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从CheckMate 816看肺癌外科治疗,开启围术期全程管理新时代

10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引言:随着以CheckMate 816研究为代表的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在临床的成功应用,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格局正在被重塑。手术不再是治疗的开端,而是融入了多学科协作的全程管理之中。肿瘤资讯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毅教授结合CheckMate 816研究最新公布的不同手术方式下OS生存数据,为我们深度解读新辅助免疫时代下,肺癌外科治疗的变革与未来。

张毅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大外科教研室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胸外科学系主任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肿瘤诊疗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促会肺癌防治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胸外科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胸外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常务编委
中国肺癌杂志编委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编委

CheckMate 816证实

新辅助免疫化疗获益不受手术方式影响

张毅教授:CheckMate 816研究是一项在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开展的随机、开放标签、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的长期疗效与手术相关结局。本次分析为研究中位随访68.4个月后的最终总生存期(OS)及患者报告结局(PROs)数据,重点评估不同手术方式、切除范围及切除完整性对生存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次WCLC大会公布的CheckMate 816同手术方式下OS数据显示:

  • 在不同手术方式亚组中,纳武利尤单抗+化疗均显示一致OS获益:微创手术组(占比30% vs 21%):5年OS率分别为89% vs 68%;开胸手术组(占比59% vs 63%):5年OS率分别为73% vs 60%。

1.png

  • 在切除范围方面,无论是肺叶切除(占比77% vs 61%)还是全肺切除(占比17% vs 25%)患者,NIVO+化疗均显示出优于化疗的生存趋势,其中肺叶切除组5年OS率为74% vs 67%;全肺切除组5年OS率为80% vs 53%。

2.png

  • 在切除完整性方面,R0切除患者中NIVO+化疗组中位OS未达到,化疗组为76.8个月(HR 0.65,95%CI 0.41–1.01),5年OS率为75% vs 62%,提示R0切除患者获益更为明显。

3.png

  • 在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通过EQ-5D-3L效用指数评估显示:无论接受微创手术或开胸手术、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NIVO+化疗组与化疗组相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均未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下降,两组变化趋势相似,且始终高于最小重要差异阈值。

综上所述,CheckMate 816研究的5年随访结果进一步证实,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方案不仅能为可切除NSCLC患者带来持久的OS获益,且该获益不受手术方式、切除范围或切除完整性的影响,同时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支持其作为符合条件患者的标准新辅助治疗选择。

新辅助治疗赋能外科决策

张毅教授:新辅助治疗的核心价值在于“降期减负”,从而为手术创造更好的条件。它给我们外科医生在制定手术方案时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灵活性。CheckMate 816研究显示,新辅助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带来的长期生存获益,并不会因为手术入路(微创或开胸)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是对我们临床实践的有力支持。

在临床工作中,选择微创手术(如胸腔镜)还是传统开胸手术,是基于对肿瘤大小、位置、侵犯范围以及患者自身心肺功能等因素的综合评估。我们的首要目标始终是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R0切除)。具体来说,对于那些经新辅助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适合微创手术的患者,我们可以选择采用胸腔镜等微创技术,让患者在获得同等生存获益的同时,达到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目的优势。总体来说,手术决策应该更加聚焦于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和手术本身的需求。

外科医生在MDT全程管理中的角色演变

张毅教授:随着新辅助治疗成为越来越多可切除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手术不再是治疗的起点,而是整个多学科综合治疗(MDT)链条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外科医生的角色演变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决策前移:在诊断初期,我们就需要与内科、影像科、病理科医生紧密协作,根据肿瘤分期和生物标志物(如PD-L1表达、TMB、驱动基因状态等)信息,共同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新辅助治疗,并选择最优方案。

  • 动态评估与调整:在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期间,外科医生需要密切跟踪影像学和临床反应,评估疗效和潜在的毒副作用。治疗结束后,我们需要精准判断手术的最佳时机和范围。对于达到pCR的患者,未来甚至可能探索手术范围的“降级”,实现更小创伤的精准切除。

  • 整合术后信息,参与后续治疗:手术后,我们获得最宝贵的病理标本。通过分析肿瘤的退缩情况(pCR/MPR),我们可以为后续的辅助治疗提供决定性的依据。例如,对于术后仍有较多肿瘤残留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强的辅助治疗方案。

要实现这种“全程管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精准医学的工具。这意味着在治疗开始前,就要进行全面的分子病理检测,为选择新辅助方案提供依据。在治疗过程中和手术后,利用液体活检等新兴技术动态监测疗效和微小残留病灶(MRD),也可能成为指导我们调整治疗策略的重要手段。

总而言之,外科医生将不再仅仅是MDT中的一个执行环节,而是需要具备全局视野,深度融合内科、影像和病理知识,利用精准诊断工具,为患者量身定制从新辅助到手术再到辅助治疗的无缝、个体化全程管理方案,最终实现疗效的最大化。

1506-CN-2500309

责任编辑:CY    
排版编辑:Niko

评论
10月29日
王会宇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 | 放疗科
新辅助治疗的核心价值在于“降期减负”,从而为手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10月29日
雷昕奕
永州市中心医院 | 胃肠外科
开启围术期全程管理新时代。
10月29日
乐凌云
余姚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感谢分享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