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1 CSCO YOUNG 青委年会】英雄气概·勇敢向前:主会场

2021年06月28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1年6月25日~6月27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委员会年会盛大启幕。本次论坛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主办,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协办,浙江省抗癌协会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承办。会议围绕常见高发肿瘤诊疗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话题展开探讨,累计观看量达7.3W次。6月26日本次年会的主会场顺利召开。【肿瘤资讯】特别带来本专场报道,与各位读者共览别“YOUNG”风采。

本次年会的主会场,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维佳教授担任大会主持。在开幕式上,张小田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由于特殊的原因,采取的是线上+线下的模式进行,尽管存在着不能见面的遗憾,但是并不影响大家彼此的肿瘤学术交流,预祝年会顺利召开;李进教授指出CSCO青年委员会是CSCO中最大的二级学会,希望CSCO青年委员会成为年轻肿瘤专家成长的基地,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肿瘤医生加入学会,不仅是为CSCO做出贡献,亦是为中国的肿瘤患者做出贡献。

WechatIMG81.jpeg

李进教授

WechatIMG82.png

张小田教授

WechatIMG83.jpeg

方维佳教授

Session 1 与瘤博弈的心路历程

主持: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晓峰教授

WechatIMG84.png

钟文昭教授

WechatIMG85.jpeg

陈晓峰教授

肿瘤科医生的成长之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在“肿瘤科医生的成长之路”中指出肿瘤医生的成长,需要具备五大方面的能力:临床医疗、科研探索、教育推广、组织管理、人文关怀。其中,在临床医疗方面,还需要具备知识储备、操作技能和思维模式的相关能力。思维模式的转变可能是现在年轻医生最为缺乏的一种能力,作为一名出色的肿瘤医生,一定要具备逆向批判性思维,在面对临床案例时,需要思考还有什么其他可能。如此,才有可能对患者实施及时、事宜、准确的治疗。

WechatIMG86.jpeg

张苏展教授

肿瘤科医生的科研之路

在“肿瘤科医生的科研之路”分享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提到,作为临床肿瘤医生,应该想方设法通过科学研究助力临床特色形成。以南京大学的博导团队为例,该团队共同方向都是肿瘤个体化与靶向免疫治疗相关研究,通过三个阶段,完成科研向临床的转化,第一个阶段:个体化化疗(2003~2017),进行了胃癌个体化化疗疗效分子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第二个阶段:个体化靶向药物(2003~2018),进行靶向纳米技术、纳米生物材料、纳米载药胶的研究;第三阶段:个体化免疫治疗(2013~2018),突变肽库构建、新抗原肽疫苗、新靶点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设计、关键技术瓶颈的对策研究。这些研究都是旨在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提高疗效,实现精准医疗。

WechatIMG87.png

刘宝瑞教授

肿瘤科医生的品牌树立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教授在“肿瘤科医生的品牌树立”中指出,对于品牌,首先需要先有“品”,即所树立的品牌一定要具备内涵和指引作用;而且,还需要具备正面形象,如此才能具备传播效应。陈教授分享到,个人希望成为一个不论对公众抑或病患、同道均认可的结直肠癌领域的知识传播者。

至于如何进行知识储备,陈教授提到,个人主要是通过凭借个人兴趣,进行了大量的结直肠癌领域最新版指南编译工作之后,自然而然所形成的知识积累。

WechatIMG89.png

陈功教授

专家讨论

嘉宾:上海长征医院秦文星教授、南京金陵医院秦淮医疗区龚新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静教授、上海长征医院魏嘉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文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

专家们指出作为临床肿瘤医生,还需要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不能机械性的跟随指南,而应该了解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如此才能有自我的思考。

WechatIMG90.jpeg

Session 2: 异病同治的未来展望

主持: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丁培荣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维佳教授

WechatIMG91.png

丁培荣教授

WechatIMG92.jpeg

方维佳教授

免疫治疗的未来之路

张小田教授在“免疫治疗的未来之路”中指出,对于免疫治疗而言,精准是硬道理,疗效是金指标。在2021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胃癌治疗领域中,不论是HER2-一、三线治疗还是HER2+的一线治疗,都看到了免疫治疗的身影,免疫治疗使得胃癌治疗模式丰富化。未来,精准免疫的突破方向,应该是四大方面。其一,基于分子、病理、影像层面的多组学数据筛选人群;其二,通过不同的联合免疫治疗策略改善肿瘤微环境;其三,探索新靶点、新型免疫治疗方法;其四,克服耐药。

WechatIMG93.png

张小田教授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未来之路

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刘秀峰教授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未来之路”分享开始前,刘秀峰教授指出自2005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贝伐珠单抗作为转移性结肠癌一线治疗药物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但是,我们依旧需要对抗血管生成理论进行再认识。

在当今这个肿瘤治疗爆炸的时代,抗血管生成治疗是一个极好的伴侣,不论是与传统的化疗,还是现在如火如荼的免疫治疗,均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能用传统的评价细胞毒药物的思路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

WechatIMG94.jpeg

刘秀峰教授

抗HER2治疗的未来之路

在“抗HER2治疗的未来之路”的分享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指出,抗HER2治疗的未来之路是寻找新靶点,研发新药物。研发策略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自身加强、升级,例如:ADC类药物、双抗;其二,联合其他治疗手段,采取“团战”策略,例如:其他靶点、免疫治疗;其三,在除了乳腺癌的其他瘤种(肺癌、胃癌)中进行探索。针对这些研发策略,目前已经有研究正在进行当中,相信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未来在所有涉及抗HER2瘤种的治疗,都将一片光明。

WechatIMG95.png

王碧芸教授

专家讨论

嘉宾:解放军总医院刘哲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石燕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晰程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薛俊丽教授

专家们指出在肿瘤的大融合时代,相比过去,在面对肿瘤的诊疗时,更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碰撞,挖掘具有相同靶点的不同瘤种。并且注意在使用同一款靶向药时,亦会出现疗效不一致的原因。除此之外,在多种治疗手段之下,药物的用药次序固然重要,但是亦不要忽略剂量的设置。

WechatIMG96.jpeg

大会总结

在大会最后,王碧芸教授指出本次主会场会议划分为大咖对青年医师的寄语以及各瘤种共同的学术话题两个部分。未来在此类学术交流会议中,将继续设置交叉话题,以便各瘤种的同道再次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共同进步。

WechatIMG196.png

王碧芸教授



大会精彩集锦视频




责任编辑:Amy
排版编辑:lizhi

         

患者指南系列丛书,点我领取>>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
评论
2021年06月28日
宋颖秋
辽宁省肿瘤医院 | 放射治疗科
免疫治疗的未来之路”中指出,对于免疫治疗而言,精准是硬道理,疗效是金指标。
2021年06月28日
柳成林
深圳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
2021年06月28日
王跃蓉
西部战区空军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了,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