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五届35under35初赛作品】绝经前HR+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加减法”

2021年06月01日
作者:毛思颖
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毛思颖
住院医师

擅长:乳腺肿物、区域淋巴结穿刺活检术,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等乳腺良恶性肿瘤相关手术,乳腺癌化疗、靶向、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

HR+HER2-乳腺癌是常见的乳腺癌类型,辅助内分泌治疗是其标准治疗手段之一。随着“个体化医疗”观念的发展,绝经前女性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也面临着“加法“和”减法”。第17届St.Gallen会议已落下帷幕,本文拟从投票结果为切入点,初步探讨绝经前HR+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

一、 绝经前辅助内分泌治疗“加法”

(一)辅助内分泌时长强化

强化内分泌治疗包括时长强化和药物强化。首先是时长强化,2017年早期乳腺癌临床试验协作组(EBCTCG)荟萃分析[1]中提示HR阳性乳腺癌女性患者接受5年他莫昔芬(TAM)治疗后,即使T1N0患者,5-20年的复发率可达14%,提示辅助内分泌治疗5年后,乳腺癌复发和死亡风险依然存在。而ATLAS和aTTom研究数据[2-3]告诉我们相比5年TAM,10年TAM治疗进一步降低了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及乳腺癌相关死亡风险。综合考虑HR+乳腺癌的远期复发风险(8-9年的第二复发高峰),对于可耐受的患者,时间强化法有望改善HR+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St.Gallen专家投票结果示,对于高复发风险的HR+乳腺癌患者,如淋巴结阳性,绝大部分专家同意至少5年以上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图一)。




图一

(二)辅助内分泌药物强化

年龄是否是决策卵巢抑制治疗的特别考虑因素?

在药物强化方面,主要涉及卵巢抑制及CDK4/6抑制剂的强化治疗。随着SOFT和TEXT等研究数据的公布,对于临床评估是中高危的绝经前患者,卵巢抑制治疗(OFS)的地位日益重要。本次St.Gallen会议中讨论到,对于临床分期为Ⅱ期的ER+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已有70.59%的专家赞成接受卵巢抑制治疗(29.41%的专家选择“否”,4人弃权)。同样在此前提下的患者,如果年龄<40岁,则上升至94.34%的专家支持接受卵巢抑制治疗(如图二)。由此是否可以推导出,年龄是决策卵巢抑制使用的独立因素呢?再来看看指南中关于卵巢抑制人群的推荐,2021年的NCCN指南[4]中辅助内分泌治疗版块讨论部分中指出AI+OFS使用指佂为较高危人群(年龄、高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同样也把年龄因素单独列出。




图二

为什么年龄会是特别考虑的因素呢?是因为年轻本身是复发风险因素之一么?我们都知道2007St Gallen共识中把年龄<35岁,高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2cm,广泛的脉管癌栓,HER2过表达等作为评估复发风险的参考因素,而前三者恰巧为NCCN指南中OFS+AI的推荐理由。那么同样作为危险的因素的后三者为什么不特别考虑呢?显然,出于风险预测的角度而特别考虑年龄因素的理由不太充分。

那么是否因为年龄越低,卵巢功能越旺盛,从而越需要卵巢抑制的考虑呢?但OFS可以使所有绝经前的任何年龄阶段模拟出“自然绝经状态”,只要模拟出“自然绝经状态”,含AI策略均具优效性,而不应该拘泥于是否年龄<35或40岁。同样,回归到TEXT & SOFT联合分析的数据,SOFT研究入组标准要求化疗后未闭经,而TEXT研究并未强调,意味者SOFT的入组人群可能卵巢功能更旺盛,如若卵巢功能旺盛更有利于选择AI+OFS,那么应该推导出SOFT化疗组AI+OFS的疗效应该优于TEXT化疗组,然而联合分析却提示TEXT化疗组(HR:0.69)中AI+OFS的疗效有大于SOFT化疗组(HR:0.84)的倾向[5]。因此,把将年龄单独作为决策卵巢抑制治疗中特别考虑的理由是不充分的,而更应该看重年轻乳腺癌患者背后预后较差的根本原因,如往往类型较差、治疗效果需求更高等因素。

CDK4/6抑制剂在高危ER+/HER2-乳腺癌患者中的使用

接下来再来谈谈CDK4/6抑制剂在高危ER+/HER2-乳腺癌患者中的使用。Monarch E研究[6]入组了HR+/HER2-早期高复发风险的乳腺癌患者,包括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或1-3枚腋窝阳性淋巴且至少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组织学分级3级或肿瘤直径≥5 cm或Ki-67 ≥20%。入组患者在辅助内分泌治疗基础上联合或不联合2年的阿贝西利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无浸润性疾病生存期(iDFS)。2020 ESMO会议公布结果显示,在中位15.5个月的生存随访中,加予阿贝西利组和对照组2年的iDFS分别为92.2%和88.7%(HR=0.747,95%CI:0.598~0.932,P=0.0096)。随后2020 SABCS会议上Monarch E研究结果更新:随访至19.1个月,阿贝西利组有更好的IDFS改善,两组2年IDFS率相差3.0%[7]。



图三

因此,对于符合Monarch E入组条件的高复发风险ER+HER2-乳腺癌患者,是否应该接受阿贝西利的治疗呢?从投票结果看来目前专家仍持有观望态度(如图三)。原因可能如下:(1)与Monarch E结果不同,Pallas、Panelope B[8-9]研究并未取得阳性结果,不同的CDK4/6抑制剂(阿贝西利、帕博西尼)在辅助阶段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CDK4/6抑制剂的数据未能像芳香化酶抑制剂(AIS)一样:经过MA27、FACE研究提示一类药物(阿那曲唑、来曲唑及依西美坦)均有效。Monarch E研究虽为阳性数据,但作为“孤证”,缺乏重复性数据证实,仍有待进一步验证。(2)Monarch E 的随访时长不足两年,而Penelope B数据分析中提示两组差距在观察到2-3年时逐渐拉开差距,但后续重新靠拢,最终为阴性数据。因此,Monarch E的数据仍有待时间的考验。(3)MonarchE 研究中亚裔人群比例少(20.4%),且亚组分析提示亚裔人群无明显获益。(4)相较于服用3周停1周的给药方式,阿贝西利连续给药的模式可能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高危ER+/HER2-乳腺癌患者中加用CDK4/6抑制剂可能有潜在获益,但目前证据有矛盾,需与患者沟通潜在获益与风险。

一、 绝经前辅助内分泌治疗“减法”

(一)HR低表达患者能否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一直存在争议

本次投票结果中经免疫组化(IHC)检测的ER+乳腺癌中,推荐辅助内分泌治疗的ER阳性表达适当的阈值是:选择“≥1%”和选择“≥10%”的专家各占一半。这个问题源自于2020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病理医师协会(ASCO/CAP)发布的《乳腺癌ER、PR免疫组化检测指南》中指出≥1%的肿瘤细胞核着色即激素受体阳性,而非以往的≥10%[10]。这个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于1-10%HR阳性患者的内分泌选择,目前针对这部分患者的内分泌治疗获益是有争议的。既往经典的辅助内分泌临床实验,如BIG1-98,ATTLAS,aTTom等,入组标准中ER阳性的Cutoff值定义为10%,因此得出的临床试验的结论并不能直接推导到ER1-9%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去。而关于HR低表达乳腺癌患者研究中,目前数据存在矛盾,Harvey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82例原发性乳腺癌,其中IHC评分为3分(1-10%阳性)组接受内分泌治疗也能改善DFS和OS(P<0.05)[11]。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的意见,2017年meta入组了16606例原发乳腺癌患者,其中834例为ER低表达(1-9%),4176例为 ER阴性,余下的11596例均为 ER阳性(≥10%) 。与ER高表达(≥10%)的人群相比,ER 低表达(<10%)患者从内分泌治疗获益较少(P=0.684),与不用内分泌治疗组相比,5年的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12],虽然这些研究均以回顾性研究为主,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数据支持,但仍提示我们低激素受体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的获益是不明确的。



图四

对此,ASCO/CAP指南也没有明确的指引,提出:结合内分泌药物相对较低的毒性,推荐1-10%HR阳性患者的内分泌选择,需要权衡利弊再行决定。因此,1-10%HR阳性患者可以尝试内分泌治疗,但目前获益是不明确的,需与患者做好充分知情。而对于此部分患者,内分泌强化是不太推荐的,因为此部分患者的内分泌获益尚未明确,而强化治疗会明确增大加大治疗的经济负担,且增加毒副反应的风险。

相关阅读
评论
2021年08月29日
卢永清
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 | 肿瘤外科
ASCO/CAP指南也没有明确的指引,提出:结合内分泌药物相对较低的毒性
2021年06月18日
李孝楼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 肿瘤内科
2020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病理医师协会(ASCO/CAP)发布的《乳腺癌ER、PR免疫组化检测指南》中指出≥1%的肿瘤细胞核着色即激素受体阳性,而非以往的≥10%[10]。这个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于1-10%HR阳性患者的内分泌选择,目前针对这部分患者的内分泌治疗获益是有争议的。既往经典的辅助内分泌临床实验,如BIG1-98,ATTLAS,aTTom等,入组标准中ER阳性的Cutoff值定义为10%,因此得出的临床试验的结论并不能直接推导到ER1-9%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去。
2021年06月18日
李孝楼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 肿瘤内科
2020 ESMO会议公布结果显示,在中位15.5个月的生存随访中,加予阿贝西利组和对照组2年的iDFS分别为92.2%和88.7%(HR=0.747,95%CI:0.598~0.932,P=0.0096)。随后2020 SABCS会议上Monarch E研究结果更新:随访至19.1个月,阿贝西利组有更好的IDFS改善,两组2年IDFS率相差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