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35 under 35】28-周济春医生:得或不得癌症,真的只是运气问题吗?

2017年08月29日
编译:周济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外科      
来源:肿瘤资讯


               
周济春
博士、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外科 副主任医师
耶鲁大学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肿瘤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附属阿登布鲁克医院访问学者,伦敦圣乔治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学者
临床方面严格按照循证原则,擅长乳腺,甲状腺,胃肠道肿瘤等常见实体瘤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包括乳腺良恶性肿瘤微创活检,保乳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各种乳房重建术,以及乳腺癌综合诊治,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微创治疗。基础研究方面主要围绕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机制及逆转策略,乳腺癌癌前病变开展转化医学研究。
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医坛新秀)( 2020年),浙江大学郑树医学精英奖学金获得者( 2019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优青培育人才项目( 2018年),首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35 under 35”青年潜力肿瘤医生称号获得者( 2017年)。
主持和主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科技部支撑项目1项及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多项。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Oncogene, EMBO Molecular Medicine等国际知名杂志,被他人引用次数超1700次, H-Index 17 。

得或不得癌症,真的只是运气问题吗?

问题回顾

无标题.png

人生就像是一场赌博,得不得癌就像掷骰子?

无标题1.png

发表于顶级杂志《科学》上的研究结果

2017年年初国内外主流媒体纷纷以“大多数癌症发生因运气不好”为题或类似题目,报道一项由医学界著名高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17年3月24日发表在顶级杂志《科学》上研究成果[1]。该研究指出致癌基因突变有三分之二是随机发生的!这不仅在学术界引起科学家广泛争论,也给普通民众带来极大的困惑。

由于对这一研究结果存在误读,普通民众往往将其研究结果误解为“得不癌症是命中注定”或“癌症宿命论”。

无标题2.png

无标题3.png

这对既往为广大民众所熟知的癌症主要原因(遗传,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也让人们对现有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关于癌症预防的政策产生了质疑。

问题解读

这个研究第一次尝试精准计算导致肿瘤的致癌基因突变的影响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比重。结果提示细胞分裂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复制错误在癌症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文章作者Vogelstein教授和Tomassetti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人体内干细胞分裂次数越多,那么随之产生的DNA复制过程发生随机错误的几率就越大,且这一过程并不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习惯环境的影响。这似乎支持“生癌宿命论”。

但是仔细研读该文章后,我们发现该研究采用了新的数学统计模型,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复制过程出现的随机突变进行了综合分析,计算这几个因素导致患者最终致癌基因突变(不等同于罹患癌症)所发挥作用的百分比。此外,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癌症发生与否,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由于某个单一致癌基因突变单独作用(单个基因突变尚不足以导致癌症的发生)。换而言之,即使一个个体因为DNA复制过程出现随机误差,携带致癌基因突变,在没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叠加作用的情况下仍然不会罹患癌症。

无标题4.png

换种通俗的说法,如同大众所熟知的“老虎机”,只有当同时出现三个“7”时,也就是你同时存在“一定遗传因素 + 一定的后天因素下 + 你的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复制随机误差”时,癌症才会发生。

问题延伸

无标题5.png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进一步加深,以及癌症向年轻群体蔓延的趋势愈发明显,癌症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这篇已发表的文章发现,除原来已知的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先天和后天因素外,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随机突变在癌症发生中也发挥巨大作用。这一发现并不会弱化预防的作用,仅仅强调了一级预防对极少数特殊的肿瘤(所有的致癌基因突变均是随机发生极其罕见)可能并无作用,但一级预防对绝大数肿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认为得癌症只是运气不好的观点属于误导性观点,且这一观点极其危险。可能会导致政府公共卫生政策的错误,同时让普通大众产生癌症不可预防的错误而危险的理解。尽管肿瘤细胞的产生可能有其内在的随机性特点,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此类随机产生的错误(DNA复制错误)不管在个体还是群体水平都仅仅是最终肿瘤发生众多复杂机制中的一个因素,而整个发生机制作为一个整体肯定不存在随机性,不能单独由“运气不好”解释。

整个医学界和公共卫生事业仍然需要在恶性肿瘤预防领域继续努力,通过现有卓有成效的预防工作,大部分肿瘤已被证实是可防的。后续的工作将在已有肿瘤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肿瘤的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做好肿瘤的预防工作[2]。

无标题6.png

对个体而言,强化可控因素(如生活行为习惯,情绪,饮食,环境),重视不可控因素(如遗传),乐观看待不可预见因素(细胞分裂随机性DNA复制误差)。

癌症离我们很近,但仍然可防可治!

更多专业肿瘤科普内容,请关注良医汇患者指南公众号

患者端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