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血液学年会(ASH)是全球血液学领域最受瞩目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2025年第67届ASH年会于12月6日~9日在美国奥兰多召开,会议将公布最顶尖的血液学领域研究摘要,分享和探讨全球前沿的研究进展和突破性临床研究成果及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摘要一经公布,【肿瘤资讯】第一时间邀请到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就淋巴瘤领域重要研究进展进行点评,内容如下。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主任
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PI
主要研究方向: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国家癌症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九届理事会 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CACA)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促会肿瘤内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 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 副会长
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常委
天津市血液病质控中心 副主任委员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学硕士
导师:张会来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淋巴瘤免疫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摘要abs25-3828:Epcoritamab联合R-mini-CHOP在新诊断的DLBCL老年患者中实现2年缓解和高MRD阴性率:EPCORE NHL-2试验结果
原标题:Epcoritamab + R-mini-CHOP results in 2-year remissions and high MRD negativity rat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DLBCL: Results from the EPCORE NHL-2 trial
作者:Chan Cheah
研究背景:
对于因年龄或合并症无法耐受全剂量R-CHOP化疗的新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R-mini-CHOP(减低剂量的免疫化疗)是当前的标准治疗,但疗效欠佳,ORR为 60%~80%,CR率为 40%~60%,2年PFS率为 51%,2年OS率为 60%。Epcoritamab(一种 CD3×CD20 双特异性抗体)与 R-mini-CHOP 联合在无法接受全剂量 R-CHOP 的 1L DLBCL 老年患者中显示出有前景的疗效和管理良好的安全性,此次报告该队列随访 2 年后的结果。
研究方法:
入组患者为年龄≥75岁或≥65岁伴有合并症、不适合接受全剂量R-CHOP的新诊断CD20阳性DLBCL患者。他们接受固定周期的皮下注射Epcoritamab联合标准R-mini-CHOP方案治疗。主要终点是根据 Lugano 标准评估的 ORR。
研究结果:
截至2025年4月9日,共有28例患者接受了epcoritamab + R-mini-CHOP治疗。患者中位年龄为81岁(范围74~90),89%的患者为de novo DLBCL,46%为GCB亚型,39%为non-GCB亚型,68%的患者IPI评分为3~5分。79%患者按计划完成治疗,R-mini-CHOP的中位相对剂量强度≥94%。
中位随访28.0个月,ORR为89%,CR率为86%。中位PFS/OS均未达到,2年PFS/OS率估算为76%/82%。在完成治疗的22例患者中,有20例在治疗结束时达到CR;其中18例(90%)在数据截止时仍维持CR。MRD:在可评估的21例中,20例(95%)出现MRD阴性,其中16/20在C3D1即达阴性。
安全性与既往报道一致:≥3级感染8例(29%),多数发生于前6个周期;因不良事件停用3例(11%)。
研究结论:
固定疗程的epcoritamab + R-mini-CHOP 在新诊断的 DLBCL 不符合全剂量 R-CHOP 条件的老年患者中具有高 ORR 和 CR 率、快速和持续的 MRD 阴性以及持久缓解。尽管是老年人群,其疗效结果优于既往单独的R-mini-CHOP方案历史数据。这些结果支持Epcoritamab与SOC联合用于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
这项关于Epcoritamab联合R-mini-CHOP在老年新诊断DLBCL患者中的2年随访研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临床证据,显示出该方案在无法耐受全剂量R-CHOP的高龄人群中显著提升疗效。研究显示,ORR高达89%,CR率达86%,且2年PFS和OS率估算分别达到76%和82%,优于R-mini-CHOP。此外,即使在高风险患者中,MRD阴性率仍保持在89%~93%。安全性方面,尽管29%患者出现≥3级感染,但总体可控,仅11%因AE停药,无新增重大风险。这一发现为老年DLBCL的初治策略注入新活力,尤其在传统方案疗效有限的情况下,Epcoritamab联合R-mini-CHOP疗法可能成为未来标准选择,推动更多双特异性抗体在老年脆弱人群中的应用。
摘要abs25-738:Zamtocabtagene autoleucel(一种双靶向CD19和CD20的CAR T细胞疗法 )作为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二线治疗:随机、关键性DALY 2-EU研究的初步分析
原标题:Zamtocabtagene autoleucel, a tandem CD20-CD19 directed CAR-T cell therapy as second line treatment for Relapsed/Refractory large B-cell lymphoma: primary 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pivotal DALY 2-EU study
作者:Peter Borchmann
研究背景:
Zamtocabtagene autoleucel是一种自体、非冷冻保存的CD20-CD19靶向CAR-T细胞疗法,一项II期研究(NCT04792489)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在至少接受过两线治疗后R/R DLBCL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本文报告的是关键性DALY 2-EU试验(NCT04844866)的分析结果,该试验旨在比较Zamto-cel与标准治疗(SoC)在NTE R/R LBCL患者中的二线疗法的效果。
研究方法:
DALY 2-EU是一项随机、多中心、关键性研究。入组患者为原发性难治或复发性(一线 [1L] 治疗开始后 ≤24 个月)LBCL 的成年不符合移植条件(NTE) 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至接受Zamto-cel或标准治疗,主要终点是无事件生存期(EFS),该疾病评估由设盲的独立评审委员会依据Lugano 2014标准进行。
研究结果:
在数据截止日期和中位随访17个月时,Zamto-cel组的中位EFS为6.2个月,中位PFS为8.5个月,R-GemOx组的中位EFS为2.5个月,中位PFS为3.3个月。在ITT人群中,Zamto-cel组的ORR和CR率分别为72%和54%,R-GemOx组的ORR和CR率分别为45%和14%。在实验组接受 zamto-cel 治疗的所有患者中,ORR 为 78%,其中 58% 达到 CR。
在Zamto-cel组中,报告了4例(5.3%)患者出现≥3级CRS(其中2例为3级,1例为4级,1例为5级),1例(1.3%)患者出现3级ICANS,无4/5级ICANS。
研究结论:
Zamto-cel在治疗失败高风险的NTE患者中展现了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优越性,在老年患者群体中Zamto-cel耐受性良好,严重CRS和ICANS发生率低。其良好的风险获益比,支持将Zamto-cel作为R/R LBCL 的 NTE 患者在二线治疗中的优选方案。
这项DALY 2-EU研究数据显示,双靶点CD20-CD19 CAR-T产品Zamto-cel在老年及NTE R/R DLBCL患者的二线治疗中,可能展现出优于现有标准化疗方案的潜力。研究显示,Zamto-cel显著延长了患者的EFS和PFS,且在该高龄患者群体中展现出可控的安全性。这些发现为改善这类预后不佳患者的治疗结局提供了新的可能方向,但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更多随访数据来进一步验证。
摘要abs25-7883:CAR-T与双特异性抗体的治疗顺序对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影响:一项来自ABC联盟的分析
原标题:Impact of sequencing of CART vs bi-specific antibody on survival in relapsed/refractory large B-cell lymphoma: An analysis from the ABC consortium
作者:Max Kelsten
研究背景:
CAR-T 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均是治疗复发/难治性(R/R)大 B 细胞淋巴瘤(LBCL)的有效手段。尽管前瞻性研究显示,双特异性抗体在既往接受过 CAR-T 治疗的患者中仍具有类似的缓解率,但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是否会影响后续 CAR-T 的疗效,以及这两种疗法的最佳治疗顺序,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治疗顺序对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
研究方法:
对2015 年至 2024 年间在美国 15 个癌症中心接受 CD20靶向的双特异性抗体和/或 CD19 CAR-T 治疗的 1031 例成人 R/R LBCL 患者,根据所接受的治疗顺序对患者进行分组。使用 Pearson 卡方检验对基线特征进行比较,用Kaplan-Meier 法评估中位完全缓解持续时间(mDOC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mPFS)和中位总生存期(mOS)。
研究结果:
BsAb治疗组结果比较:既往接受过CAR-T(组1,n=121)vs既往未接受过CAR-T(组2,n=109)
组2患者中年龄大于60岁的比例更高(69% vs 56%, p=0.04)、ECOG PS 0-1分者比例更低(74% vs 91%, p<0.001)、GCB亚型占比更高(70% vs 48%, p=0.002)、LDH升高者更多(67% vs 53%, p=0.03)、既往接受BsAb的治疗线数更少(BsAb 3线 vs 5线, p<0.001)。两组在最佳缓解率、mPFS和mOS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双打击淋巴瘤(DHL)患者中,组2的mDOCR持续时间优于组1(21.7 vs 5.1个月, p=0.025。
CAR-T治疗组结果比较:既往接受过BsAb(组3,n=12) vs 既往未接受过BsAb(组4,n=922)
组4患者中年龄大于60岁者更少(56% vs 91%, p=0.03)、ECOG PS 0-1分者更多(90% vs 64%, p=0.02)、基线IPI评分3-4分者更少(51% vs 90%, p=0.04)、非GCB亚型占比更高(45% vs 0%, p=0.002)、既往接受CAR-T的治疗线数更少(3 线vs 4线, p=0.005)。两组在最佳缓解率、mPFS和 mOS没有总体差异。原发性难治性(PRD)患者的 mOS在组4中优于组3(25.4 vs 5.9个月, p=0.03)。
研究结论:
除特定亚组外,CAR-T与双特异性抗体(BsAb)的治疗顺序对患者生存期无显著影响。 在PRD 患者中,未接受BsAb的CAR-T治疗具有生存优势。在 DHL 患者中,未接受CAR-T的BsAb治疗完全缓解持续时间更长。基于CAR-T的潜在治愈能力及BsAb在CAR-T治疗后仍有效,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优先选择CAR-T治疗。
本研究针对CAR-T与双特异性抗体(BsAb)在R/R LBCL中的治疗顺序这一临床关键问题,开展了多中心真实世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特定亚组中发现了潜在差异:在PRD 患者中可能从未接受过BsAb治疗的CAR-T疗法中获益更多,而 DHL 患者在接受BsAb治疗时,若无CAR-T治疗史,其完全缓解持续时间呈现改善趋势。基于现有证据,研究者提出的优先考虑CAR-T治疗的建议具有合理的临床逻辑。本研究为这一重要临床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真实世界证据支持,其研究结果可作为未来前瞻性研究设计的重要参考。
摘要abs25-2286:Lucar-G39D(新型抗 CD20/CD19 双靶点异体 γδ T 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R/R)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成人患者的 Ⅰ 期研究
原标题:A phase 1 study of lucar-G39D: A novel anti-CD20/CD19 dual-CAR allogeneic gamma delta T cells in adults with relapsed / refractory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 (NHL)
作者:Jingwei Yu
研究背景:
靶向CD19和CD20的双特异性CAR-T可能通过克服肿瘤抗原表达异质性和CD19阴性复发问题来增强疗效。Lucar-G39D作为一流的同种异体γδ CAR-T细胞疗法,可同时靶向CD19和CD20。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多中心Ⅰ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Lucar-G39D在R/R B-NHL成人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纳入具有可测量病灶、肿瘤细胞表达CD19和/或CD20、且既往接受过≥2线系统性治疗的患者。通过剂量递增方式探索四个剂量水平(DL1: 30×106、DL2: 100×106、DL3: 200×106、DL4: 400×106 CAR-T细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终点。
研究结果:
Lucar-G39D 耐受性良好,无 DLT、神经毒性或 GvHD。CRS 发生在40% (4/10) 患者中:2(20%)1级、1(10%)2级和1(10%)3级,中位持续时间为 5 天。50%(5/10)患者感染,在感染中,只有 1 起 3 级事件(肺炎),并在治疗后得到解决。最常见的 3 /4 级不良事件(发生率 ≥20%)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100%)、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0%)、白细胞减少(100%)和血小板计数减少(20%)。
在所有剂量水平下,80%(8/10)的患者都检测到 PK 扩增,中位 Cmax 为 1999 copies/μg gDNA(范围 59-164768),中位 Tmax 为 5.5 天。所有患者的ORR为70%(7/10),CR率为30%(3/10)。第四剂量组的2例患者均在第一次疗效评估中取得了缓解。所有缓解者在数据截止时仍在应答中且处于积极随访状态,最长随访至270天。6个月PFS率为75%。88%(7/8)的患者治疗后ctDNA水平显著降低(中位降幅98%),与影像学缓解一致。
研究结论:
Lucar-G39Dx在NHL患者中展现出可控的安全性特征和良好的体内扩增能力。初步疗效数据显示了令人鼓舞的缓解率和持久性,这一治疗策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针对当前CAR-T治疗面临的挑战,探索了双靶点CD19/CD20与同种异体γδ T细胞平台相结合的新型治疗策略。这项早期临床研究在纳入的经多线治疗患者中,初步显示了该疗法可能具备可控的安全性和可检测的体内扩增能力。研究中观察到的缓解情况以及在高剂量组相对一致的疗效趋势,为这一创新方向提供了继续探索的依据。这些早期发现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双靶点设计理念与同种异体平台的结合值得进一步关注。
摘要abs25-10603: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治疗未经治疗的MYC/BCL2双表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随机III期DEB研究的主要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原标题:Tucidinostat plus R-CHOP in untreated MYC/BCL2 double-expresso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topline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3 DEB study
作者:赵维莅
研究背景:
表观遗传失调常与DLBCL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相关。西达本胺作为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能对异常基因表达进行表观遗传调控---这一现象是多种恶性肿瘤的典型特征。Ⅱ期研究显示,该药物联合R-CHOP方案(CR-CHOP)在双表达淋巴瘤(EL)中具有显著疗效;该亚型以MYC与BCL2共表达为特征,与不良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方法: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DEB),旨在评估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对比R-CHOP方案在初治DE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组,分别接受20mg口服西达本胺或匹配安慰剂联合6周期R-CHOP方案治疗。联合治疗后达到CR的患者继续接受西达本胺或安慰剂治疗,最长持续24周。主要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EFS。次要终点包括联合治疗结束时的CR率、PFS、无病生存期(DFS)、OS及安全性指标。
研究结果:
共入组423例患者(西达本胺组211例,安慰剂组212例)。中位随访时间44.9个月(95%CI,43.8-46.6),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组EFS较安慰剂组显著改善。西达本胺组疾病进展、完全缓解后复发、死亡或因残留病灶启用新治疗方案的风险降低28%(HR 0.72;95%CI 0.54-0.96;P=0.02)。EFS率分析显示西达本胺组在2年(60.3%vs50.5%)和3年(56.8%vs47.7%)均优于安慰剂组。联合治疗结束时,西达本胺组CR率达73.0%(95%CI 66.6-78.5),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61.8%(95%CI 55.1-68.1)。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的安全性特征总体可控,与各组分已知的毒性特征相符。西达本胺≥3级血液学不良事件发生率虽普遍高于安慰剂组,但多数患者可耐受并完成预定治疗周期。
研究结论:
在未经治疗的DEL患者中,与单用R-CHOP方案相比,联合西达本胺可显著改善无事件生存期并提高完全缓解率,且未出现预期外的安全性问题。
DEB研究的结果提示,在初治MYC/BCL2双表达DLBCL这一预后通常不理想的亚型中,在R-CHOP方案基础上联合Tucidinostat,可能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一条路径。研究数据显示,联合治疗组在无事件生存期和完全缓解率方面呈现出优于标准方案的倾向,且未出现预期外的安全性信号。这或许意味着,表观遗传靶向药物与免疫化疗的协同作用,有望在未来成为该亚型患者的一种潜在治疗选择。其最终临床价值,以及如何精准筛选获益人群,仍需在真实世界中进一步观察。
排版编辑:mathilda






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4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