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刘秀峰教授谈肝癌靶向与免疫治疗:合理布局,前景可期

2019年10月28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19年10月18-19日,第五届江苏中青年肿瘤菁英紫金论坛暨江苏省免疫学会肿瘤诊疗多学科协作学组年会于苏州顺利召开,会议上国内知名肿瘤领域专家云集一堂,共同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备受关注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是本次会议的两大重要主题。会议期间,【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刘秀峰教授就肝癌多学科诊疗(MDT)、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在晚期肝癌的应用与前景等热点话题作一专访。

 

               
刘秀峰
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肿瘤内科   主任/主任医师

CSCO  理事/副秘书长
CSCO  肝癌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CSCO  胆道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  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重视多学科诊疗(MDT)与基础肝病管理

刘秀峰教授:肝癌MDT在肝癌全程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肝癌如同鼻咽癌和胃癌,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瘤种。肝癌诊疗主要表现为多模式、多学科和多药物,涉及外科、放疗科、介入科以及肿瘤内科等多个学科,且肝癌治疗相对复杂。肝癌诊疗一直延续巴塞罗那分期(BCLC)指导,但BCLC分期存在诸多缺陷,并不完全适合中国肝癌患者。目前来讲,随着药物探索以及对肝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肝癌MDT已经进入到BCLC分期B期、A期,甚至是新辅助、辅助治疗阶段。在肝癌患者就诊时,可以根据患者分期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举例来讲,对于疾病早期、恶性程度高,甚至存在脉管侵犯的患者,通常被称为MVI,这一类患者在外科处理以后也是需要进行术后辅助治疗的,并且需要预测其复发风险。对于不能进行手术或者边界可以切除的患者,通常可以选择介入或者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自2018年以来,辅助治疗领域也有了重大进步,尤其体现在晚期肿瘤方面。总体来讲,肝癌可以分为直接针对肝脏肿瘤的治疗以及直接联合系统治疗的模式。肝癌具有中国特色,全球2020年预计每年有100万患者死于肝癌,其中42万来自中国。值得一提的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去治疗肝癌,都不要忘记对基础肝病的管理。

晚期肝癌靶向与免疫治疗选择面面观

刘秀峰教授:肝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近两年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FDA、NMPA批准的一线治疗靶向药物包括索拉非尼和仑伐替尼。此外,国内一线治疗还包括系统化疗、中医中药等。就一线治疗来讲,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第一,肿瘤负荷;第二,肝脏功能,只有在肝功能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才可以布局系统治疗;第三,体力状况。晚期肝癌的系统治疗需要从以上三个维度考虑治疗方案的选择。若肿瘤进展特别快、肝功能差或一般状况差,在这种情况下是不适合免疫治疗的。初诊肝癌患者若病情进展较快或伴有门静脉癌栓,预计生存期较短,从控制肿瘤的角度来讲,可以考虑选择化疗。在化疗控制肿瘤处于稳定状态后,再去布局免疫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之间的联合。索拉非尼、仑伐替尼以及国产阿帕替尼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靶向治疗的概念,如何从改善免疫微环境的角度提高或是协同免疫治疗疗效,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这一方面涉及多个生物学标志物,诸如循环肿瘤DNA(ctDNA)、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以及错配修复缺陷(dMMR)等;除此之外,诸如C反应蛋白(CRP)、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乳酸脱氢酶(LDH)、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指标均可以预测联合治疗的疗效。联合治疗的选择一定要考虑肝功能状态以及联合治疗可能给肝脏造成的损害。

肝癌靶向与免疫治疗前景可期

刘秀峰教授: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都已经获批晚期肝癌适应证,既往辅助治疗领域以及TACE治疗后接受靶向治疗得到的都是阴性结果。回首来看,近十年来索拉非尼自身也在进步,从最初的6个月左右的总生存(OS),到目前晚期肝癌患者10个月左右的OS,最终结果归于药物的改进还是人群的变化还有待于后续研究证实。在现代免疫治疗时代,研究者对患者的筛选以及不良反应的预测都在进步。对于肝脏这一免疫特惠器官,布局辅助治疗意义重大。早在2010年,韩国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佳院士团队已经在非特异性免疫领域获得了阳性结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医学研究设计的合理性增加,在具有高危因素的肝癌治疗领域布局免疫治疗可能会取得非常好的结果。


评论
2019年11月02日
付建成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讲的很好,很全面,很新颖!
2019年11月02日
付建成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学习了
2019年11月01日
邹兰林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晚期或局晚期肝癌,予现代免疫疗法PD-1或PD-L1抑制剂结合改善肿瘤微环境的血管靶向冶疗效果值得期待。NLR、CRP、LDH、TMB、PD-L1、CTC DNA等或可成为疗效预测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