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 | 放疗与免疫治疗协同创新:开启癌症治疗新纪元

09月19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9月11日-13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全球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肿瘤学继续教育。
9月12日上午,肺癌继续教育专场中,山东省肿瘤医院陈大卫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薛建新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放射治疗与免疫疗法的强大协同潜力,并描绘了肿瘤治疗的新纪元。

深入解析放疗作用机制,突破免疫抑制困境

陈大卫教授深入阐述了放射治疗与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策略,强调放疗在显著提升免疫疗效方面的关键作用。此前发表的研究显示,在IV期肺癌中,PD-1联合放疗可将疗效提升22%,取得了卓越的治疗效果。这种协同作用的机制十分复杂,陈大卫教授着重提出了以下三个关键方面:“远隔效应”、“梯度放疗”以及“城墙基因”。

远隔效应是放疗激活全身免疫的关键体现,指局部受照射的肿瘤能引发远离照射区域的肿瘤也发生退缩。这一现象的发生,核心在于放疗能够重塑肿瘤微环境。它通过促使肿瘤细胞释放双链DNA(dsDNA)等免疫原性信号分子,激活cGAS-STING通路,进而将原本对免疫系统不敏感的“冷”肿瘤转化为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的“热”肿瘤。这种机制增强了树突状细胞、T细胞等关键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触发了全面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在放疗方式的选择上,陈大卫教授强调了放疗分割模式对免疫激活的影响,并提出了“梯度放疗”的概念。梯度放疗是以高剂量局部照射联合免疫治疗为核心,辅以未照射部位的低剂量放疗。研究显示,大分割放疗(如SBRT)通过更精准、集中地递送高剂量辐射,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外周淋巴细胞,从而为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和激活保留了充足的“兵力”。这种策略有助于实现更好的免疫激活作用,临床结果也支持其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客观缓解率(ORR)等关键指标上实现了治疗效果的翻倍提升。相反,常规分割放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表现出负向作用。从分子层面,非经典NF-κB通路的激活被确认为放疗增强免疫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这项工作在多篇论文中得到了详细阐述和证实,其影响力促使美国、欧洲、中国等多部肺癌诊疗指南将放疗联合免疫治疗采纳为一线甚至二线治疗策略。

在解释远隔效应为何罕见的问题上,陈大卫教授提出了形象的“甜甜圈效应”:即杀伤性T细胞虽然被激活并聚集在肿瘤周围,却如同被一道“城墙”阻挡,无法有效穿透由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构建的致密微环境,进入肿瘤核心执行杀伤任务。这一障碍导致免疫细胞被“困”在肿瘤外围。神经内分泌型肿瘤是尤其容易出现这种免疫排除现象的肿瘤类型。为了突破这道“城墙”,该团队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创新策略——利用“低剂量放疗”。这种极低剂量的射线散射(仅覆盖肿瘤约5%体积)能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城墙”上打开微小的“缺口”,允许外周被激活的淋巴细胞有效地渗透进入肿瘤内部。这一突破性的机制已通过临床试验得到初步验证,有望解决免疫排除的难题。

此外,陈大卫教授还阐述了“城墙基因”的概念,并强调通过“松刹车”(ZBP1-MLKL通路)和“踩油门”(靶向BANF1基因)来调节肿瘤免疫响应的分子机制,旨在多维度地增强免疫疗法的效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实验室中得到了验证,也在临床试验中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为未来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实践与突破:低剂量放疗策略与新一代CAR-T疗法

薛建新教授在报告中从临床实践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放疗在免疫治疗中的独特价值,并展示了其团队在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他指出,免疫治疗单药在肺癌中的有效率约为20%~30%,且常出现耐药问题,这促使研究人员积极探索联合治疗方案。

团队早期的动物实验发现,低剂量、单次分割放疗(如2Gy一次)比高剂量或多次分割更能有效促进肿瘤内CD8+ T细胞浸润,这一发现颠覆了“剂量越高越好”的传统认知。基于此,研究团队开发了“LDRT+HFRT+PD-1治疗模式”,即对小体积病灶采用高剂量SBRT进行精准杀灭,而对大体积或无法耐受高剂量放疗的病灶则采用低剂量放疗,并全身性联合PD-1抑制剂。动物模型和初步临床实践都验证了该策略能显著改善肿瘤控制,甚至诱导持久的免疫记忆。

随后的前瞻性I期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这种联合策略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60.7%有效率。更引人注目的是,该团队成功将低剂量放疗的理念拓展到小细胞肺癌(SCLC)治疗,在Match研究中,化疗联合低剂量放疗实现了高达87.5%的有效率和18.1个月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这一难治性癌症提供了突破性疗法。

在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研究团队首次证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体外编辑T细胞的PD-1基因,可增强其功能并实现临床安全。更进一步地,该团队研发出革命性的“转换受体”αPDL1/41BB-CAR-T,并开发针对小细胞肺癌的DLL3-CAR-T,及增强功能的DLL3-αPDL1/41BB-CAR-T。该项创新已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并启动了四川省首个获国家批准的CAR-T临床试验。

小结

两位专家的报告深入揭示了放疗与免疫治疗协同作用的深远影响。放疗不仅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能通过复杂的分子与细胞机制重塑肿瘤微环境,激发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有效“武装”并引导免疫细胞对抗肿瘤。
展望未来,肿瘤治疗将更加注重整合性、个体化和智能化。通过精确选择合适的放疗模式(包括剂量、分割、时机)、靶向性干预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关键分子和细胞,以及发展更智能、高效的细胞免疫疗法,将有望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加长效和低毒的治疗方案。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云初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云初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22日
贾原菊
宜城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9月21日
李清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 化疗科
放疗和免疫治疗助力肿瘤抑制
09月21日
苗雨
清河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远隔效应是放疗激活全身免疫的关键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