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Cathy
来源:肿瘤资讯
1.中国乳腺癌重要临床试验结果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柳光宇教授对2015.9-2016.9公开发表的由中国学者作为主要研究者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回顾介绍。流行病学方面:国家癌症登记中心的陈万青教授在影响因子最高CA杂志发表了“中国癌症统计”覆盖了全国72个肿瘤登记点中22个登记点2000年至2011年完整的癌症数据,共覆盖我国6.5%的人口。
文章的发表需要相当大的统计工作量,数据显示2000-2011年间乳腺癌标化发病率缓慢上升,标化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据发病率预测2015年乳腺癌新发人数预计将达到女性所有新发恶性肿瘤的15%,无疑是女性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去年新发病例约268.6万,死亡病例约67万,新发病例高峰年龄段是45-59岁。
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莹主任发表在Ann Oncology2016的“上海地区乳腺癌40年流行病学研究”,也代表了经济发达沿海地区近40年乳腺癌发病情况。1973年-2012年上海市癌症登记中心共53885例乳腺癌,其中17235乳腺癌死亡病例;新发率与死亡率各增加141.2%以及26.6%(年增长率分别为2.96%和8.7%),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存在明显的年龄及时间效应。
另一项是来自重庆医大附一院的任国胜教授发表在PLOS One,2016的西部地区多中心大型乳腺癌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分析了2010年至2012年西部地区23家不同三甲医院共1220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年龄分层为小于等于40岁(22%)和(78%)两个队列。结论是:年轻患者初潮年龄更小,有着更低的婚育率和哺乳率,肿瘤更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可能性更大,激素受体延续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阴性的比例更高,更多接受了新辅助化疗和包括化疗、内分泌、放疗在内的辅助治疗。这与国外研究结果类似。<40岁的年轻乳腺癌患者PR阳性比例较>40岁者高,ER、PR双阳性比例高,EGFR阴性的比例更高,似乎与以往年轻乳腺癌患者三阴型比例高相不符。
还有一项来自上海CDC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2015的“上海地区乳腺癌生存分析研究”,该研究2002年至2006年9个区共3586例新诊断病例,中位随访10.3年,根据分子分型:LuminalA,LuminaB,三阴型,Her-2型;10年OS:82.7%,77.7%,76.3%和74.8%;10年DFS:79%,76%,73.6%,74.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内分泌治疗和化疗分泌能显著改善Luminal A型和三阴型乳腺癌的预后。
关于临床研究,全球和中国关于乳腺癌登记在CLINICAL TRIAL网站的临床研究,2005年2016年的上半年,共有来自97个国家7631个临床试验,我国临床研究数量逐年增加,2016上半年有41项,2015年有85项,我国在全球排第四名,国内登记在网站的研究最多的是上海,北京和广东。
晚期解救治疗的临床试验中,江泽飞教授牵头的CHINA CONFIRM trial 研究发表在Oncotarget 2016,CONFIRM研究结果众所周知,在内分泌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HR+晚期乳腺癌500mg氟维司群优于250mg,PFS:8月vs 4月,p<0.05。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呼吁在国内开展更多的多中心研究。
另一个是徐兵河牵头的对比TXvsNX的开放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在晚期MBC一线解救方案,入组206例,随机分组到多西他赛+卡培他滨组vs长春瑞滨+卡培他滨组,后续以卡培他滨维持治疗,主要结果PFS TX组优于NX组(8.4月vs6.6月,p<0.05);中位OS:35.3月vs19.8月;中位疾病缓解时间:7.8月vs6.6月,结果提示在40岁以上伴内脏转移绝经后患者可能从TX中获益。还有徐兵河教授牵头的在辅助治疗失败后曲妥珠单抗再次一线解救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单臂研究;胡夕春教授牵头的贝伐单抗+改良FOLFOX6多线治疗Her-2阴性MBC的前瞻性多中心单臂研究;卡培他滨vs内分泌维持治疗HR+Her2-MBC的回顾性分析。这些研究均获得了阳性结果,对指导晚期乳腺癌解救治疗临床实践有重大意义。在辅助/新辅助全身治疗方面,也有多项试验值得学习。
邵志敏教授牵头的PEH(紫杉醇+表阿霉素+赫赛汀)vsPCH(紫杉醇+卡铂+赫赛汀)治疗II-III其Her2+的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开放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PI3KCA突变患者中PEH方案可能有优势(pCR:69.2% vs 23.5%)。孙强教授单中心的在pT1-2N0M0的伴有一定危险因素的辅助治疗中AC vs AX方案各4周期,结果4年DFS无差异:92.9%vs93.6%(p>0.05),4年OS也无差异。外科治疗方面:虽然随机对照研究较少,但是也有些可喜结果。
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永胜教授的对于乳腺癌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单中心单臂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成功率97.3%,并发症轻微;阳性率cN0:8.1%;cN+:18.6%;提示50%腋窝淋巴结>=4转移和91.2%腋窝淋巴结1-3转移的患者内乳前哨淋巴结阴性,从而令内乳区放疗的指征缩窄,但对系统性治疗的影响微小。另一个是吴炅教授领衔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研究,回顾分析951例乳腺重建术,重建术数量逐年增多,但比例仍较低,假体乳房重建术迅速增加已成为主要的乳房重建方式,随访26.6个月后1.9%发生了局部区域复发事件。
2.中国乳腺癌重要基础转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策实教授对中国乳腺癌重要基础转化研究进行了介绍。乳腺癌分子分型及精准治疗的概念在临床中得到不断推广,基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HER2的IHC结果分析为LuminalA/B,Her2阳性及三阴性乳腺癌。现有治疗中存在的问题:Luminal型约30-40%出现耐药或复发转移,远期复发率高;Her2型约40-60%耐药,耐药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三阴型易出现早期复发转移,目前没有明确的治疗靶点。
2016年乳腺癌基础研究论文发表统计共43篇高水平的文章。分为6方面对基础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
一、精准的分子分型和预后:
邵教授发表在Breast CancerRes,2016,基于165例三阴性乳腺癌转录组表达谱建立了中国人群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和预后预测模型;华中科技大学马丁教授的研究揭示了高表达和分泌SEMA4C蛋白的淋巴上皮细胞可能促进肿瘤相关的淋巴转移,这对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液体生物标记物是极有价值的。
二、遗传学研究方面:
孙杰教授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发现一个新的乳腺癌易感基因RECQL,是通过家族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的,是解旋酶家族成员,参与DNA损伤等多个重要细胞过程,突变率2.0%(9/448)。长期以来针对BRCA1/2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内收集了最大样本的5391例分析,发现在中国人群中家族性乳腺癌中突变率约16.9%,为进行遗传检测提供了依据,为携带BRCA1/2突变中国健康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进行了评估,发现70岁时突变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是BRCA1:37.9%,BRCA2:36.5%,正常人群:3.6%,结果远低于西方人群可能与国人乳腺癌发生率整体偏低有关,如此之高的风险是可以考虑预防性乳房切除的。
三、新的分子靶点发现和验证:
新的乳腺癌靶点发现临床意义十分重大,邵志敏教授团队发现,在乳腺癌中RACK7-Histone往往缺失表达,导致去甲基化酶相关通路失活,进而导致S100A癌基因的表达,从而预后不佳。
四、新的转移机制和靶点:
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基础研究领域对于转移机制和靶点也有大量的研究,同济大学的高教授发表在Cell上,通过功能性全基因组筛选调控乳腺癌转移的基因,发现TM4SF1的膜蛋白可以激活STAT3、PKC3通路促进转移,针对此膜蛋白研制了单克隆抗体,还有JAK2抑制剂,阻断膜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就可抑制肿瘤转移。抑癌基因SSBP1在三阴乳腺癌中表达,可抑制TGF-β介导的转移途径,提示预后较好。
五、新的耐药机制和治疗:
在乳腺癌耐药机制研究中也有很多进展及发现,HDAC抑制剂,BRD4抑制剂可达到抑制肿瘤,MiRNA-621介导的通路可以提升对紫杉醇和卡铂化疗的敏感性。COPS5的扩增和过表达可以导致TAMd 耐药。赫赛汀耐药与β肾上腺素受体活化有关。
六、新的治疗药物药理:
三阴乳腺癌有多个治疗靶点研究,介绍了KLF5高表达与预后不良有关,通过调控下游基因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伊维菌素老药可能新用。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精准的分子分型,更紧密结合临床,更多的有效靶向药物,免疫治疗也在三阴乳腺癌有大量临床试验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