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四届国医大师列传】王晞星:“和”法治肿瘤,“加”法过人生

2022年12月07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1670388879123109.png


王晞星,主任医师,教授,山西省中医院原院长。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40余年,秉承中医理论、勤于临床实践、创新中医理论体系,成果卓著。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良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病,尤其对胃肠功能性疾病有独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临床多从肝、脾胃诊治疑难疾病;应用“和法”治疗肿瘤及疑难杂症,临床疗效显著,研究成果丰硕,享誉业内。


在王晞星的人生时间表中,有三组数字引人注目。

1995年36岁,破格升为副高职称;2017年58岁,成为“最年轻的”首届全国名中医;2022年63岁,成为“年轻的”国医大师。

从17岁走进村卫生室成长为一名赤脚医生,再到从山西省中医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休后仍坚持每周三次出诊,如果你仔细梳理他的人生经历,思量这些荣誉与成就为何来得相对更早,就会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当你认准方向,坚定不移,坚持在一条路上努力奔跑时,你很难不成功,并最终会看到繁花盛开。”

走近这位“年轻”的国医大师,你会被他心无旁骛的执著与坚定震撼,他一直自我加压,给人生做加法,这是他精彩人生的重要注脚,是他成为良医大家的不二法门。


求学,是机缘巧合更是命中注定


1959年,王晞星出生在山西省运城地区稷山县。“晞星”的名字是一位本家老先生所起,老先生说,晞者,破晓之谓也;晞星者,欲明不明,混沌之状也。取名晞星,是希望他在混沌昏暗之时成为破晓之光。

王晞星小的时候,常立老先生侧静看他写字,替老先生研磨。村里的孩子大多好动,只有王晞星安静地伺立左右,被老先生垂爱。王晞星心性平和喜静,或许与少时在老先生旁耳濡目染的经历密不可分。

高中毕业后,17岁的王晞星回家务农,和祖辈们一样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家乡贫瘠的土地无法安放一个少年澎湃的青春和激昂的壮志。半年后,一个改变他命运的机会出现了。

“有人告诉我,我们大队的卫生所药剂科需要一个调剂药物的。”或许是命中注定,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热爱读书的青年,王晞星被卫生所所长张仁荣看中,简单培训后当上了药剂员。

卫生所地处一个旧时地主家的大宅院,坐东朝西,大门进去是正院,四角还有四道小门通向别院。王晞星住在正院,晚上月黑风高,一个人去仓库拿药,时常吓出一身冷汗。在院子里种黄花、板蓝根、枸杞子,到山上采五味子、柴胡、黄芩、玉竹、车前子、益母草。除了抓药、打针、输液、抄方、巡诊、制药,还要算账、记账。回忆起那段往事,王晞星感慨:“从小卖蒸馍,什么都经过”。这段经历让他拥有了勇气,不再惧怕新的挑战。

“张所长给我讲了好多中医方面的知识,另外让我接触到中药汤头歌诀。”一开始,勤学上进的调剂员王晞星就要求自己每天背中药汤头。“好多后来用的汤头歌诀都是那时候记下来的。”没有洁白的工作服,身着粗布衣裳的王晞星就这样在村卫生所成长起来,从一名“司药”逐渐成长为一名“赤脚医生”。在张所长的启蒙教导之下,王晞星渐渐喜欢上了中医,坚定了他学医、行医的决心。

朝吟夜诵,勤于实践。每晚回家,王晞星都要将卫生所白天接诊病例与中医经典进行印证对照,总结经验。

一次,王晞星的一个亲戚严重肚子疼,排脓血便,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我亲手连开方子带抓药。用《金匮要略》里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几天以后疼痛化解,阑尾炎痊愈,到现在为止没有再发作。”

用自己的所学“小试牛刀”之后,王晞星对于中医兴趣更浓了。高考恢复后,他坚定地报考了中医专业,走入了山西中医学院开始了更全面系统的学习。在这里,离他悬壶济世的梦想更近了。

踏进大学的校门,王晞星感恩美好时代,更加珍惜当下、勤奋刻苦。“如果星期日不去图书馆、不去教室看书,自己晚上睡觉都睡不着,觉得这一天白白浪费了。”上学期间,王晞星除了睡觉几乎不在宿舍。他在医学的殿堂里尽情地汲取知识的养分,把许多中医经典著作通读精读,口诵心记,由浅及深,再由博返约,日积月累,度过了充实、精彩的四年大学生活。

1985年,26岁的王晞星作为中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即如今的山西省中医院,成为了消化科的一名住院医师。

“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总想做一两件事情,这应该算是小一点的事情吧。人该有个目标。应该为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所以你才能过得充实。你才没有虚度时光。”


行医,苦练技术更要悟道艺术


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王晞星初心依旧,仍然保持着他在学校的热忱与勤勉,常怀向学之心,博采众长,勤学不懈,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础。

做住院医生的时候,王晞星在11点前从没回过家。不管值不值班他都在病房里。不管谁的病人都处理,只要遇到抢救的病人就参与。“只有这样真枪实战才能学会好多东西。不然你胜任不了。”

与此同时,王晞星还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跟随消化科主任肖汉玺出诊,肖汉玺出身六代中医世家,德艺双馨,对王晞星的影响至深至远。

见贤思齐,年轻又充满理想的王晞星很幸运地在职业生涯的开始就遇到了肖汉玺,他迫切地渴望成为像肖主任一样有高超技术的名医。“到研究院以后我没有其他的想法,就是想着在自己40岁的时候能成为一个名医,这是我大学毕业以后也是人生中第一个目标。”

要想成为名医,或许每个人要走的路不完全一样,但是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吃苦坚韧是谁都离不开的,“没有捷径可走”。

从1985年入院开始,到1997年正式拜肖汉玺为师,再到2000年出师,15年里,王晞星在肖汉玺的言传身教之下,不论医德、医术、医风都尽得其真传,这个时期积累的理论储备和医学功底也为王晞星日后的中医造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一个念头在他脑中越来越清晰:仅仅把中医学理解为一种医疗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学西医是一门技术,而学中医是一门艺术。技术是大家公认的、共同研究的,现成的东西是好掌握的,但艺术就难学多了。”

回忆初入茅庐之时,王晞星坦言,学了3年之后觉得自己什么病都能治了,但真正在临床实践了3年之后,才意识到什么病都治不好,根本不是书本上学的那么回事儿,要想融会贯通,还必须经过长期的临床历练,通过不断地总结、摸索,然后再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会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

凭借超出常人的努力付出,在临床工作中王晞星很快总结出自己的诊疗思维,悟出了中医的医理,同时更对医生的道义和德行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王晞星诊病的过程中,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就是在给患者把脉的时候,会用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手,或者触碰患者的手心,就是这样一个小动作,一下子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给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以慰藉。遇到外地的患者,王晞星不仅会悉心看病耐心叮嘱,还总不忘在问诊结束时交待住院、拿药、检查事项。不管再累都如此,不敢懈怠丝毫。

“必须热爱这个事业,对患者有责任心才能做好这项事业。”做过赤脚医生,从农村走出来的王晞星深知百姓看病的不易。“要设身处地的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得了病以后已经非常痛苦,如果我们再对他服务不好、态度不好,对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只会加重他的病情。”

因为热爱,因为对患者的责任心,王晞星在行医过程中用脑、用心、用情体会其中之道。“从医45年,我最看重的还是‘医生’这个称号,‘一名称职的、合格的医者’是患者对我最高的评价。”


选择,二次“创业”无问西东终有所成


36岁时,王晞星就被破格晋升为副高职称,在消化科干得顺风顺水的他发现,临床中的肿瘤病人越来越多,而且通过中药治疗,这些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当时他所在的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并没有肿瘤科,对全国来说,肿瘤科也是一个新名词。他下决心研究中医治疗肿瘤。

消息一出,各方劝阻声、质疑声接踵而至,有人劝他继续待在消化科,肯定前途不错;有人给他泼冷水,让他三思而后行;也有人说他胆子太大了,没把握的事也敢做。2000年1月,在一片质疑声中,王晞星依然顶着压力,牵头创建了山西首个中医肿瘤专科。他掷地有声:“我们搞中医,如果不能在重病和疑难病上取得突破,就不能真正体现出中医的价值。”

作为全院最年轻的科室,王晞星带领他的团队进行了二次“创业”,繁重的任务,艰难的创业使他常常中午饭吃在一两点,夜晚12点前没回过家。有一次针对化疗药的副作用,全科人几天不回家守着这个病人,直到找到解决方案,让这个病人脱离危险。

尽管新建时科室只有5个大夫、6个护士、18张病床,但王晞星和他一手打造的新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凭借不服输的性格,王晞星针对癌症患者放、化疗之后造成的免疫功能下降,胃肠道反应,肝、肾脏器损害等,开创了“和”法治疗肿瘤的理论。

“和”是治法、是目的,更是一种理念。“中医‘和合观’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体现在肿瘤治疗上,就是以人为本,人瘤共存。”让患者的身体与肿瘤和平共处,“带瘤生存”,“和”法治疗肿瘤,就是通过调整正负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的手段让身体和肿瘤和平共处,这样既能使人体的免疫系统不受到侵害,又能保留人体的正气来抵御肿瘤细胞的扩散。在治疗肿瘤方面,王晞星既重视肿瘤局部的病灶,同时又注意全身治疗,祛邪与扶正并用。而在用药上,他使用“祛邪不伤正,养正不助邪”的药物,疗效显著,屡起沉疴,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

现在的肿瘤科已经发展为拥有92名医务人员的专业团队、3个病区、171张床位、一个放化疗中心、一个介入中心的中医肿瘤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当初做出这样的选择,王晞星本着一颗医者仁心,无问西东。而把这条别人不看好的路走出前景,终有所成,王晞星一路坚韧执著。“把每一件事情都当做事业来做,成功就只是时间问题。”正是他的这份信念让他一路披荆斩棘。2004年,45岁的王晞星被评为省中医院的名医,实现了他刚入院时许下的心愿;2006年,王晞星升任山西省中医院院长,成为医院发展前行的掌舵者。他继续高擎仁济博爱大旗,带头搞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抓急症、带高徒、搞科研,肿瘤科以及中医院在他的打造下成绩斐然。


抗疫,踏遍青山人未老


2019年,王晞星光荣退休,他专心做一名医者,继续保持着高强度的出诊。每周坚持三次门诊,次均门诊百余人,遇有加号需求的危重患者就医,多延时加号应诊,对困难患者不但不收诊费,还解囊相助。

2020年春节,是王晞星“退休”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全体国人难以忘记的一个春节。春节前,女儿便帮王晞星订好去海南的机票,妻子和外孙更是早早就飞到了海南。

1月21日,腊月二十七。王晞星出完年前的最后一次门诊,已是中午一点。出了诊室,王晞星便直奔机场,飞往海口。然而,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王晞星隐隐感到不安,他打算回太原,女儿说,这是我们年轻人的事,您已经“退休”,就别操心了。

医生的职业本能让王晞星开始密切关注新闻,武汉告急,全国多地开始通报病例。“若有战,召必征!这个时候就应该是体现医生价值的时候,也是自己毕生所学能有用武之地的时候,这个时候,自己苦点累点无所谓,但要让患者疾病轻一点,痛苦少一点。”王晞星再也坐不住,当即打电话告诉女儿,让她帮自己订机票回太原。

2月2日凌晨。王晞星回到太原,山西省卫生健康委迅速成立抗疫专家组,王晞星担任组长。下午三点,王晞星召集专家,根据收集到的省内及湖北确诊者的相关病历、病症和舌苔影像资料,进行逐一分析、辨证。讨论了三个多小时,《山西省中医院新冠肺炎防治方案》基本成形。

危重患者一人一方。一位在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病情危重的女患者,由于发烧、咳嗽、气喘等症状,一直吃不下、睡不着。连续服用五服王晞星开出的中药后,睡眠好了,咳嗽减轻,气喘好转,精神状态也好了。

实践证明,王晞星制定的中医方案在改善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提高免疫力,保护脏器,缩短病程,促进痊愈以及减轻激素副作用等方面效果显著,给严峻的抗疫形势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极大地鼓舞了战胜疫情的士气。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方显珍贵。这位退而不休的抗疫“勇士”在危难之际再次以担当和勇敢率先垂范。

如今,花甲之年的王晞星又将注意力投入到中医药人才培养上。他在思索如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中医自身规律来培养中医人才。“我遇到很多学生,一路读到博士,做实验、发文章的能力很强,但让他看病却没了底气,还需要到临床上‘回炉再造’。我们在人才培养中还是要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把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结合起来。想成为一名好的中医,还需要自己勤奋、肯吃苦,有悟性,重医德。”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明月晞星东方晓,对于执著坚定又保有热爱的王晞星而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路风景独好,绵延不绝。


责任编辑:云初
排版编辑:云初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看,文中内容仅代表中国中医药报立场与观点,不代表肿瘤资讯平台意见,且肿瘤资讯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若有任何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