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WCLC丨陈丽昆教授:“超级组合”破局脑转困境!SUPER BRAIN研究力证一线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强劲疗效!

09月15日
来源:陈丽昆教授

当地时间9月6~9日,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举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将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举行。作为肺癌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盛会,WCLC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前沿学术成果,探讨临床实践优化路径,携手推动全球肺癌诊疗事业蓬勃发展。

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一直是临床实践的难点与痛点。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兴起为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思路。2025年WCLC大会口头报告中,Ⅱ期SUPER BRAIN研究证实创新型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化疗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非鳞状NSCLC伴脑转移具有良好的颅内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值此全球肺癌学术盛宴之际,【肿瘤资讯】诚挚邀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丽昆教授结合前沿研究成果,分享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对驱动基因阴性非鳞状NSCLC伴脑转移患者的治疗优势,展望未来应用前景。

研究速递 | 一线斯鲁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和化疗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鳞状NSCLC脑转移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

SUPER BRAIN 研究是一项探索创新型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化疗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非鳞状NSCLC伴脑转移的Ⅱ期临床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这一联合治疗方案在脑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研究纳入40例未经治疗的伴有脑转移的非鳞状 NSCLC 患者,患者接受斯鲁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以及化疗(培美曲塞和卡铂)的一线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颅内无进展生存期(iPFS),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和安全性(图1)。

微信图片_2025-09-15_174938_356.jpg

图1.SUPER BRAIN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中位iPFS为 13.1 个月,颅内ORR为 84.6%,颅外 ORR 为 64.1%,显示出该治疗方案具有强大的抗肿瘤活性。患者中位PFS为 13.3 个月,12 个月OS率为 71.3%(图2、3)。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为 92.5%,其中≥3 级 TRAEs 发生率为 27.5%。最常见的≥3 级 TRAEs 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异常,研究未报告治疗相关死亡事件。

2.jpg

图2.SUPER BRAIN研究结果

3.jpg

图3.SUPER BRAIN研究肿瘤应答结果

从SUPER BRAIN 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四药联合的一线治疗方案,即斯鲁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和双药化疗对驱动基因阴性非鳞状 NSCLC 伴脑转移患者具有良好的颅内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

专家点评

陈丽昆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脑转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脑转移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子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CSWOG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转化医学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
荣获2008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2019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及2021羊城好医生

聚焦难点,直面挑战,驱动基因阴性NSCLC脑转移临床需求亟待破冰

对于驱动基因阴性NSCLC脑转移患者,其系统治疗策略主要依赖于三大类药物:细胞毒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这类患者缺乏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机会,预后相对较差,尤其是初诊即伴有脑转移的患者,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与优化成为临床实践的棘手难题。

颅内的特殊免疫微环境被认为是制约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团队既往研究以及国外的转化研究表明,脑转移瘤的免疫微环境通常呈抑制状态,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欠佳。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药物组合打破免疫抑制,提升颅内病灶的控制率,是当前领域内面临的核心挑战,也构成了团队一系列临床研究的出发点。

创新设计、显著疗效,SUPER BRAIN研究力证四药联合应用潜力

基于此前BAP BRAIN研究中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取得的阳性结果,以及免疫治疗在脑转移中展现出的初步潜力,我们团队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更前沿的科学问题:在驱动基因阴性NSCLC脑转移一线治疗中,将化疗、免疫与抗血管三类机制不同的药物进行“四药联合”,能否实现疗效的跨越式提升?

为此,我们设计了全球首个前瞻性的SUPER BRAIN研究,以“超级组合”的联合治疗策略,即斯鲁利单抗(PD-1抑制剂)+贝伐珠单抗(抗VEGF单抗)+培美曲塞+铂类的四药联合方案,积极探索其在驱动基因阴性非鳞状晚期NSCLC脑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一设计理念与本次WCLC大会上石远凯教授报告的ASTRUM-002研究不谋而合。从ASTRUM-002研究结果可见,对比单纯化疗,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三药组)显著改善脑转移患者中位PFS,提示非鳞癌脑转移患者是斯鲁利单抗的优势人群之一。同时,在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基础上加入贝伐珠单抗(四药组)仍展现了中位PFS获益趋势,为SUPER BRAIN研究提供了间接的循证支持。

此次SUPER BRIAN研究结果显示,超级组合——斯鲁利单抗+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铂类的四药联合方案取得了令人惊艳的13.1个月的颅内无进展生存期(iPFS),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疗效最好的系统性治疗策略,并超越了当前诸多免疫联合一线治疗方案在脑转移人群中所报告的数据。基于四药方案的显著疗效,SUPER BRAIN研究在全国多中心快速完成入组,为广大脑转移受试者实现了令人鼓舞的疗效获益。

综上,SUPER BRAIN研究首次在前瞻性层面证实了“免疫+抗血管生成+化疗”这一强强联合策略对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鳞状NSCLC脑转移这一特殊人群的显著疗效和应用价值,为一线治疗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具潜力的治疗手段。

锐意开拓,多维破局,肺癌脑转移更多高质量研究未来可期

肺癌脑转移的未来治疗发展将聚焦于三大并行不悖的核心战略:一是持续开发并前瞻性验证具有颅内活性的新型药物;二是基于生物标志物探索实现治疗策略的精准优化;三是深化多学科协作(MDT),优化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的整合时机。

首先,新药的临床研发与应用有望进一步提升脑转移患者疗效。目前,我们团队正积极布局多个前瞻性临床研究,致力于将最具潜力的新药疗法用于脑转移这一高危人群。其中,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新型药物是探索重点,我们团队也正在推进相关研究,旨在验证这些新型药物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颅内疗效。

在治疗策略层面,未来的核心并非盲目进行“多药叠加”,而是迈向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引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其关键在于通过转化研究回答核心临床问题:哪些患者仅从“双药联合”中即可充分获益?哪些患者真正需要“三药甚至四药”的强化治疗以克服颅内免疫抑制?又如何识别那些可从强化治疗中豁免以避免不必要毒副反应的人群?目前,我们团队也正致力于从脑转移瘤组织、脑脊液(CSF)等样本中寻找潜在的预测性标志物,例如基于脑脊液的肿瘤突变负荷(TMB)、基因组异质性、肿瘤微环境中特定免疫细胞亚群的特征以及与血管生成、免疫抑制相关的分子谱等等。

同时,尽管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多学科协作(MDT)在肺癌脑转移治疗中仍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团队牵头成立的脑转移会诊中心已运行多年,整合神经外科、放疗科与肿瘤内科,为高危、高颅压、占位效应显著的患者提供及时的手术或放疗干预,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此外,我们团队也正在开展早期联合脑放疗与延迟脑放疗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期解决脑转移放疗的最佳时机选择的临床难题。通过更多高质量研究的持续开展,相信未来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有望实现进一步提升。

结语

基于SUPER BRAIN亮眼成果,斯鲁利单抗联合治疗方案为驱动基因阴性非鳞NSCLC脑转移患者带来了令人鼓舞的疗效获益和治疗希望。未来,随着更多创新药物研发、生物标志物探索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深化,肺癌脑转移诊疗正迈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新时代,为广大患者点亮长生存之光。




责任编辑:Yuno
排版编辑:H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