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BMJ创刊185年来第三次!中国乳腺癌RCT研究再登国际顶刊

09月16日
整理:肿瘤资讯

2025年9月11日,《英国医学杂志》(BMJ)在线刊发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士/龚畅教授团队牵头的2020-KY-007研究结果。这是BMJ创刊185年来首次发表中国乳腺癌药物不良反应干预研究。这也是继北京PHILA研究、上海BCTOP-T-A01研究之后,《英国医学杂志》创刊185年以来第三次发表中国乳腺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屏幕截图_16-9-2025_15633_www.bmj.com.jpeg

甲钴胺:从“神经修复”到临床试验主角

手足综合征:卡培他滨的“阿喀琉斯之踵”

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约占全部乳腺癌的80%~85%。在化疗后序贯卡培他滨辅助治疗的帮助下,患者生存结局得到显著改善。然而,剂量限制性毒性——手足综合征(HFS)却成为“阿喀琉斯之踵”。

HFS的发生率高达29%~73%,表现为手掌足底红斑、水肿、神经疼痛及感觉异常,严重时甚至出现糜烂和溃疡。虽然并不致命,但却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迫使医生减量或停药,削弱治疗效果。

既往尝试的预防措施,如维生素B6、尿素乳膏和塞来昔布,效果有限或受安全性制约,临床迫切需要一种更安全、可及且有效的方案。

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活性形式,自1963年问世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维生素B12缺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化疗相关神经毒性的治疗。其通过促进神经突生长和神经元存活,缓解神经性疼痛和感觉异常,被誉为“神经修复者”。

在小样本临床观察中,甲钴胺已显示出减轻卡培他滨所致HFS的潜力。2020-KY-007研究的开展,正是为了以高水平循证医学证据回答一个核心问题:甲钴胺能否在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中,有效预防中重度手足综合征?

研究设计:七院同声,严谨为本

2020-KY-007研究(NCT05165069)为一项Ⅲ期随机对照试验,于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在中国7家医院开展,共纳入234例18~75岁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女性。

  • 分组方式:1:1随机,甲钴胺组(0.5mg tid,117例) vs 安慰剂组(117例),疗程最长24周;

  • 基础治疗:所有患者接受卡培他滨辅助治疗;

  • 主要终点:卡培他滨治疗期间首次发生≥2级手足综合征的比例;

  • 次要终点:因HFS减量或停药率、整体不良事件情况、安全性。

1.jpg

研究结果:甲钴胺撑起一双“隐形翅膀”

结果表明,甲钴胺在预防HFS方面具有明确获益:

  • ≥2级HFS发生率:14.5% vs 29.1%(风险差-14.5%,95% CI -24.9%~-4.1%,P=0.003)

  • 因HFS减量或停药比例:7.7% vs13.7%(风险差-6.0%)

  • 其他不良事件:75.2% vs 81.2%,无甲钴胺相关毒性

  • 亚组分析:无论年龄、绝经状态、分期、HR状态、既往方案或起始剂量,结果一致倾向甲钴胺

2.png

3.png

这项研究首次以大样本RCT证实:低价、安全的甲钴胺可显著降低中重度HFS的风险,改善依从性与生活质量,而不增加额外毒性。
更具意义的是,本研究的发表标志着中国乳腺癌研究实现了重要跃升:

  • 从“关注生存数量”到“关注生活质量”;

  • 从“核心治疗方案”到“优化不良反应管理”;

  • 从“单中心观察”到“国际认可的多中心RCT”。

BMJ的刊发不仅是对研究本身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中国临床试验设计与执行质量在国际舞台上的新高度。

结语:生活质量,新的战场

在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因烈日融化双翼而坠落,而乳腺癌患者在卡培他滨治疗中,也常因手足综合征的灼痛而“停下脚步”。甲钴胺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帮助她们抵御高温与烈焰,守护前行的力量。
在乳腺癌治疗已经显著改善长期生存的今天,如何帮助患者“走得更稳、更远”,成为新的临床战场。2020-KY-007研究的成功,不仅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HFS防治策略,更让我们看见中国临床研究在全球学术格局中不断崛起的身影。



参考文献

BMJ 2025;390:e084290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Kell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