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寻根溯源】妊娠合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首次探索与转归

09月0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左右,其具有高度侵袭性,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迅速恶化。维布妥昔单抗(BV)是一种靶向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已在CD30低表达淋巴瘤中显示出单药活性,并已获批用于治疗包括ALCL在内的多种淋巴瘤。
妊娠合并癌症较为罕见,其中淋巴瘤约占妊娠相关癌症的11%。但目前尚无BV在妊娠期应用的研究数据,其在妊娠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明确。近期,Journal of Case Reports and Images in Oncology杂志报道了1例妊娠14周确诊ALCL的患者,采用BV联合CHP方案治疗并获得良好结局的病例,为妊娠期ALCL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图片1.png

病例介绍:罕见的妊娠期ALCL复发

患者女性,26岁,2022年11月因右上臂及乳房疼痛性皮损就诊于初级保健机构,外用曲安奈德乳膏治疗无效后,转诊至普通外科评估淋巴结肿大。超声检查提示右侧腋窝多发可疑淋巴结,右侧乳房检查发现1枚3×2cm压痛性腋窝淋巴结。

2023年1月行活检,病理提示异常大细胞,胞质丰富嗜双色性,细胞边界不清,核不规则多形性,染色质粗块状聚集,可见明显嗜酸性大核仁;可见大量具有偏心、肾形核的“特征性细胞”,符合ALCL典型表现。免疫组化示CD30阳性,CD20、CD3、ALK及Reed-Sternberg细胞均阴性,排除其他淋巴瘤类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示右肩及腋窝淋巴结异常代谢活性(图1)。
 图片2.png

图1. PET扫描显示右肩和腋窝淋巴结的非典型代谢活动,有助于诊断ALCL

进一步检查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肝炎及HIV筛查阴性,蛋白电泳正常;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减少伴核左移;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升高(考虑与白细胞增多相关),全面代谢面板无异常。最终确诊为Ann Arbor Ⅲ期ALCL。

患者确诊时妊娠14周,既往病史包括2004年(8岁时)曾患ALCL,当时接受甲氨蝶呤、长春新碱、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及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维持治疗13个月,遗留持续性1级周围神经病变;另有既往流产史。

治疗经过:多学科协作下的精准施治

(一)治疗方案制定

鉴于ALCL进展迅速,且妊娠期母体免疫抑制可能增加疾病进展风险,多学科团队(包括肿瘤内科医生、高危产科医生、临床肿瘤药师)共同评估后,决定启动治疗。患者因既往长春新碱治疗遗留神经病变,拒绝使用含长春新碱的方案,最终确定采用CHP联合BV方案,每21天1个周期,共8个周期。治疗前已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化疗风险及BV在妊娠期应用的未知性,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治疗前评估发现患者右肩病变部位疼痛及水肿加重,超声提示新发血栓,遂启动依诺肝素治疗。

(二)孕期治疗及监测

第1~4周期:妊娠15周启动第1周期治疗,方案为泼尼松100mg口服(第1~5天),环磷酰胺750mg/m²静脉注射(第1天),阿霉素50mg/m²静脉注射(第1天),1小时后给予BV 1.8mg/kg 静脉注射;第2天给予培非格司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第2周期前评估示患者右肩活动度改善、疼痛减轻,无不良反应;第3~4周期治疗按计划进行,耐受性良好。

第5~6周期:妊娠31周启动第5周期治疗,前评估示右肩活动度完全恢复、无疼痛,多普勒超声提示血栓完全溶解,依诺肝素调整为预防剂量;胸部CT示腋窝淋巴结病变消失,偶见肺结节(考虑为陈旧性肉芽肿)。第6周期后患者出现鹅口疮样舌反应及咽痛,给予氟康唑及制霉菌素口服溶液治疗。
 图片3.png

图2. 第五个周期的BV+CHP后胸部CT扫描,腋窝淋巴结受累已解决

(三)分娩及产后治疗

妊娠33周时患者出现胎膜早破,经阴道分娩1名4磅男婴,无出生缺陷,但因早产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者产后恢复顺利,因持续化疗未选择母乳喂养。产后继续完成剩余2个周期CHP+BV治疗,无剂量调整或延迟。

(四)疗效评估

末次治疗后1个月胸部CT示颈、胸、腹、盆腔无淋巴结肿大,无可测量病灶,达到完全缓解;治疗后6个月复查CT,完全缓解状态持续。随访期间婴儿健康状况良好,无畸形及发育迟缓。
图片4.png

图3. 癌症治疗完成六个月后胸部CT扫描显示完全缓解

寻根溯源:从药理特性到治疗决策的深度剖析

(一)妊娠合并ALCL的临床特点

妊娠合并癌症发生率约为1/1000,淋巴瘤占妊娠相关癌症的11%,其中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而ALCL仅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妊娠合并ALCL极为罕见,此前仅报道11例。本例患者为二次患ALCL,且合并妊娠,临床更为特殊,需在控制母体肿瘤与保障胎儿安全间寻求平衡。

(二)BV在妊娠期应用的安全性依据

BV在妊娠期应用的安全性此前缺乏数据,本病例的治疗决策主要基于其药理特性:

  • 胎盘屏障穿透性低:BV分子量为153,000道尔顿,而通常分子量>500道尔顿的药物难以通过胎盘;且BV蛋白结合率高达82%,进一步降低胎盘转运风险。

  • 活性成分风险可控:BV的活性成分单甲基澳瑞他汀E(MMAE)虽为非极性分子,理论上可能穿透胎盘,但结合BV整体药代动力学特点,其在胎儿体内的暴露量可能极低。

(三)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 一线方案适配性:指南推荐CHP+BV为ALCL一线方案,本例患者虽为妊娠期,但疾病进展风险高,延迟治疗可能危及母体生命,因此选择标准方案合理。

  • 个体化调整必要性:患者因既往药物毒性拒绝含长春新碱方案,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原则;多学科团队协作则为妊娠期复杂治疗决策提供了保障。

  • 孕期监测的重要性: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母体血栓、感染等不良反应及胎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如依诺肝素、抗真菌药),是保障母婴安全的关键。

(四)与既往病例的对比

此前Amante等报道1例妊娠合并ALCL患者,采用CHOP方案(含长春新碱)治疗,产后继续治疗达完全缓解。本例与之相比,创新采用含BV的方案,且患者因既往毒性规避长春新碱,进一步丰富了妊娠期ALCL的治疗选择,证实了BV联合CHP方案在妊娠中晚期应用的可行性。

小结

本病例为全球首例妊娠期应用BV联合CHP方案治疗ALCL的报道。患者在妊娠中晚期接受6个周期治疗后早产,产后完成剩余2个周期治疗,最终达到完全缓解,婴儿无出生缺陷及发育异常。该病例提示,在多学科评估、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妊娠中晚期使用BV联合CHP方案治疗ALCL可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类似病例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但鉴于单病例的局限性,仍需更多临床数据验证BV在妊娠期应用的长期安全性。
 

考一考你:

以下关于妊娠合并ALCL采用BV联合CHP方案治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BV分子量小,易通过胎盘屏障,妊娠期禁用

B. 患者因既往长春新碱神经病变拒绝该药物,体现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C. 妊娠33周分娩后,应立即暂停化疗以保障母乳喂养

D. 治疗后1个月评估达到部分缓解,6个月后转为完全缓解

上一期《【寻根溯源】罕见CAR-T细胞恶性转化,如何通过多组学导航精准破局?》的答案为C

 

参考文献

Pride EE, Calahan JP, Shaver SMC, Creel BN, Waples JM. Treatment with chemotherapy plus brentuximab vedotin in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nd pregnancy: A case report. J Case Rep Images Oncology 2024;10(2):15–19.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