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北京协和医院杜顺达教授团队在Gut发表新型细胞疗法治疗乙肝肝癌研究成果

09月10日
来源:肿瘤界

2025年8月22日,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杜顺达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机构开展的一项多中心干预性试验结果发表于胃肠肝病学顶级期刊Gut上(中科院1区,IF=25.8),题为“Clinical results of an HBV-specific T-cell receptor-T-cell therapy (SCG101) in patients with 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ated in an investigator-initiated, interventional trial”。该研究采用乙肝表面抗原特异性T细胞受体疗法治疗乙肝肝癌晚期患者,证明该疗法兼具抗病毒与抗肿瘤活性,安全可控,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


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主任杜顺达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曲秀娟教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病毒学研究所Ulrike Protzer教授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吴香安博士、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权冬梅主治医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伟主治医师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尤其在亚太地区,HBV相关HCC占比高达84%。目前晚期HCC的治疗手段有限,尽管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等系统性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生存,但其疗效仍不尽如人意,且伴有较高的毒副作用和耐药风险。因此,开发新型治疗策略迫在眉睫。

过继性T细胞疗法在血液肿瘤中已取得显著成功,但在实体瘤中的应用仍面临挑战。乙肝表面抗原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T细胞疗法(研发代号:SCG101)是指从患者体内分离出T细胞,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扩增出大量能特异性识别乙肝表面抗原、抗肿瘤活性增强的T细胞,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乙肝相关肝癌中有超过85%的癌细胞存在乙肝病毒DNA整合,会持续表达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可以被SCG101识别。SCG101可以定向杀伤乙肝相关肝癌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杀伤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最大程度减少乙肝相关肝癌的复发。SCG101在实验室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本研究旨在评估SCG101在晚期HBV-HCC患者中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抗病毒及抗肿瘤活性。

研究结果

研究纳入6例接受过系统抗肿瘤一线、二线、三线治疗并失败的晚期乙肝肝癌患者,使用SCG101单药治疗。患者在接受清淋化疗(环磷酰胺+氟达拉滨)3天后,输注SCG101,剂量分别为5×10⁷ 或1×10⁸ TCR⁺ T cells/kg。其中一例患者在7个月后接受了第二次输注(未再次清淋)。

2.jpg

研究设计

研究发现,SCG101细胞回输2周内,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中位水平下降超98%。

3.jpg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9个月,3例患者因疾病进展死亡,另3例患者的瘤体分别缩小100%、74.6%、19.5%。其中1例患者靶病灶达到完全缓解,27个月内无进展,仍在随访观察中;1例患者持续缓解超过6个月;1例患者失访。

4.jpg

靶病灶直径同基线之比

5.jpg

肿瘤缓解情况

在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均出现一过性的肝酶升高,4例患者出现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但在5天内全部恢复,所有不良事件均可通过标准治疗方案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期间未观察到神经毒性或剂量限制性毒性。

研究结论

此前,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团队曾发表过SCG101治疗机制的相关论文,在临床前模型和第一位患者中证实了SCG101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本研究首次在临床队列层面证实了该疗法的可行性。研究发现,该疗法不仅能直接抑制肿瘤进展,还可通过清除病毒“储备库”,降低肝癌复发风险。研究提示,乙肝表面抗原水平的动态变化、SCG101细胞的体内持久性、肿瘤微环境特征可能是预测治疗响应程度的重要指标。

杜顺达表示,目前该研究仍处于初步临床研究阶段,未来需要进行更大规模、更系统的对照试验,以进行更充分的风险-效益分析。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Sky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s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看,文中内容仅代表肿瘤界订阅号立场与观点,不代表肿瘤资讯平台意见,且肿瘤资讯并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若有任何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