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邵志敏教授:乳腺癌筛查,你做对了吗?

2016年02月07日

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邵志敏  刘引


目前国内外关于乳腺癌筛查的主流观点是什么?

在美国,大多数乳腺癌筛查指南建议女性在40岁或40多岁时开始筛查。美国癌症协会(ACS)和美国预防服务部(USPSTF)均推荐女性在40岁时开始钼靶筛查:ACS建议40岁女性每年一次钼靶检查,而USPSTF则建议女性每1~2年进行一次钼靶检查。

在我国,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 screening)2种。机会性筛查是妇女个体主动或自愿到提供乳腺筛查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群体筛查是社区或单位实体有组织地为适龄妇女提供乳腺筛查。目前指南规定: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周岁开始,但对于一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20周岁。群体普查推荐年龄为50~69周岁。以每1~2年一次钼靶为主,推荐与临床体检相结合。由于东方女性乳腺腺体较为致密,因此,对于致密性乳腺推荐与B超相结合。

综合我国国情和国内外指南推荐,您认为目前不合理的筛查现状有哪些?如何合理更高效地进行乳腺癌筛查?

综合我国国情以及妇女乳腺生理特点、乳腺癌发病模式,我认为我国乳腺癌筛查现状有2点较为重要。

第一,我国女性腺体比较致密,发病高峰相对西方女性提前5年左右。所以对于非高危人群,一般推荐B超、钼靶和临床体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筛查;筛查年龄建议从40岁开始,每2年一次。

第二,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地域性差异较大,城市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乡镇以及农村女性,科普的宣传力度和医疗资源在地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临床上,初次就诊时即出现局部晚期乳腺癌甚至远处转移的Ⅳ期乳腺癌的患者,往往是乡镇和农村的老年女性。同时,在各种媒体上,时而出现一些不科学、不严谨的所谓科普,导致城市妇女尤其年轻知识女性对乳腺健康过度关注,存在频繁体检、过度乳腺活检等一系列成本效益较低、不符合卫生经济学原则的现状。与此相反,农村老年女性由于科普宣传不到位、医疗资源相对紧缺、自身文化程度偏低等因素,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相对晚期的阶段,未能得到及时的筛查和诊治。因此,加强在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乳腺癌筛查应当是乳腺癌科普、筛查工作的重点。

目前有在研发中的前沿筛查方法,以促进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吗?

总体而言,目前尚无前沿、可靠的筛查方法。因为筛查方法除了需要满足准确即达到一定的灵敏度、特异度之外,还应当兼顾成本效益比。

例如乳腺MRI,其灵敏度更高,但价格昂贵而且有创(需要注射造影剂二甲基葡胺三胺五乙酸钆)。此外,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或动脉瘤夹及有严重幽闭恐惧症的患者均不能行此检查。再者,由于MRI特异性较低,所以其活检比例高于乳腺X线片和超声,容易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决定对大规模无病人群进行筛查要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新方法取代传统方法也需要掌握好这个“度”。相较于乳腺X线,目前MRI尚不具备大规模筛查的条件,在其资料数据尚不充分的现状下,还不能普及MRI筛查项目。

我国是否已经或正在对乳腺癌筛查方法的效果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调研?结果如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2008年5月携上海市疾控中心、闵行区疾控中心、七宝小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七宝小区为试点区域,对区域内年龄在35~74岁的女性实行乳腺癌早期筛查。

筛查活动首先在小区医院进行,通过乳房触诊、留取血样检查和健康教育,完成初步筛查工作,一旦发现有初筛体检呈阳性的患者,即将其送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乳腺影像学检查。与此同时,我们还为区域内所有45~69岁女性以及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妇女,提供了乳腺影像学检查。

数据显示,在已经完成的七宝小区乳腺癌早期筛查妇女13183人次、接受影像学检查8234人次中,共发现乳腺癌33例。由于发现较早,这33例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手术比例占33.3%,实现保腋窝率27.3%,未化疗率45.5%。而与之相比较,2009年肿瘤医院进行的乳腺癌手术患者中,进行保乳手术和保腋窝者分别只占14%和8%。由此可见,早期筛查对于提高治愈率、实现保乳手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您认为该如何加强健康人群的筛查意识?临床医生能切实做些什么?

首先,科普应先于筛查,只有让人们了解疾病本身,才会引起其重视。对于乳腺癌来说,它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最主要死因。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乳腺癌已经成为对女性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情况最严重的上海,发病率已经由1972年的17/10万发展到现在的52.98/10万,增幅超过200%。在这一背景下,公众应被及时告知筛查带来的早发现、早诊断可以大大改善预后。

其次,应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筛查。就像之前提到的,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妇女筛查意识比较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妇女尤其是老年妇女的乳腺健康意识薄弱。应当有的放矢,加强薄弱环节的科普宣传和筛查,以大幅改善总人群乳腺癌预后。

再者,医疗机构应联合有关政府部门,提供有效、可接触到的渠道,如针对局部区域设立一些乳腺癌筛查项目。

最后,提高公众的筛查意识更离不开媒体的介入和帮助,媒体能够提供有效的平台、遴选出真正科学的科普知识,并将之准确传达至公众,这种方式大有裨益。

作为临床医生,除了做好诊治的本职工作,也应该有成为一名医学教育者的担当。将严谨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怀着惠及大众的抱负和情怀,投身到科普、疾病筛查这样的公益活动中去。当然,这更离不开有关政府部门和媒体的携手努力和支持。

来源:医学界


邵志敏教授简介:

mp58089326_1454607599833_10.jpeg

邵志敏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大外科主任、乳腺外科主任

198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9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肿瘤学硕士。曾于1997年-200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乳腺中心工作。1998年晋升为教授,并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特聘教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2013年St.Gallen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

《肿瘤学杂志》编委,《中华乳腺病杂志》副总编,《Ann SurgOncol》亚洲区编委,《中国癌症杂志》副主编。已发表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论著近350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被世界医学文献引用逾2800次,主编专著4本。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