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经验分享!温经通络法外治肿瘤并发症

2023年02月14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温经通络外治法来源于长期的医疗实践,其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有应用膏法、熨法、熏法等外治方法治疗疾病的记载。

阳气不足、寒凝瘀滞是癥瘕积聚或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因此,肿瘤的中医治疗经常不离“温”和“通”。

肿瘤患者因放化疗引起诸多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功能性病变,从经络理论与气化理论的层面看,均是元气与阳气的生成与输布的问题。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临床重要的诊疗方法之一,具有简便验廉的特色。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肿瘤临床上不断创新和应用,已成为中医肿瘤专科的重要特色技术。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有应用膏法、熨法、熏法等外治方法治疗疾病的记载。清代医家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为中医外治学发展史中的重要著作,他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这一理论指导后人对中医外治法不断进行实践和创新,丰富了中医临床诊疗手段和方法,形成了中医内病外治的诊疗特色。

肿瘤并发症是在病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如癌性疼痛、恶性胸腹腔积液、癌性疲乏及其他放化疗不良反应等。肿瘤并发症会进一步加重肿瘤患者元气虚损、经络不通的病变,具有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笔者根据中医外治以通为补、标本兼治的理论,以温经通络为基本治法,创建中医外治肿瘤并发症12项关键技术,为肿瘤并发症治疗拓展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多项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明,温经通络法外治多种疑难肿瘤并发症疗效显著,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填补了多项肿瘤并发症治疗的空白。下面介绍几种笔者临床常用的温经通络外治疗法,并附验案供交流探讨。


穴位贴敷疗法


笔者常用的温通穴位贴由白芥子、细辛、姜黄、甘遂、元胡、檀香等药组成,具有温阳化痰、散寒通络的作用。使用时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以黄酒或蜂蜜调成膏状贴于患处。


治疗机理



肿瘤的临床表现存在多样性,辨证时虽有痰、湿、瘀、毒、虚之别,但古籍文献与现代研究均表明,阳气不足、寒凝瘀滞是癥瘕积聚或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因此,肿瘤的中医治疗经常不离“温”和“通”。

不同患者虽然肿瘤发生部位不同,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同为阳虚痰湿、邪阻经脉者,均可采用温通穴位贴外用治疗。医生可根据经络循行与脏腑的对应关系,针对不同症状表现,选取不同穴位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疗效。温通穴位贴治疗肿瘤建立在中医经络理论体系和整体观念基础上,以达到外治及里、控制肿瘤的目的,临床应用时具有起效快速、作用持久、使用方便的特点。内服与外治同用,攻补兼施,可改变肿瘤内外不良环境,调理人体的平衡状态,促进人体气血通畅,阴阳平衡。


临床应用



温通穴位贴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包括治疗肿瘤并发症、缓解西医治疗副反应以及辅助治疗肿瘤等多方面,在临床上常应用于以下疾病。

癌性疼痛

中医认为,疼痛病机可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类。不通则痛多见于实证,由寒凝、瘀血等导致。不荣则痛多见于虚证,由气血不能充养脉络导致。可见,大部分疼痛的病因病机为阳气不足、寒凝瘀滞,其治则与温通穴位贴相符。对于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轻度疼痛可以单独使用温通穴位贴,中重度疼痛可以联合阿片类药物,以达到缓解疼痛并减少西药用量的效果。

选穴时常以阿是穴为主,在疼痛局部进行贴敷,使药物温通之力直达病所。也可配合取疼痛部位所在经脉的原穴或合穴,以便更有效地激发经气,标本同治。局部取穴通常根据疼痛范围大小选取1~3个穴位。使用前需清洁局部皮肤,每天贴敷6~8个小时,用药5天,休息2天。若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则停止使用。

腹胀

肿瘤患者常常会出现腹胀,多因手术、腹腔转移等原因导致。有研究显示,术后腹胀的各种中医外治法中,穴位敷贴的疗效最为显著。

针对证属痰湿阻滞的腹胀患者,笔者临床常应用温通穴位贴治疗。此类患者多因痰湿阻滞脏腑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引起腑气不通,故临床常见乏力、嗳气、纳差、头晕、舌苔厚腻等症状。由于腹胀患者常伴有进食困难,更突显出中医外治法的独特优势。

贴敷时临床多选取气海、足三里及三阴交穴。气海为盲之原穴,主脘腹胀满、大便不通等,配合足阳明合穴足三里,能够促进多气多血的阳明脉更好地运化痰湿。此外,加用三阴交穴是取阴中求阳之意,同时也能促进痰湿之邪从水道而出。

浅表肿瘤

浅表肿瘤多指恶性肿瘤转移或源自皮下组织的肿瘤,其质地坚如石子,推之不移,常因病情已属晚期而无法手术治疗。中医认为此类肿瘤多因阴寒凝滞气机所致,病邪或痰或瘀。针对其阴寒之性,笔者常以放疗联合局部的温通穴位贴敷,可达到逐渐缩小肿瘤并减轻或消除疼痛的效果。

临床应用时可直接将温通穴位贴贴于肿物表面,根据肿物大小可贴敷1~3贴。应注意的是:体表肿物伴有皮肤破溃者不宜使用;炎性包块、软组织损伤造成的瘀血肿胀等浅表肿物需加以辨证,若证属阳热,则不宜使用。

前列腺癌

近年来,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对于晚期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尚缺乏除放化疗外较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中医认为,前列腺癌的基本病机是精气不足为本,气郁痰凝为标。因此,治疗本病时可在补益精气的同时予温通穴位贴以温阳化痰,便能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

针对前列腺癌,取穴常独取三阴交穴,因其主诸阴位之病,有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同调之功,可温肾、健脾、疏肝,对于肝肾亏虚所致的精气不足有良效。于三阴交穴行温阳化痰之法,既能借三阴交滋阴养精,又可借药物开痰以通补虚之路,标本同治。临床以此法配合西医治疗,常能达到降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缩小肿瘤、长期稳定病情的疗效。



验案举隅



治癌性疼痛案

李某,男,45岁,直肠癌晚期,肝转移,多发骨转移。来诊时诉下腹痛,肝区及腰背痛明显。疼痛呈持续性,影响睡眠及工作,疼痛数字评分7分。患者日常口服奥施康定30mg,12小时1次,有时未按时服药,止痛效果不理想。自诉出现阵发性疼痛加剧时加服盐酸吗啡片10~20mg可控制疼痛,每日爆发痛次数不超过2次。

笔者首先对患者进行癌痛教育,规范奥施康定用法,然后加用温通穴位贴贴于肝区及背部阿是穴,每日保留8小时,每天换药一次。治疗次日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疼痛数字评分5分,4天后疼痛控制良好,未出现爆发痛,无需加服盐酸吗啡片。

治前列腺癌案

李某,男,82岁,因病理性骨折发现前列腺癌伴多发转移,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17ng/ml。患者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出现消瘦、乏力、纳差、尿频、尿急、夜尿10余次等症状。因夜尿而至失眠,精神差,故求中医治疗。观患者形体瘦弱,语声低微,舌淡暗,脉沉细。予患者内服温肾活血中药,并予温通穴位贴贴敷双侧三阴交穴。治疗1周后夜尿转为4~5次,一月后夜尿控制,睡眠可连续6小时,精神转佳,乏力、食欲亦大有改善。原法继续治疗3个月,复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已降到2.6ng/ml。


浸洗疗法


笔者常用的通络散洗剂由老鹳草、川乌、桂枝、红花等药组成,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之功。主要用于治疗化疗或靶向治疗引起的手足综合征及手足皮肤反应、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炎、术后皮下积液、足跟痛、乳腺癌术后淋巴结肿大等证属血瘀寒凝者。


治疗机理



中医认为,无论是靶向治疗所致的皮肤毒性,还是化疗引起周围神经炎,均属“痹症”“血痹”范畴。《素问·五脏生成论》:“血凝于肤者为痹。”《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认为,麻者,气虚是本,风痰是标;木者,死血凝滞于内,而外挟风寒,阳气虚败,不能运动。《杂病广要》记载:“又有气虚不能导血荣养筋脉而作麻木者,有因血虚无以荣养肌肉,以致经隧涩涩而作麻木者。”抗癌药物多损伤正气,机体气血不足则肌肤失养,故见手足麻木、感觉迟钝。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血停,血停则瘀阻,不通则痛,故见手足的疼痛。血瘀、血虚肌肤失养,加之化疗毒邪侵蚀而致血败肉腐,故久痹络病的治疗应着眼于“通”字,唯通则留邪可拔。


使用方法



临床应用时采用浸洗法,将药物煎煮约1000ml左右药液,恒温(35℃~40℃)泡洗手足,尽量将药液浸没病变部位,每次20分钟,每日2次,5天为一疗程。泡洗后可在病变局部适当涂抹尿素软膏或凡士林。

浸洗时应注意控制好温度,以自觉舒适即可,感觉异常患者应注意避免水温过高导致烫伤。化疗致周围神经炎患者禁凉水接触及泡洗。泡洗后若出现皮肤发痒、红肿、脱屑等过敏反应,立即停止,清洗干净后外涂苯海拉明霜抗过敏,若情况严重需及时就医。


验案举隅



洪某某,男,72岁,肠癌根治术后开始行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共10周期。第6次化疗期间患者出现手足麻木,临床诊断为周围神经毒性反应,该次化疗结束后患者休息约1个月后上述症状缓解,遂继行化疗4个周期。化疗结束后患者出现手足麻木症状加重,根据其临床表现,参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制定的周围神经毒性标准(0级:无感觉异常。1级:轻度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2级:轻、中度感觉迟钝,中度感觉异常。3级,重度感觉异常伴功能障碍),该患者周围神经毒性反应当属3级。笔者给予通络散外治2个疗程后,患者手足麻木症状完全缓解,评价为0级。


针灸罐熨综合疗法


针、灸、罐、熨四法是基于经络理论、气化理论的治疗方法。四法合用可疏通经气,激发元气,以达到调气和血、温阳培本的目的,也可酌情选用。此法临床适用于肿瘤放化疗所导致的疲乏,化疗后骨髓抑制,放化疗后消瘦、四末不温、恶风寒、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及亚健康状态。


治疗机理



针、灸、罐、熨四法的主要治疗部位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合谷穴、太冲穴及气海穴。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藩篱,《黄帝内经》称之为“巨阳”,能够统领、输布全身的阳气。《伤寒论》中亦以太阳病为诸病之首、诸病之始,其本证、变证亦属最多。另一方面,十二经的正常运行又基于元(原)气的正常运动,《难经》有“(肾间动气)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的认识。

八髎穴最早出自《素问·骨空论》“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八髎穴位于骶骨后部,包括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依次对称分布在第1~4骶后孔。八髎穴局部主治腰骶区和盆腔各器官相关的疾病。因其在足膀胱经之上,根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又可治疗头项部、下肢疾病。因此,八髎穴可应用于妇产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膀胱功能失调、运动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合谷和太冲,左右共四穴,合称四关。明代医家徐凤在《针灸大全》注言:“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 合谷是也。”开四关,即是针灸取穴双侧合谷、太冲。“关”是门户、关卡的意思,四关位于人体左右上下四个位置,以针刺开四关,气机得以升降流通、上下调达,正是符合“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肿瘤患者因放化疗引起诸多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功能性病变,常见乏力、疼痛、恶风寒等,从经络理论与气化理论的层面上看,均是元气与阳气生成与输布的问题。因此,可通过针、灸、罐、熨四法激发肾气,以达到气血流通、百病不生的目的。


操作方法



走罐

患者取俯卧位,将“溃疡油”均匀涂抹于患者腰背部并走罐,以局部皮肤泛红而不出痧为宜,若出痧则会影响后续治疗。

药熨

擦净患者腰背部,将加热后的药熨袋(由生黄芪、苏叶、柴胡、檀香、乳香、艾叶、白芷、桂枝等药物组成)敷于患者夹脊穴与八髎穴20分钟。

针刺、艾灸

患者取仰卧位,针刺其双侧合谷穴、太冲穴,同时艾灸气海穴。针刺、艾灸均进行30分钟。以上治疗连续进行3天,每3周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验案举隅



刘某,女,44岁。患者为卵巢癌化疗后,为行下一周期化疗入院。入院时查白细胞2.7×109/L,因白细胞水平偏低,无法化疗。刻下见患者面色暗黄,少气懒言,舌质淡胖,脉沉细,证属阳气不足。笔者以药熨夹脊穴、八髎穴,针四关,灸气海治之。治疗3天后患者明显精神转佳,面色有红润之象,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水平升高至10.2×109/L,后顺利完成化疗。

恶性肿瘤及其合并症病情多变,牵涉脏腑器官较多,症状复杂。温经通络外治法来源于长期的医疗实践,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在疾病各个阶段都可以应用。尤其肿瘤中晚期患者,多出现疼痛、胸腹水、淋巴结肿大等并发症。此期多辨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治疗上往往顾此失彼,困难很大。由于此类患者正气已虚,体质较差,常用的软坚散结、活血破瘀等治法及方药受到一定限制,而外治法则无此禁忌。

中药的局部治疗药效专一,且可灵活调整,一些晚期患者口服汤药困难,则可以通过中药灌肠、穴位贴敷等方法使药物作用于身体,起到温阳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经络、拔引蓄毒、调和气血的作用。中医外治法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治疗全身疾病,且临床应用方便,无成瘾性和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时亦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选择适宜的药物及方法。

(本文转载自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 贾立群,中医验案仅用于医生经验交流,不能直接用于其他患者的治疗,普通患者不可照抄文中所述方法,也不可盲目中断已有治疗方案)

发文序号224


责任编辑:Hester
排版编辑:Hester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看,文中内容仅代表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及原作者立场与观点,不代表肿瘤资讯平台意见,且肿瘤资讯并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若有任何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