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循证有例 | 乳腺癌患者出现甲状腺结节,该警惕什么?

09月08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 Current Cancer Drug Targets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远处转移部位多集中于骨、肺、肝和脑。相比之下,甲状腺虽血供丰富,却极少成为转移灶,临床发生率不足3%,其中乳腺癌仅占约7.8%。这使得乳腺癌甲状腺转移往往不在医生的“警觉名单”中,容易被忽略。随着影像学与病理诊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病例在生前获得明确,但如何识别、处理并不容易。发表于 Current Cancer Drug Targets 的一则病例报告及系统综述,为这一罕见转移现象提供了新的临床视角。

 908.png

病例呈现:九年后的颈部意外

研究报道了一位55岁女性患者。2012年确诊右侧浸润性导管癌(Luminal B型,HER2阴性),接受了手术、化疗及5年内分泌治疗。其后多年未规律复查。直至2021年,她因颈前区疼痛和不适就诊,体检发现右侧甲状腺结节,影像学提示颈部淋巴结增大,并伴有肺及多处骨转移。细针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乳腺癌甲状腺转移。
909.png

图. 病理学信息(A) 乳腺原发癌灶HE染色,示浸润性导管癌;(B–C) ER、PR阳性;(D) HER2低表达;(E) Ki-67阳性(30%);(F–G) E-Ca与P120阴性。(H) 右甲状腺穿刺HE染色;(I–J) 右甲状腺及右颈部肿物穿刺细胞学(wright染色)。

患者先后接受了不同CDK4/6抑制剂+依西美坦、氟维司群等序贯内分泌治疗方案及骨转移用药,但因经济和不良反应限制,最终维持于氟维司群单药治疗。随访7个月,病情稳定,无新增转移灶。这一病例凸显了甲状腺转移的隐匿性及其与系统性播散的密切关联。

文献回顾:临床特征与流行病学

回顾1962–2022年间46篇文献显示:乳腺癌甲状腺转移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中位年龄47岁,间隔期跨度大,可短至2个月,长达22年。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分子分型多为Luminal型。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从无症状甲状腺结节到颈部肿块、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不一而足。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例存在“交叉转移”现象,即左乳癌更常见右侧甲状腺受累。

诊断难点:与原发甲状腺癌“难分难辨”

甲状腺转移的影像学表现往往与原发甲状腺癌相似,单纯依赖B超或CT难以明确。细针穿刺活检是确诊的核心步骤,结合免疫组化(如ER、PR阳性,HER2状态等)可溯源病灶来源。此外,PET/CT在发现全身多灶转移方面也有帮助。临床上,若乳腺癌患者出现甲状腺结节,应主动纳入转移鉴别。

治疗与预后

治疗策略需结合全身情况。对于孤立性甲状腺转移,手术切除可能带来生存获益;若伴随多器官转移,则以系统治疗为主,放疗在缓解压迫症状方面也有价值。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个体化决策尤为重要。

预后差异显著,随访生存期可从6个月到18年不等。整体而言,伴随广泛转移或严重压迫症状者生存明显缩短。因此,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是改善结局的关键。

小结

乳腺癌甲状腺转移虽属罕见,但并非偶然。它提醒我们在随访乳腺癌患者时,面对颈前不适或甲状腺结节,需保持高度警惕。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这是一次与“隐形敌人”的诊断较量;对于患者而言,早期发现与个体化干预,可能意味着更多稳定与希望。在精准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将甲状腺纳入乳腺癌转移的“可疑名单”,或许能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Kell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10日
吴向荣
石家庄市平安医院 | 肿瘤内科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远处转移部位多集中于骨、肺、肝和脑。相比之下,甲状腺虽血供丰富,却极少成为转移灶,临床发生率不足3%,其中乳腺癌仅占约7.8%。
09月09日
龚子永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 乳腺外科
乳腺癌甲状腺转移临床没有见过,罕见。
09月08日
夏月琴
盐城市第七人民医院(盐城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盐城市职业病防治院) | 肿瘤内科
将甲状腺纳入乳腺癌转移的“可疑名单”,或许能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