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爽,桂香馥郁满杭城,“2021第七届肺癌精准诊疗钱江论坛暨浙江省胸部肿瘤多学科论坛”于2021年11月12-13日在杭州钱塘江畔盛大召开。由于疫情原因,本次大会采取现场+云端的特殊模式开展。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分会精准治疗学组联合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毛伟敏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云教授担任大会的执行主席。
会议设大会主会场、菁英论坛、MDT专场、胸部肿瘤多学科专场等分会场。本次大会邀请了我国肺癌及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进行学术报告,为广大医生同道提供交流共进的平台。
本次会议主题是深化精准,聚焦免疫。大会旨在进一步强化肺癌精准诊疗理念,聚焦肺癌临床实践、转化研究的相关热点,对肺癌的前沿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促进临床问题向基础研究转化,同时加强多学科协作。疫情无情却难以掩盖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情,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学临床医生和转化医学专家在现场及云端共享这场学术饕餮盛宴。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教授和浙江省抗癌协会毛伟敏理事长分别作了精彩致辞。

在大会执行主席范云教授的主持下,主会场会议于13日上午正式拉开帷幕。

主持嘉宾: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毛伟敏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建英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云教授

讲者:谭蔚泓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谭蔚泓院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脸识别式的疾病诊断,即人脸识别依靠对脸部多个参数进行测定而形成的特征图谱,疾病的精准识别依靠多参数的“指纹图谱”。谭院士指出通过“人脸识别”对重大疾病进行精准诊疗,是医学的未来,其中多参数特征图谱是高效疾病诊疗的关键。核酸适体被称为“科学家”的抗体,将核酸适体应用于流式细胞、质谱、分子影像等技术获取疾病多靶标表征,通过对多靶标参数的有效分析,进行疾病分子分型和模式识别。


讲者:吴一龙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吴一龙教授从早期、局限晚期、晚期三个角度对肺癌目前的热点研究进行了提纲挈领地盘点。在早期肺癌方面,吴教授指出目前早期NSCLC已出现新的治疗模式即EGFR敏感突变患者接受奥希替尼靶向治疗已成为NSCLC术后标准治疗。吴教授由此出发,就ADAURA研究能否推广到其他突变基因(如ALK融合)的靶向治疗并作为新辅助治疗方案选择、免疫治疗能否借鉴靶向治疗的治疗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解析。在局限晚期肺癌方面,吴教授介绍了PACIFIC研究及CS1001研究,指出序贯化放疗将突破PACIFIC模式发挥重要作用。在晚期肺癌的方面,MET抑制剂、ADC药物和一线Chemo-free模式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


讲者:程颖教授
吉林省肿瘤医院
程颖教授首先点明了晚期小细胞肺癌提高疗效、超越PD-L1单抗的新策略,包括新型的联合治疗策略、获益人群的筛选。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方面,放疗后免疫巩固治疗、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等策略值得探索。在复发小细胞肺癌方面,新型细胞毒药物鲁比卡丁是SCLC二线治疗的研究热点,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合理的剂量、高效低毒的联合方案及联合治疗的机制;安罗替尼建立了三线及以后的治疗标准,其联合治疗策略是未来的方向。那么如何实现更大的疗效跨越,基于转录组的分子分型的小细胞肺癌精准诊疗具有前景。


讲者:王洁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洁教授详解了免疫治疗标志物的新格局:1.单维度向多维度转变:多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预测可助力免疫精准治疗;2.静态向动态转变:动态多维度预测体系的研究是未来的方向;3.正性向负性:负性因子预测也需要多因素多层面的整合;4.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如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等的探索仍任重而道远。


讲者:朱波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朱波教授从经典的T细胞免疫循环的7大阶段出发,精彩讲述了目前免疫治疗的突破口和治疗策略。他指出T细胞免疫循环理论可用于指导肺癌免疫治疗:研发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发现新型预测生物标志物、发展新型联合免疫治疗策略、优化全程化肺癌治疗管理。此外,朱教授重点从T细胞活化过程、T细胞浸润环节解读了免疫治疗现状,从T细胞杀伤环节指明了免疫治疗未来发展方向。


主持嘉宾: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马胜林教授、 浙江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王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凌志强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杜向慧教授

讲者:卢铀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卢铀教授针对目前免疫治疗在广泛期SCLC中存在的问题,从小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免疫治疗、放疗相关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随后,卢教授详细阐述了低剂量放疗在广泛期SCLC应用的合理性:SCLC是“急诊型-顽固性肿瘤”,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效的治疗方案;放疗能有效降低肿瘤负荷,重塑肿瘤微血管。此外,卢教授指出放疗是一个“关键少数”,早期联合放疗,能与化疗+免疫产生更好的协同效应,但尚需临床试验验证。最后,卢教授总结道要优化SCLC治疗,提高早期疗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诱导性低剂量放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可能是ED-SCLC治疗走出泥潭的道路之一。


讲者:黄鼎智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黄鼎智教授从临床和基础的角度指出PD-L1单抗对SCLC疗效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原因在于小细胞肺癌免疫微环境呈现出普遍抑制的状态。而改善小细胞免疫微环境的有:策略一是促进抗原释放和提成;策略二是减弱小细胞肺癌的免疫微环境抑制;策略三是转变小细胞肺癌的分子分型,比如通过化疗促进SCLC-A向SCLC-I型转变;策略四是重拾DLL-3,如通过新型双特异性分子、CAR-T等方法优化靶向DLL-3的疗效。


讲者:宋勇教授
南京大学金陵医院
宋勇教授全面阐述了液态活检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和应用,指出基于DNA突变的液态活检具有较多局限性,基于cfDNA甲基化目前应用较有前景,基于cfDNA片段特征技术正在逐渐成熟,但这一新技术需要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验证。此外宋教授还为我们介绍了众多早诊早筛的新技术新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讲者:任胜祥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任胜祥教授概述了MRD作为一种液体活检,主要检测策略可分为个性化、大PANEL及WGS等。目前ctDNA-MRD是一种可靠预后生物标志物,回顾性研究提示MRD可预测NSCLC巩固治疗疗效,但MRD尚缺乏统一标准,假阴性率高,且缺乏前瞻性研究的数据。最后,任教授介绍了关于MRD的前瞻性临床研究(MERMAID-1和MERMAID-2等),希望能为MRD带来统一标准,同时期待MRD的检测新技术或多组学技术能大幅度提高检测敏感性。



主持嘉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陈恩国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长春教授

讲者:周彩存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周彩存教授全面介绍了肺癌新药的研发现状及发展方向。周教授指出目前EGFR、ROS1、MET、RET、NTRK、PI3K/AKT/mTOR、HER2等驱动基因阳性NSCLC靶向治疗精彩纷呈。ADC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发展迅猛,多项临床研究显示ADC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治疗前景值得期待。同时,周教授还深入分析了I~III期免疫治疗研究包括PACIFIC研究、IMpower010和CheckMate816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新型免疫药物的不断涌现,新型的免疫靶点、双抗、三抗、个体化抗原疫苗、mRNA疫苗、NK细胞疗法和肿瘤浸润细胞疗法等值得期待。


讲者:韩宝惠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韩宝惠教授从驱动基因阳性和阴性两方面,列举了多个研究来论证和阐述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协同增效和逆转耐药的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韩教授指出抗血管生成药物相关探索层出不穷,但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选择。虽然目前研究成果可圈可点,但是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大分子单抗和小分子TKI、PD-1与PD-L1抑制剂孰优孰劣,如何提高其逆转耐药的能力、如何更加精准地分类而治等。


讲者:姚煜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姚煜教授指出肺癌作为“排头兵”,已进入精准医疗的时代,肺癌国产药物从模仿到创新“3M”(Me too、Me better、Me different),从“模仿为主,同而不同”到“不断迭代,结构优化”再到“各有千秋,引领创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虽然同质化的“Me too”仍占主流,国有企业可向以下三方面发展:1.引领新靶点,新方案;2.与国外企业合作共赢;3.加快海外布局,扩大全球化视野。


主持嘉宾: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勇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舒琦瑾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娄广媛教授

讲者:刘晓晴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刘晓晴教授为我们梳理了EGFR TKI辅助/新辅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存在常见问题,包括如何挑选获益最多的人群、辅助靶向治疗最佳时长、辅助靶向治疗最佳模式、辅助治疗耐药原因及治疗策略等。虽然目前尚无标准答案,但是可以根据EGFR突变类型、是否有伴随突变、年龄、是否合并临床高危病理因素等进行个体化选择。


讲者:杨帆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杨帆教授指出,传统化疗遭遇围手术期疗效瓶颈,围手术期近年来进展迅速,目前小样本单臂研究结果令人欢欣鼓舞。杨教授还如数家珍地介绍了今年的两项III期临床研究,即CheckMate-816和Impower-010,证实新辅助及辅助免疫治疗明显获益,可能即将改变驱动基因阴性NSCLC围手术期治疗的格局。但我们仍需思考新辅助治疗的周期数、辅助免疫的治疗空间、学术和市场定位以及卫生经济学的考量等问题。


主持嘉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波教授、温州中心医院沈洁教授、嘉兴市第一医院杨新妹教授

讲者:周清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围绕三代EGFR-TKI耐药机制及处理已成为研究热点,周清教授就三代EGFR TKI耐药后是否具有明确的耐药机制两方面深入剖析目前临床实践所面临的困境和提出了有潜力的治疗策略。


讲者:王佳蕾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佳蕾教授介绍到CodeBreak 100 I/II期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一直以来被认为不可成药的KRAS G12C首次突破。针对KRAS突变NSCLC患者,多种新药、多种联合治疗策略目前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免疫单药或联合化疗对KRAS突变患者也均有获益,但不同的伴随突变和PD-L1状态获益不尽相同。


讲者:李子明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李子明教授解读了MET 14跳读和MET扩增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研究数据。李教授指出MET抑制剂针对MET原发扩增疗效有限;同时EGFR耐药出现MET扩增单药疗效也不尽人意,联合双靶是有效的模式。随着对MET通路发生机制的不断探索及MET抑制剂治疗的不断研发,未来必将改善晚期MET异常NSCLC的不良预后。


主持嘉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傅建飞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邱福铭教授、温州市中心医院黄瑞燕教授

讲者:刘安文教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刘安文教授概述了ALK阳性NSCLC治疗现状,中外指南均I类推荐ALK-TKI作为晚期ALK阳性NSCLC一线治疗。刘教授指出一线ALK-TKI进展后,二次活检是必须的,且推荐选择互相补位的二代药物;TP53突变是ALK阳性NSCLC患者中最常出现的共突变,但预后不良。脑转移是ALK阳性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TKIs仍是无症状脑转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是否联合脑部放疗及脑部放疗的时机和技术需个体化考虑。目前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均显示三代耐药为复合突变,第四代TKI(TPX-0131、NVL-655)正在进行I/II期临床研究,令人期待。


讲者:史美祺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
史美祺教授全面详尽地介绍了RET融合靶向药的现状和克服耐药的潜在治疗模式,并指出RET融合的耐药机制复杂,可能存在多个基因突变,需要联合治疗,仍需更多数据和探索。


讲者:卢红阳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随着靶点的不断挖掘及靶向药物的持续研发,NSCLC分子分型越来越细化。卢红阳教授与我们分享了突变率<5%的罕见突变包括MET、EGFR 20ins、HER-2、BRAF突变等诊治策略,指出罕见突变同样存在耐药可能,耐药机制的探索及新药研发也需要重视。而新型药物(ADC/双抗/TKIs)、联合治疗模式和免疫治疗等是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


在过去的一年,免疫治疗继续开疆拓土,在肺癌辅助和新辅助治疗领域高歌猛进;少见突变靶向药物不断突破,大放异彩;ADC等新药研发如火如荼,未来可期。在临床实践中,多学科诊疗模式日渐成熟,为更多的胸部肿瘤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且个体化的诊疗服务,带来更长更持久的生存获益。
夜色阑珊,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咖们高潮迭起的授课中,在全体与会学者凝神贯注的聆听中,本次大会也接近了尾声。会议的最后,大会执行主席范云教授对精心准备的授课专家和好学不倦的与会同行表达了最诚挚地感谢!
岁月缱绻,友情依旧,回首过去的七年,肺癌精准诊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发展,我们不忘初心,履践致远, 在胸部肿瘤精准诊疗的“沃土”上持续耕耘;在未来,我们将不忘青衿之志,与全国同行继续携手并进,踔厉奋发,在肺癌精准诊疗之路上披荆斩棘!
撰稿:浙江省肿瘤医院 徐晓玲 摄影:王川 倪发强 赵跃






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4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