癌,可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为现代西医临床 放射科、介入科常用之品。可单用,也可结合肿瘤的病位、病性,选择有针对性的中药配伍使用,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

配伍:目前临床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明中药与放疗协同治疗肿瘤时具有“增效”“减毒”的效果。如王继达等人通过系统评价发现,黄芪注射液协同放化疗治疗癌症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不 良反应;马锦坤等人证实了扶正增效方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减轻放疗副反应并延长生存期;关本岭等人的研究表明,养阴益气颗粒可以提高鼻咽癌放射治疗的疗效,减轻放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丁麟等人证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放疗中联合补阳还五汤化裁与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可起到一定程度的减毒增效作用。 

根据肿瘤病位的不同,可加入引经药提高疗效。如徐力教授治疗肺癌时 常选用石见穿、莪术、白花蛇舌草及桔梗等引药入肺,效果显著。谢美雯等人 指出治疗食道癌、胃癌时,可加入升麻、苍术、白芷、葛根等引药入脾胃。还可配伍凌霄花、八月札、藤梨根、虎杖等药治疗肝癌;用荔枝核、橘核、鳖甲等药治疗卵巢癌。 

针对不同证型,可在放疗基础上加入不同中药,如血瘀重时,可加入土鳖虫、 守宫等破血逐瘀攻毒之品;痰凝重时,可加入葶苈子、浙贝母等,或配合使用消 瘰丸、海藻玉壶汤;兼见热象时,可配伍藤梨根、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 


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用于诊断疾病时,可内服或静脉注射。用于放疗时,本品为外用药,应根据 肿瘤类型及分期确定使用剂量。

放射线为大热峻剂,有毒,宜中病即止。本品易耗气伤阴,因此气阴两虚的人应慎用。同时放射线攻邪势强,素体较弱、年老体虚的人慎用,孕妇禁用。


小结


综上所述,放射线性热,味辛、苦、咸,具有浮的药性,归肾、肺、大肠、 胆、脾、胃、肝经,有毒,具有破血消癥,攻毒抑癌之效,临床可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在治疗肿瘤时,应根据肿瘤类型及分期确定使用剂量,且宜中病即止;同时,可根据肿瘤病位、病性的不同,结合患者体质,通过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中药单体等配伍使用,起到放疗增效、减毒的作用。 

放射线“中药化”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发挥“传统中医药”与“传统放疗”的协同辨证、辨病、辨因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某些癌细胞因相关基因改变、肿瘤微环境变化等因素而对放射线不敏感,影响了放疗效果。因此需从中医学角度,研究放疗敏感性与患者体质、肿瘤证候类型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再结合本文基于文献梳理进行的放射线中药化理论的探析,辨证配伍相应的中药以增加放疗敏感性、减低放射抗性或耐受性。若进一步得到临床的大规模验证, 不仅将拓展中药资源品类,更将为放射线的应用赋予中医理论的指导,推进其在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融合的背景下形成全新的中西医结合使用方案,从而为中国新医学的发展提供一种范式。

(本文转载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限于篇幅问题,参考文献略;作者为傅骞,王安,陈晓莹,胡素敏)

发文序号269


责任编辑:Hester
排版编辑:Hester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看,文中内容仅代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及原作者立场与观点,不代表肿瘤资讯平台意见,且肿瘤资讯并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若有任何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