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魏小磊教授:疗效显著,安全护航——泽布替尼为合并BNS的WM患者点亮生命新曙光

10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罕见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约1%的WM患者会并发由淋巴浆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Bing-Neel综合征(BNS)[1]。临床中,合并BNS的WM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通常预后不佳,且目前仍缺乏标准治疗方案。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问世显著改善了WM的治疗格局,其中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凭借其高选择性优势,在实现深度缓解的同时,亦展现出更佳的安全性特征。然而,泽布替尼在合并BNS的WM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尚不充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系统评估了泽布替尼在此类患者中的真实世界治疗价值[2]。【肿瘤资讯】特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魏小磊教授,对该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解析与点评,详情如下。

图片1.png

ORR 73%,OS率82%!泽布替尼为WM合并BNS患者带来高效生存获益

该研究回顾性纳入了来自西班牙10个中心的11例合并BNS的WM患者。入组患者在2022~2024年间均接受了泽布替尼治疗。

11例入组患者中,6例为男性患者,5例为女性患者,确诊WM和BNS的中位年龄分别为72岁(范围:47~84岁)和75岁(范围:61~85岁)。其中,1例患者伴有高黏滞综合征,5例患者具有全身症状;根据ISSWM风险分级,4例患者为低危,4例患者为中危,3例患者为高危;10例患者检出MYD88 L265P突变,1例患者检出CXCR4突变。

在临床表现方面,感觉障碍和视觉异常为最常见的症状,亦有患者出现语言障碍、运动功能缺损及意识状态改变。MRI检查结果提示,6例患者无明显异常,3例患者表现为弥漫性软脑膜强化,2例患者为局限性病灶。所有患者均行脑脊液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提示B细胞克隆浸润比例的中位数为33%(范围:13~80%)。血液中IgM单克隆计数的中位数为0.8 g/dl(范围:0.5~3 g/dl)。

6例患者以BNS为WM的首发表现,其余5例患者则在WM病程中确诊BNS,从确诊WM至确诊BNS的平均时间为8.2年(范围:0.1-22)。对于在WM病程中确诊BNS的患者,在确诊BNS前接受治疗线数的中位数为2(范围:1~3),接受治疗具体包括化疗(如大剂量甲氨蝶呤或含苯达莫司汀的方案)、免疫治疗(11例)、自体干细胞移植(1例)及一代BTKi(1例)。

9例患者接受泽布替尼一线治疗,1例患者在利妥昔单抗+大剂量甲氨蝶呤+丙卡巴肼方案治疗后接受泽布替尼二线治疗,1例患者在一代BTKi治疗后接受泽布替尼治疗。7例患者接受泽布替尼160 mg q12h给药,4例患者接受泽布替尼320 mg qd给药。

在疗效方面,8例患者达到临床缓解(定义为神经症状改善),其中2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6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总缓解率(ORR)达到73%。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范围:1~39个月),总生存(OS)率为82%

在安全性方面,2例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1例为3级,1例为2级)。无患者因不良事件(AE)需要调整泽布替尼治疗剂量,仅1例患者因疗效不佳停药。

综上所述,泽布替尼在合并BNS的WM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与可控的安全性。因此,无论是一线还是后线治疗,泽布替尼均可作为合并BNS的WM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选择。

专家点评

魏小磊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目前主要从事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BNS是WM的一种罕见且危重的并发症,既可作为WM的首发临床表现,也可出现在疾病病程的任一阶段。无论其发生时机如何,BNS的确诊通常提示WM患者将面临复杂的临床进程与不良预后,是WM诊疗实践中的严峻挑战。目前,合并BNS的WM患者仍缺乏高效且安全的标准治疗方案,临床存在显著的未满足需求。
 
泽布替尼作为新一代高选择性BTKi,其在WM中的卓越疗效与良好安全性已在III期ASPEN研究[3]中得到充分证实。然而,泽布替尼在合并BNS的WM患者中的应用证据仍待充实。该研究针对这一证据缺口开展了系统性评估,所得结果颇具临床参考价值。
 
在疗效方面,经泽布替尼治疗后,合并BNS的WM患者的ORR达73%,且在中位随访7个月时,OS率达到82%。这一疗效数据不仅凸显了泽布替尼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也提示其能为患者带来具有临床意义的生存获益。尤为关键的是,这一疗效覆盖了不同疾病背景的患者——无论是在初治时以BNS为首发表现的WM患者,还是在经过多线治疗后出现BNS的难治性WM患者中,该研究均观察到了持续的临床获益,为泽布替尼在此类患者全程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安全性层面,该研究再次证实了泽布替尼的高选择性特征。研究中的治疗相关AE整体可控,仅2例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未出现新的安全信号,且无患者因AE需要调整治疗剂量。 对于往往身体状况复杂、需要长期治疗的合并BNS的WM患者而言,这一良好的安全性特征是确保治疗依从性并最终实现生存获益的重要基石。
 
总而言之,该项真实世界研究证实,针对合并BNS的WM患者的治疗困境,泽布替尼展现出了深度且持久的疾病控制能力,同时具备可靠的安全性特征。这项研究的结果支持泽布替尼作为该类患者重要的治疗选择。泽布替尼在WM患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价值,有待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从而为患者确立更优的治疗路径。

参考文献

[1] Swerdlow SH, Harris N, Jaffe ES, 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Lyon, France: IARC; 2017 232–5.
[2] Julia Bannatyne Undabeitia, Elia Barrio, Ruben Fernandez Alvarez, et al. Zanubrutinib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 and Bing-Neel Syndrome: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Blood 2024; 144 (Supplement 1): 1642.
[3] Dimopoulos MA, Opat S, D'Sa S, et al. Zanubrutinib Versus Ibrutinib in Symptomatic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Final Analysi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III ASPEN Study. J Clin Oncol. 2023 Nov 20;41(33):5099-5106.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Grad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al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0月29日
马坊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