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会议报道】精彩回顾 | 第十届肺癌多学科论坛—肺癌精准治疗专场

2022年06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2年06月24日,由国家癌症中心、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承办的“第十届肺癌多学科论坛”专家前沿布道分会场一“肺癌精准治疗专场”在云端胜利开幕。本次会议汇聚国内肺癌领域多位专家大咖,就肺癌领域的精准治疗最新进展做出分享与讨论。

主席致辞

会议伊始,由大会主席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黄云超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郭其森教授做开幕致辞,表示精准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每年肺癌精准治疗的研究进展都获得国内外各界广泛关注,本次会议将会围绕肺癌的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展开分享与讨论,希望本次会议参与者都能有所收获,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黄云超教授、黄诚教授、郭其森教授致辞

学术环节—靶向治疗专题

首先,在主持人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张毅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丽萍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常建华教授的介绍下,本次会议的靶向治疗环节正式开始。

主持:张毅教授、王丽萍教授、沈波教授、常建华教授

EGFR突变晚期NSCLC精细化管理探索

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首先分享了关于EGFR突变晚期NSCLC精细化管理的探索。EGFR突变可按结构和功能分为经典类突变、T790M样突变,外显子20环插入突变及PACC突变四大类。2022ESMO专家共识推荐对于常见EGFR突变优先选择以奥希替尼为代表的第三代EGFR-TKI作为一线治疗,第四代EGFR-TKI(BLU-945、BLU-701)联合方案或带来更具前景的治疗进展,但是EGFR经典突变伴共突变普遍存在,且预后较差,突变数随治疗线数增加而增加,其中TP53发生概率最高,它的不同突变对EGFR治疗均有负面影响,既往针对TP53突变采用抗血管+TKI的A+T方案,今年PC14586在首次人体实验PYNNACLE研究中带来了TP53靶点治疗的希望。发生率第二高的为RB1突变,它可能导致NSCLC转变为SCLC,对其联合治疗或成未来方向,对于预后较差的PD-L1高表达患者,可考虑采用三代EGFR-TKI治疗。对于非经典突变患者,EGFR-TKI治疗仍然是经典治疗方式,对于20外显子插入患者应区分前端插入或后端插入分类讨论,前者可使用一代二代EGFR-TKI,可探索双抗和联合治疗的方向。

图片8.png

讲者:宋勇教授

ALK融合晚期NSCLC治疗的全程管理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带来了对ALK融合晚期NSCLC患者的全程管理的分享。ALK融合突变目前临床上已经有包括克唑替尼、塞瑞替尼、阿来替尼、布格替尼、恩莎替尼在内的多代ALK-TKI可供选择,今年三代TKI洛拉替尼更新了CROWN研究的最新数据,两年PFS率达到了68.2%,三年PFS率达到63.5%。针对一线用药的选择,目前存在一定争议,荟萃分析显示洛拉替尼具有最好的PFS数据,但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一代TKI克唑替尼血脑屏障透过性较弱,后代TKI都针对此进行了改善,融合亚型、MET扩展等都会影响用药选择。后续管理中可根据耐药机制开展个性化治疗。

图片9.png

讲者:任胜祥教授

EGFR-TKI耐药后诊疗策略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医院部刘晓晴教授针对饱受关注的EGFR-TKI耐药后诊疗方案的讨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针对EGFR-TKI的耐药问题,需要先明确耐药层级、耐药模式及耐药分子机制。对于EGFR依赖性耐药机制的治疗,根据AUAR3研究的数据显示,奥希替尼是一线EGFR-TKI耐药后二线T790M突变的标准治疗,国产的阿美替尼、伏美替尼与贝福替尼也是潜在的选择。针对C797S突变,四代EGFR-TKI已在研发中,部分已进入临床阶段。对于EGFR非依赖性耐药机制的治疗,针对cMET扩增目前多采用联合治疗,HER-2阳性耐药则可考虑T-DM1+奥希替尼、吡咯替尼或波奇替尼,RET融合突变则可考虑奥希替尼+Selpercatinib,BRAF阳性突变则考虑D+T双靶联合奥希替尼。如果是SCLC转化耐药,根据CSCO指南更新结果来看目前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可根据EGFR-TKI耐药后进展模式选择治疗策略。针对其他耐药机制的治疗策略,可考虑引入抗血管、化疗或免疫的三药、四药联合模式。

图片10.png

讲者:刘晓晴教授

NSCLC少见及罕见靶点治疗新进展

北京医院李琳教授带来了题为“NSCLC少见靶点及罕见靶点治疗新进展”的学术分享。罕见靶点指突变率<5%的驱动基因,随着这类靶点越来越多被发现,占比也原来越多,晚期肺癌的治疗永远以精准、创新为主题。针对钻石突变ALK靶点,目前多种ALK-TKI获批上市,聚焦于获得患者更好的PFS,更长的生存。针对KRAS通路,目前Sotorasib,Adagrasib等百花齐放,MET-TKI也获得了应用。针对MET靶点,卡马替尼、赛沃替尼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针对BRAF通路,D+T联合的双药靶向方案已获批。针对RET靶点,普拉替尼在ARROW研究中疗效非常好,赛普拉替尼也可使患者获益。

图片11.png

讲者:李琳教授

讨论环节

靶向治疗的讨论环节由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医院李峻岭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刘喆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毕楠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波教授就“免疫治疗在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中的应用前景”“靶向治疗在可行根治性放射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时机”及“EGFR突变患者如何进行精准分型”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几位教授结合自身研究、诊疗经验对话题分享了看法,讨论氛围愉快,话题引人入目。

图片12.png

主持:李峻岭教授

讨论嘉宾:刘喆教授、毕楠教授、金波教授

学术环节—免疫治疗专题

在主持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楠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惠周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燕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明芳教授的主持下,本次会议的免疫治疗环节正式开始。

主持:吴楠教授、惠周光教授、王燕教授、赵明芳教授

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新进展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九嵬教授带来了对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新进展的分享。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包括肿瘤自身标志物、肿瘤微环境标志物、液体活检标志物、宿主相关标志物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TMB检测、TNB、HLA、基因改变、PD-L1表达、表观基因特征等标志物各有优劣,肿瘤微环境标志物与免疫疗效相关。未来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方向可考虑联合检测,建立动态免疫疗效模型,可结合人工智能、影像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助力生物标志物实现最大化的个体治疗突破。

图片20.png

讲者:崔九嵬教授

新型免疫治疗荟萃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方文峰教授以“新型免疫治疗荟萃”为题做了专题报告。目前,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模式包括“双免”的新型治疗模式、PD-L1/CTLA-4或PD-L1/TGF-β或PD-1/VEGF等为代表的双抗治疗模式、包括过继细胞疗法及溶瘤细胞疗法、肿瘤疫苗在内的新型免疫治疗及免疫联合抗血管或其他靶向的联合靶向模式,其中双免治疗还需观察更强力靶点,双抗则是目前热点,其他不同模式在未来临床研究中的探索。未来的免疫联合模式探索包括改变TME、阻断免疫抑制、增强T细胞介导的免疫等多种模式,ADC类药物联合免疫的模式或在未来大放异彩。

图片21.png

讲者:方文峰教授

肿瘤免疫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红梅教授介绍了在肿瘤免疫耐药机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免疫治疗耐药分为原发耐药与继发耐药,主要为区分最初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肿瘤细胞内源性多种机制可引起免疫治疗获得性耐药,要继续挖掘肿瘤内在特质的免疫调控方向。未来仍需继续深挖耐药机制,探索初次与二次免疫逃逸的分子与细胞的驱动因素,探索更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探索免疫联合治疗突破免疫单药治疗的天花板。未来免疫治疗的方向,需要更新实验方式,不断开发新靶点药物,改善免疫耐药的同时,突出个体化治疗。

图片22.png

讲者:张红梅教授

讨论环节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周清教授的主持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光谷院区彭敏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朱慧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林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金时教授围绕免疫治疗耐药机制等话题展开了讨论。几位教授各抒己见,本次大会干货满满,收货颇丰,随着对免疫治疗认识的深入,我们也在遇到更多的问题,未来在免疫治疗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治疗方案及适用人群的探索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为延长患者生存、提高生存质量而努力。

图片23.png

主持:周清教授

讨论嘉宾:彭敏教授、朱慧教授、林琳教授、金时教授

会议总结

大会的最后,大会主席黄云超教授黄诚教授郭其森教授对本次精彩纷呈的肺癌精准治疗专场做了内容总结。本次大会非常精彩,大咖云集,信息量非常大,关于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分享使得与会者受益良多,也为未来的研究探索指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肺癌进入精准治疗时代,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未来在此领域还将有更多探索,期待更多的药物与治疗方案问世,非常感谢各位讲者、嘉宾的参与。

图片28.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Daisy




评论
2022年06月30日
石常庆
沛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内容很精彩,值得学习!
2022年06月30日
母亚男
单县正大医院 | 肿瘤科
践行精准诊疗和多学科理念,为大家搭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品牌
2022年06月30日
裴波
乌海市樱花医院 | 肿瘤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