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陈敏山教授:打破ICC认知壁垒,引领肝癌多学科治疗格局

09月19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9月11~13日,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广东省抗癌协会主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肝癌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协办的“2025年肝癌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肝癌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广州盛大召开。本次大会汇聚国内肝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肝癌综合治疗的最新进展、前沿技术及未来趋势展开了深入探讨与多学科交流。会上,【肿瘤资讯】特别采访了本次大会的名誉主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陈敏山教授,与他就我国肝癌综合诊疗体系建设、早期筛查策略及ICC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对话。

陈敏山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导师
中山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肝癌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肝癌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 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 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 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
香港中文大学求佳外科客座教授

2013~2016年中国名医百强榜
2014年首届“中山大学名医”
2015年、2018年岭南名医
2017年首届“广东好医生”奖
2018年荣耀医生专科精英奖肝病奖项

专注于肝癌临床多学科治疗研究,有着数千例肝癌切除术、肝癌射频消融术和肝癌介入治疗(TACE)的临床经验。以肝癌多学科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研究为学术发展方向。共发表肝癌研究论文477篇,连续八年名列思维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共有6篇临床研究论文被美国NCCN指南”肝癌“部分所引用。

作为本次大会的名誉主席,您如何看待本届学术交流会在推动我国肝癌诊疗领域发展方面的意义?大会在议题设置和学术交流形式上有哪些亮点?

陈敏山教授:本次大会聚焦于肝癌的综合治疗,这是大会的核心所在。所谓肝癌的综合治疗,是指依据患者的病理状态、身体状况以及肿瘤特征,整合当前最优的多学科治疗手段,以期最大程度提升治愈率、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我们提倡的不再是单一治疗方式,而是以外科为主,联合介入、放疗、消融、系统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实现多学科协作治疗的目标。这一理念如今已成为我国肝癌治疗领域的共识,也在临床中得到广泛认可。

广东的专家团队在推动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4年,我们就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广东省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我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又牵头制定了《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本次会议正式发布了该共识的2025版。这两项共识的发布,极大推动了我国肝癌多学科综合诊疗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本届大会在此召开,既是对这一理念的传承与延续,也为持续推广和深化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与契机。

在您看来,目前我国肝癌早期筛查与早期诊断的现状如何?未来在技术手段、检测策略及人群管理上应重点突破哪些环节,才能真正实现“早诊早治”?

陈敏山教授:肝癌的早期筛查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其意义远超任何单一治疗手段。若能在肿瘤早期即完成诊断与治疗,治愈率将显著提升,同时治疗费用更低、疗效更佳、创伤更小。例如,直径小于2厘米的早期肝癌患者可通过消融治疗实现良好的长期生存,整个治疗仅需数万元且创伤极小;若肿瘤稍大,可行微创根治性切除手术,费用约为5万元,疗效亦十分理想。但若诊断时已属中晚期,往往需反复接受介入、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费用高达10万至20万元甚至更多,且疗程长、副作用大,疗效也难以保证。

然而,目前我国约70%的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主要原因是公众和制度层面对肝癌早筛重视不足。虽然医疗界一直积极呼吁,但缺乏系统性、制度化的落实机制。相比之下,日本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其对高危人群实行半年一次的常规筛查,普通人群也每年接受体检。反观我国,约80%的人群未能做到定期体检,导致大量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要真正提升我国肝癌整体治疗效果,必须强化高危人群的识别与管理,建立制度化的早筛体系,实现“早诊早治”,这是提高我国肝癌防治水平最关键的环节。

您在会议中的主题演讲是《关于ICC诊断与治疗的问题探讨》。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您认为ICC今年有什么研究进展的价值,请谈一下您的看法?

陈敏山教授:近年来,ICC的临床发病比例呈上升趋势,但其在诊断、分类和治疗方面尚无统一共识,国内外仍存在诸多争议,因此我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

首先,在命名和分类上存在混乱。ICC分为三种大体病理类型,即肿块型、管周浸润型和管内生长型。其中以肿块型最为常见。ICC曾被称为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现多称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两个名称交替混用;英文名称ICC、ICCA也是长期交替使用,缺乏明确区分。我认为,应根据发生部位及生物学特性重新归类:肿块型ICC应归属于肝癌,称为“肝胆管细胞癌”;而发生于肝内二级胆管、常以梗阻为首发症状的另两种亚型,应归类为肝内胆管癌。我将这一观点投稿至国际期刊,已被接收。此外,在细胞起源上,我倾向于认为肿块型ICC并非来源于末梢胆管上皮,而是源于肝细胞的恶变,是肝细胞癌的一种胆管细胞表型。

这一观点也得到部分国内病理学专家的支持,他们认为肝细胞癌可呈现肝细胞型和胆管细胞型两种表型。同时,我也在报告中探讨了以手术切除为主的ICC治疗策略,包括介入、HAIC(肝动脉灌注化疗)以及药物治疗等。希望通过这些探讨,推动学界对ICC这一日益高发疾病的重新认识,促进其诊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尤其是在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且尚未被纳入我国原发性肝癌指南的背景下。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