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专家访谈】周伟平教授:肝癌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丨第十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

2021年11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1年11月5~7日,第十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在广州隆重召开。本届大会邀请到国内肝胆肿瘤界名家,就肝癌转化与临床研究、外科微创治疗技术、药物治疗进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上,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周伟平教授做了“肝癌的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的精彩演讲,会议现场,【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周教授,就这一话题进行专访。

 

微信图片_20211112125151.png                
周伟平
教授 主任医师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肝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MDT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现任中国腹腔镜肝切除发展与推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样本库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等职

建立国内规模最大,资料完整的肝脏肿瘤样本库

国家发明专利1项

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周伟平教授:在我国,8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都是由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引起的,病毒导致肝脏炎症、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最终引发肝癌,俗称“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因此,要提高肝癌患者的整体生存,必须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肝脏炎症,阻止肝脏纤维化,降低肝癌复发率,从而提高肝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抗病毒治疗在肝癌的综合治疗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肝癌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周伟平教授:肝癌抗病毒治疗是最近这十多年才提出来的。以往在肝癌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不太重视抗病毒治疗,只是盯住肝癌本身,考虑的是如何切除肝癌、如何降低肝癌复发率等,而忽略了肝癌大部分是由肝炎引起的这样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们逐步认识到肝炎与肝癌之间的密切关系后,我们发现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DNA的浓度,可以降低肝癌的发生率和复发率,还可以降低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率,从而达到改善肝癌患者生存的目的。我们首先提出,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患者要进行抗病毒治疗,采用核苷类的药物。

但在临床上我们又碰到了另外的问题,那就是虽然核苷类的药物能使病毒的DNA浓度降得很低,但有些患者的肿瘤还是会复发,因此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了DNA,病毒还有RNA载体,也是导致病毒复制的很重要的分子。核苷类药物使DNA的浓度降低,但是pgRNA(前基因组RNA)的浓度没有降低,而pgRNA可以直接促进肿瘤的发生和侵袭转移。我们在体外研究和动物实验中发现,采用干扰素可以明显抑制pgRNA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以及侵袭转移。

此前,我们在临床上也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发现其可以明显降低肝癌的发生,但具体的机制并不太了解。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干扰素可以通过直接抑制病毒的pgRNA合成而降低肿瘤发生。也有临床研究表明,单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这就为肝癌临床治疗带来了一个新思路,那就是不仅要通过核苷类药物抑制DNA的浓度,还要通过干扰素来抑制RNA的浓度,双管齐下,可以进一步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核苷类药物与干扰素联用取长补短

周伟平教授:虽然肝癌抗病毒治疗的提出已有十多年,但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重视核苷类药物的抗病毒治疗。因此乙肝相关肝癌的抗病毒治疗还要进一步普及推广,下沉到基层医院。尤其要指出的是,对于DNA本身低浓度,但是合并有肝纤维化的患者,也要进行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DNA浓度虽然低,但是pgRNA高的患者我们要进行干扰素治疗,通过降低pgRNA浓度,使表面抗原转阴,达到进一步降低肝癌发生或是肝癌复发的目的。

核苷类药物与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不同,核苷类药物主要是降低DNA浓度,干扰素主要是降低RNA浓度,而且干扰素的表面抗原转阴率明显高于核苷类药物,而表面抗原阳性与肝癌发生和肝癌复发密切相关。因此两类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降低肝癌的发生或复发,从而提高肝癌的整体治疗水平。

目前在临床上,抗病毒治疗的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都属于一线用药。虽然有一个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替诺福韦似乎比恩替卡韦更能降低肝癌的发生,但在临床上还没有看到二者在降低肝癌发生率方面的差别。无论是用替诺福韦,还是用恩替卡韦,对于改善肝脏的炎症状态、减轻肝脏纤维化、降低肝癌发生率都是有益的。

肝癌的发生是综合性因素造成的结果。核苷类药物虽然降低了DNA的浓度,但如果表面抗原没有清除,肝癌发生率仍然会比较高,如果用干扰素把表面抗原也转阴,肝癌的发生率会有明显的降低。二者联合比单一治疗的效果要好。另外,我要强调的是,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患者来说是终其一生的治疗,只用3年、5年就停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肝癌早诊早治重在宣教

周伟平教授:肝癌的早诊早治重在宣教,首先是预防肝炎,一旦罹患肝炎则设法早期转阴,这才是降低肝癌发生率的关键。而早诊早治恰恰是我们的短板,导致我们国家的肝癌患者中,中晚期肝癌占比较高。早诊早治做不好的原因有二:一是患者知晓由乙肝转为肝癌的知识不够,因此主动筛查的意愿不强;二是我们医生的预防宣教工作做得不够。

实际上肝癌完全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对于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脂肪肝患者,每半年一次的肝脏B超,加上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这两个比较特异的肝癌标志物,就能够查出70%~80%以上的早期肝癌,很简单,不复杂。我认为,肝癌早诊早治工作应该重点放在基层,因为慢性乙肝的随访基本是由基层医院完成的。如果基层医生能够主动为患者做宣教,告知乙肝的后果,让患者定期检查,那么早期肝癌的诊断率就可以明显提高。


责任编辑:Jelly
排版编辑:Daisy


评论
2021年12月20日
申苗苗
成武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在学习
2021年11月18日
李国君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血液肿瘤科
抗病毒治疗在肝癌的综合治疗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2021年11月15日
胡月新
仪征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已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