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张波 :PD-L1高表达遇到驱动基因突变:如何治疗?

2020年10月26日
作者:上海市胸科医院  张波
来源:肿瘤资讯

64f2da6ba76a8a6721269d36467be5e.png

PD-L1高表达与驱动基因突变定义了两类不同的NSCLC人群,其治疗策略也完全不同。笔者分享1例PD-L1高表达合并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同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将这部分患者的诊疗进展与读者分享,以期为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些参考与启示。

病史介绍

一般信息:患者,男性,47岁;

现病史:2019年4月因“反复咳嗽”于当地就诊,PETCT示:右肺下叶占位伴阻塞性肺炎,双侧纵膈、锁骨上淋巴结及胸壁多发结节;左侧肾上腺占位,后腹膜旁肿大淋巴结,考虑肺恶性肿瘤伴上述部位转移;颅脑MRI未见明显转移征象。肿瘤标志物:CYFRA21-1:13.2(0-5);   SCC;2.7(0-1.5);CA125: 40.3(0-35),其他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内。

图片1.png

图1 患者初诊时的PETCT检查

既往史、家族史及个人史:无特殊;无吸烟史;无饮酒史。

2019-4-15气管镜:非小细胞肺癌,符合腺癌。

分子病理诊断:外周血二代测序:EML4-ALK融合,丰度:2.27%;组织二代测序: EML4-ALK融合,丰度:8.82%。

免疫病理:PD-L1高表达:80%(22C3);TMB:0.8/Mb;微卫星稳定

最终诊断:肺恶性肿瘤 右肺 中央型 腺癌 c-T3N3M1(肾上腺 胸壁 后腹膜淋巴结)  PS1  ALK+  MSS  PD-L1>80% (22C3)

一线治疗:2019年4月24日开始接受培美曲塞0.9g联合卡铂500mg,考虑患者PD-L1表达超过80%,联合K药200mg治疗。

疗效评估:2周期后,疗效评估为PR。PFS为9个月。

图片2.png

治疗后复查肿瘤标志物,同样出现明显下降。

图片3.png

安全性:患者耐受性良好,出现I°肝功能损害,不需特殊处理;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讨论及思考

既往认为,PD-L1高表达和驱动基因突变定义了两类不同的患者,其治疗策略有所不同。但随着PD-L1检测及NGS技术在临床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被发现同时存在PD-L1高表达和驱动基因突变。这部分患者该如何治疗呢?笔者以问答的形式,结合指南及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对该病例涉及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临床的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思考。

问题一:PD-L1高表达和驱动基因突变同时出现的比例有多少?

早在2016年,来自麻省总院的研究者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一小样本研究共纳入71例患者,结果发现,有1.4%的患者PD-L1表达≥50%合并EGFR突变1。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多数为小样本研究,因此,后续研究的数据与这一研究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2018年4月发表于Lung Cancer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TPS ≥ 50%的患者中,分别有9.9%和22.2%的患者携带EGFR和ALK融合2。而针对耐药的T790M突变,2017年9月发表于Lung Cancer杂志的一项该研究同样发现,2%的患者携带T790M突变和PD-L1高表达3。

 图片4.png

小结:从现有的数据来看,PD-L1高表达与驱动基因突变在部分患者中确实可以共同存在,若以50%作为截断值,两者共同存在的比例为1.4%-27%,研究结果具有较大差异,推测可能和样本含量及使用抗体有关。

问题二:PD-L1高表达对靶向治疗有何影响?

2018年发表于JTO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PD-L1的表达是TKI疗效的负性预测因子4。研究以5%和50%作为低(<5%)、中(5%-49%)、高表达(>50%)的截断值,结果发现,低、中、高表达PD-L1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9.5个月、6.0个月和3.8个月;不同突变类型的患者中均观察到了这一现象。携带19del的患者,低、中、高表达PD-L1的PFS分别为12.0个月、7.0个月和3.0个月;携带21L858R突变的患者,分别为9.0个月、6.0个月和4.7个月。

图片5.png

不同PD-L1表达水平患者接受TKI治疗后的PFS我是图注

随后,发表于Lung Cancer杂志的一项该研究同样证实了该发现,在这项研究中,PD-L1表达在1%-25%、25%-50%和>50%的患者,耐药风险分别提高7.48、16.29和20.67倍5。

图片6.png

不同PD-L1表达水平的耐药风险

如果以1%作为截断值,目前的研究尚有争议。2018年4月发表于Lung Cancer的研究发现,如果以1%作为截断值,PD-L1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9个月和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2;但发表于JTO杂志的FLAURA研究亚组分析发现,如果以1%作为截断值,未发现PD-L1表达水平对奥希替尼的疗效造成影响6。

图片7.png

小结:结合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对于PD-L1表达超过50%的患者,其接受靶向治疗效果较差,甚至原发耐药,但对于PD-L1表达在1%-49%的患者,PD-L1表达水平对靶向治疗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

问题三:免疫治疗在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中,地位如何?

上月,Lung Cancer杂志公布了ATLANTIC研究的最终OS数据7。该研究是一项多队列、前瞻性研究,旨在探索PD-L1抑制剂Durvalumab后线治疗NSCLC疗效。研究基于PD-L1的表达水平及驱动基因突变状态将患者分为3个队列,其中,队列1为携带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更新后的数据发现,无论PD-L1表达水平,患者均可以在治疗中有一定的获益,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的OS分别为13.3个月和9.9个月,6个月OS率分别为64.8%和69.7%,12个月OS率分别为53.3%和40.4%,24个月OS率分别为40.7%和14.7%。有趣的是,进一步分析发现,携带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其OS在数值上比ALK重排的患者更优,OS分别为16.1个月和6.3个月。IMpower-150在携带驱动基因突变的亚组分析则发现,在EGFR突变人群中,贝伐+紫衫+卡铂的基础上联合阿特珠在数值上改善患者预后(HR=0.61,95% CI,0.29-1.28)8。

图片8.png

ATLANTIC研究中,突变阳性患者的PFS

小结:针对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后线使用免疫治疗可以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获益。

问题四:一线靶向与免疫联合治疗效果如何?

既然患者即携带驱动基因突变,又有PD-L1的高表达,一线直接给予“强强联合”——免疫与靶向联合治疗,效果如何呢?

2018年,JTO杂志公布了Checkmate-370 E组队列的数据9。在这一队列中,13例初治患者接受了克唑替尼联合Nivolumab (240mg Q2W)一线治疗。预设安全性为17周内累积3°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20%。研究过程中,38%的患者出现严重肝损,2例患者因肝损导致死亡;ORR仅为38%,研究因安全性问题提前终止;2018年,ASCO公布的另一项小样本探索性研究则分析了二代ALK-TKI——阿来替尼联合阿特珠单抗的疗效及安全性10。这项研究共入组21例患者,整体队列3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中位PFS仅仅为21.7个月,比阿来替尼单独使用的PFS在数值上更差,因此一线阿来替尼的基础上联合阿特珠单抗,似乎并不增加疗效。

图片9.png

Checkmate-370 E研究数据

小结:从现有的数据来看,在ALK这条通路,应当避免将免疫治疗与ALK-TKI联合应用,因为这并不能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问题五:PD-L1≥50%的患者,免疫单药还是联合化疗?

这例患者的PD-L1表达≥50%,对于这部分患者,是采用免疫单药还是联合化疗呢?由于目前尚缺乏两种治疗策略直接的比较,因此,只能从一部分数据中间接比较。

KeyNote-024研究率先探索了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在这部分患者中的疗效,更新后的数据显示,患者中位PFS和OS分别为10.0个月和30.0个月,2年OS率为51.5%11;KeyNote-189研究中,PD-L1表达≥50%的亚组中,PFS和OS分别为11.1个月和未达到,2年OS率为51.9%,差异并不明显12;而另一款药物——卡瑞丽珠单抗则得出了不同的数据。在ITT人群中,卡瑞丽珠单抗联合化疗和单纯化疗组的PFS分别为11.3个月和8.3个月(HR=0.61),而在PD-L1≥1%的患者中,联合化疗的PFS就已经达到15.2个月(HR=0.58),亚组分析中,PD-L1≥50%的患者,HR更是仅有0.39,有显著的获益;但既往一项Meta分析表明13,在PD-L1≥50%的患者中,免疫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化疗可以给患者带来PFS的获益 (HR=0.54,, 95% CI, 0.35-0.82),但这种PFS的获益却并未能转化为OS的获益 (HR=0.86, 95% CI, 0.65-1.14)。

图片10.png

PD-L1≥50%的患者,接受免疫+化疗的疗效

从指南推荐来看,NCCN指南中,针对PD-L1≥50%的患者,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均是这部分患者的I类推荐;而ASCO指南中,对于症状明显或肿瘤负荷较大的患者,联合化疗同样是推荐的治疗选择。

小结:结合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推荐,针对PD-L1≥50%的患者,免疫单药或联合化疗都是可以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 Rangachari D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7 May;12(5):878-883.

2. Yoneshima Y et al. Lung Cancer. 2018 Apr;118:36-40

3. Hata A et al. Lung Cancer. 2017 Sep;111:182-189.

4. Su S et al. J Thorac Oncol.2018 Nov;13(11):1668-1675.

5. Hsu KH et al. Lung Cancer.2019 Jan;127:37-43

6. Brown H et al. J Thorac Oncol . 2020 Jan;15(1):138-143.

7. Garassino MC et al. Lung Cancer 2020 Jun 30;147:137-142

8. Reck M et al. Lancet Respir Med. 2019 May;7(5):387-401.

9. Spigel DR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8 May;13(5):682-688.

10. 2018 ASCO meeting

11. Reck M et al. J Clin Oncol. 2019 Mar 1;37(7):537-546.

12. Gadgeel S et al. J Clin Oncol. 2020 Mar: JCO1903136.

13. Liang H et al. Int J Cancer. 2019 Dec 1;145(11):3011-302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