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苦论文久矣」的医护们在科研上到底要拼质还是拼量?

2022年08月11日
来源:健康界

医学临床研究要重数量还是重质量?这原本并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一味追求论文数量,像大炼钢铁那样搞科研、进行『论文运动』,产出数量巨大而质量低下的论文,不但浪费国家的科研经费和资源,而且还会对现实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其危害不言而喻。」《人民日报》曾于2013年发表文章称。

中国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无论临床水平有多牛,在面临职称评聘这项大考的时候,都无法回避论文这一门槛。这催生了大量低质论文甚至抄袭、学术失信等现象,进而被打假、被撤稿。

很少有中国医生没有收到过代写代发论文的广告。2020年,中国多家医院医务人员发表于外文期刊的论文被海外打假团队质疑。根据媒体报道,学术打假团队公开列出400多篇医学论文质疑存在图片重复或雷同等问题,这些论文大部分发表于2018~2020年之间。

跟职称挂钩的论文让医务人员又爱又恨。多年来,专家学者呼吁「把医生从论文中解脱出来」「把医生还给病人」,多地发文破除医生晋升「唯论文」的倾向,并出台医生职称评审的新选项。如何更加科学地引导医务工作者进行创新性研究,是政策制定者和医院管理者均无法绕开的重要课题。

医生苦论文久矣

2022年5月24日,科技部官方网站发布《部分高校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公开通报情况汇总》,共涉及24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涉及多所三甲医院。

其中,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涉及上述24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中的9起。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姜睿涉及3起(与另外4篇论文合并处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尹德馨(与另外6篇论文合并处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王刚涉及2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撤销一人的主任医师职务、撤销两人的副主任医师职务,撤销一人的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职务。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撤销两人依托该论文获得的副高级职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均永久取消了涉事医务人员的招收同等学力研究生资格。

西北工业大学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西安市胸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太和医院均取消了涉事人员的博士学位申请资格。

健康界发现,这是科技部今年第四次通报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而在2021年9到12月,科技部通报了15次,其中12月最多,通报了5次。

尽管业内对学术造假零容忍,轻则撤稿,重则撤销已资助的项目、处理责任人,但学术不端仍然屡见不鲜。这源于无论是职称晋升、课题申请,还是学术称号认定,论文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唯SCI论」「唯论文」的考评制度并非毫无逻辑。我国对临床医生科研水平有很清晰的量化标准,包括发表文章数量、累计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等,都是评价医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维度。

近年来,科研成果在医院的评价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名目繁多的各类医院排行榜,也将科研成果当作重要的「指挥棒」。

很多医院为了鼓励医务人员积极撰写论文、申报课题,都有很好的扶持政策,比如一篇高质量的SCI论文奖励金额和配套科研经费,就有可能高达几十万元。

「医生要忙的终究是给病人看病,而不是写论文。」这样的观点多年来在中国医疗行业尤其是基层很有「市场」,似乎治病与做科研存在天然矛盾。

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曾在「2018中国医院质量大会」上表示,医生作为知识分子,可以不做基础研究,但必须做临床研究,哪怕是基层医生,研究每个季节、每个村子疾病的发病规律,都是研究。

王辰院士认为,论文造假现象并不能归结于让医生做研究上去,而是医生在基本的道德取向上、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取向上有问题。

「一路狂奔」的论文只能用数量取胜?

中国论文数量在全球「一骑绝尘」。从2012年至2021年5月,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据SCI数据库最新检索至少包含一位中国作者的论文结果显示,这10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的总数已累计339.7万篇,位居世界第2位。

2020年我国共发表SCI论文57.13万篇,美国发表SCI论文57.74万篇,仅以微弱的差距居于第二位。

这源于中国近年来持续增加的科研投入,也与在政策的引导下,科研机构在研究成果上力求在「量」上取胜密不可分。

在2022健康界云峰会分论坛「寻找高质量发展答案」的云辩论环节,一位三甲医院的院领导对此表示,在数量上取胜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恰恰反映了当下中国科研工作水平一改过往长期落后的局面。

「正是因为无数医生潜心做科研,才树立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上述医院管理者说,临床研究经常是多个临床学科的交叉研究,或是医工结合的交叉,这些对于健康的研究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多个学科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个问题,去减轻疾病的负担,这就意味着会产生很多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可能很小,甚至小到不值一提,但是正是这些小的研究成果汇集在一起,未来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在云辩论上,另一位三甲医院的院长认为,无论怎样强调论文和科研成果的数量都不为过,就算不是写论文而是做手术,对于一名外科医生来说,一个月开100台常规手术也比开1台高质量手术更有价值。

如果没有质量,再多的数量也毫无意义

2022年6月6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发布会上宣布,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作为医学创新的必由之路,临床研究势必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与「论文总数跃居世界第二」相呼应的是,一些省份登记的临床研究项目已经过万。面对这个现象,一个问题十分值得行业内深思——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数量,应该优先考量哪个?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说,中国医生的发文数量的确不低,但是这些文章有多少能够转换成科技生产力?

「我们回望过去几十年中,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方面,美国有96位获奖者,英国是25位,德国是19位,法国是13位,中国只有1位。」朱同玉说,研究出真正高质量成果是挖掘科研原创的动力和源泉,科研质量才是培养国际顶尖人才的抓手,这源于科技已经走向未知领域,我国的科研人员不能再跟随别人,而是要做出更多原创的东西,「如果没有质量,再多的数量也毫无意义」。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促进发展中心主任钱碧云相信,临床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并不矛盾。在云辩论上,她表示,临床研究要先有量,再去促进质的发展,只有数量和质量都受到重视,才能拥有更加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效率的临床研究。

从目前来看,各家医院对研究质量的重视程度更高。山西省人民医院图书馆馆长刘芳认为,医生临床研究的质量要远比数量更重要,这主要体现在考核和奖励机制多数是以发文的期刊和文章的类型为标准。

刘芳对健康界说,严格来讲,文章质量评估的精准度是比较难把握的事情,仅仅按照期刊做参照是不够的,还要看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他引率、自引率。

「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普遍比发表在影响因子低的期刊上的质量高,但也不能说明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上的论文质量就一定比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差,作者选择期刊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困扰。」刘芳说。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面对压力与诱惑,临床医生们只得各自摸索。

正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勇所说,医生面对科研道路上的困难,更多是依靠自己的热情。

「因为你自己心里是有答案的,你知道那种敷衍了事的结果根本在临床上没法应用,医生需要明白,是选择遵从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要里子还是要面子。」陶勇对健康界直言。

(备注:上文所述云辩论,角度不代表本人日常观点,只作为辩论时的立场设置,促进议题越辩越明。)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健康界-李子君
排版编辑:临床科研-PBY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