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 | 韩宝惠教授深度剖析肺癌靶向治疗的“深水区”与破局之道

09月19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过去十年,靶向药物将无数晚期肺癌患者带入了“慢病化管理”时代,但耐药、罕见靶点、治疗瓶颈等一系列难题也随之浮现,构成了靶向治疗的“深水区”。2025 CSCO大会上,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进行了题为“肺癌靶向治疗的难点与研究方向”的深度报告,系统性地梳理了当前肺癌靶向治疗面临的六大核心挑战,并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肿瘤资讯整理重点内容, 以飨读者。

9EuDrI7rISNefp4C6JrtCbFMzwpM8Kew.png

难点1:辅助治疗“前移”,高危IA期患者何去何从?

随着早期筛查的普及,IA期肺癌患者的比例已大幅提高,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及肺科医院,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5%。 现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标准覆盖IB至IIIA期EGFR突变患者,然而,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IA期患者的复发率依然较高,这片“无人区”的管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挑战。 韩宝惠教授指出,尽管ADAURA 2研究已开始探索IA2-IA3亚组的辅助治疗,但仍相对保守。 为此,其团队牵头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APPOINT研究,旨在评估阿美替尼在高危IA期患者中的作用。最新随访结果振奋人心:在微乳头状/实性亚型占比大于等于10%的高危人群中,阿美替尼干预组的2年DFS率达到了100%,而观察组为75%。 这一结果有力证明,对于早期肺癌,需要进行更精细的危险分层,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
 weXWT2zsv0btEVrnRPGK2nHKQLQmSPlt.png

APPOINT研究

未来方向:韩教授强调,未来辅助治疗的决策需结合高危因素与MRD(微小残留病灶)状态。 通过ctDNA等分子标记物进行动态监测,将能更精准地筛选出需要强化治疗的患者,真正实现个体化的精准辅助治疗。

难点二:如何提高新辅助靶向EGFR疗效pCR?

在新辅助治疗领域,驱动基因阴性肺癌患者通过免疫治疗可获得高达20%-50%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而驱动基因阳性的靶向新辅助治疗pCR率却长期在低个位数(如4%)徘徊。 NeoADAURA研究显示,奥希替尼联合化疗并未能显著提升pCR率,提示“靶向+化疗”的简单组合可能并非最优解。

未来方向:韩教授分享了两种极具潜力的探索模式。其一是如NEOTIDE研究采用的“免疫+化疗”模式,将pCR率提升至11.4%。 其二是由钟文昭教授团队探索的“TKI序贯免疫联合化疗”策略,该模式下pCR率达到了17%。 韩教授认为,组合治疗与序贯治疗,通过免疫调节改善肿瘤微环境,可能是未来解决新辅助靶向治疗瓶颈的关键出路。

难点三:晚期EGFR+联合治疗时代的选择

对于晚期EGFR突变患者,治疗已从单药时代迈入联合时代,方案包括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双特异性抗体等。 FLAURA2研究证实了奥希替尼联合化疗能带来OS获益(47.5个月 vs 37.6个月),尤其在21外显子突变和脑转移患者中改善显著。 而以MARIPOSA研究为代表的“双靶”策略(艾万妥单抗+拉泽替尼)预计可将OS延长至50个月以上。

xFyYbsTLTNyf31JXK1gwVv098iPXYcZD.png                            FLAURA2研究

未来方向:韩教授指出,联合治疗策略的选择是一门“平衡的艺术”。临床医生不仅要关注其短期疗效(PFS),更要权衡其能否最终转化为OS获益,同时必须考量方案的可行性与卫生经济学。 如何在纷繁的组合中为患者做出最佳选择,将是未来的核心议题。

难点四:ALK"钻石突变”如何突破cCR

 ALK突变被称为“钻石突变”,其靶向治疗创造了最长的PFS和OS记录。 然而,治疗的深度——即临床完全缓解(cCR)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例如,CROWN研究的cCR仅为10%。

未来方向:提升缓解深度是未来的关键目标。韩教授介绍了Brightstar研究的瞩目成果:布格替尼联合局部放疗,使中位PFS达到了66个月,cCR率更是高达24%。 这一数据表明,通过联合局部治疗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完全缓解率,有望为ALK阳性患者带来更好的长期预后。

难点五:EGFR/ALK耐药后精准管理

 耐药是所有靶向治疗最终都无法回避的“永恒主题”。 当耐药发生时,关键的第一步是进行二次活检,以明确耐药机制,究竟是靶点内耐药、旁路激活还是细胞类型转化。

未来方向:“分类管理、精准治疗”是应对耐药的核心策略。韩教授举例,对于cMET扩增介导的耐药,奥希替尼联合赛沃替尼已是成熟的应对方案。 他表示,业界更期待双抗ADC等下一代新型药物,能够为克服复杂的耐药机制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难点六:脑转移的全程管理

脑转移是制约肺癌患者整体OS提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幸运的是,以奥希替尼和劳拉替尼为代表的第三代TKI,因其优异的血脑屏障穿透力,已能很好地控制脑转移。

未来方向: 韩教授提出了“防治并举”的综合策略。首先,要“把脑转移扼杀在摇篮之中”,即一线治疗就应使用最优的、能够高效入脑的药物,以预防或最大程度推迟脑转移的发生。 其次,对于已发生的脑转移,需要整合多种治疗手段。除了药物治疗,SBRT(立体定向放疗)对少于等于3个的病灶优于全脑放疗,外科手术可切除孤立病灶,而OMMAYA囊则为多发病灶的腔内放疗提供了新途径。 未来的目标是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识别脑转移的生物学特征,从而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总结

纵观肺癌靶向治疗发展史,从早期干预的精准筛选,到新辅助治疗的模式创新,再到晚期耐药与关键部位转移的综合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迫切需要我们从单一靶点思维,转向基于动态监测、多维数据和多重机制的“个体化全程管理”。 这不仅是对临床医生的挑战,更是对整个新药研发和转化医学体系的策励。正如韩宝惠教授所指引的方向,预示着一个更智能、更精准、更具整合性的肺癌治疗新纪元正在到来。
 

参考文献

2025 CSCO大会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C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22日
鲍洁兰
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 | 药剂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9月20日
尚瑞国
鹤壁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肺癌靶向治疗,越老越精准。
09月20日
李刚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 肿瘤内科
在微乳头状/实性亚型占比大于等于10%的高危人群中,阿美替尼干预组的2年DFS率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