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大咖齐聚,提纲挈领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罕见靶点精准诊疗专委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六届肺癌诊疗新进展中青年医师论坛暨MET异常实体瘤诊疗专家共识会议顺利举办

09月04日
来源:肿瘤资讯

kv.jpg

2025年8月22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罕见靶点精准诊疗专委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六届肺癌诊疗新进展中青年医师论坛暨MET异常实体瘤诊疗专家共识会议在北京西南华邑酒店拉开帷幕。本次会议荣幸地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担任荣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谭锋维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毕楠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蒋日成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郭沁香教授担任主席团成员。他们聚焦肿瘤罕见靶点精准诊疗,旨在汇聚肿瘤领域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探讨诊疗新策略。【肿瘤资讯】特别整理会议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8月22日

会议伊始,先导片与Quick Talk环节以轻松的形式为学术盛宴预热。随后的Keynote演讲环节,徐佳晨教授、刘宁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就癌症治疗理念变迁、治疗创新等主题发表精彩演讲,引发与会者深入思考。现场互动问答环节气氛热烈,多位专家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碰撞出思维火花。会议在王洁教授、段建春教授的Quick Talk中落下帷幕,为肿瘤罕见靶点精准诊疗领域带来新思路与新动力,期待未来在该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8月23日

开场致辞

王洁教授指出,此次会议从筹备到执行,从形式到内容,无不彰显着精心设计与创新思维,既呈现领域前沿的精彩进展,又以MET异常肿瘤为切入点,凝聚共识、指导实践,同时巧妙融入医学人文理念,为医学发展注入温暖力量。会议聚焦中青年医生,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碰撞思想的广阔平台。中青年医生的崭露头角,是医学事业薪火相传、活力永驻的根基。期待各位同仁与团队在系列活动里收获思考、知识与成长,携手共进,为推动中国肺癌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最后,衷心祝愿会议圆满成功。

ZCQ1822.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郭君教授表示,本次会议聚焦肿瘤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前沿科技,打造专业交流平台。期待与会者思想碰撞,创新诊疗方案,提升临床技能,融合精准医疗与人文关怀。专家们潜心钻研学术,投身科普人文,助力医生成长,惠及患者。北京女医师协会以人才培养为使命,构建多元平台,未来将为肿瘤领域专家、青年医师提供更广阔成长空间。预祝会议圆满成功,成为医学界经典会议。

ZCQ1869.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段建春教授强调,专委会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发展,离不开前辈的指导、委员的奉献和全国同道的支持。罕见靶点精准诊疗是充满挑战却意义深远的道路,关乎医学进步与患者生命。本次会议将聚焦前沿报告、临床案例分享及共识探讨,期待在思想碰撞中交流经验、增进友谊,共同打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未来,愿我们携手推动中国精准医疗事业,为患者点亮生命的曙光。

ZCQ1989.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谭锋维教授指出,肿瘤诊疗正经历深刻变革,罕见靶点研究崭露头角,成为精准医疗关键。肺癌领域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案不断涌现。中青年医师作为医疗中坚,以创新活力投身其中。望各位在会议中积极交流、深入探讨,以学术交流促友谊,共同推动医疗进步。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ZCQ2070.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蒋日成教授表示,本次会议聚焦国际科研动态与临床疑难病例,旨在打造前沿、务实、开放、互助的学术交流平台。会议内容精心设计,既关注国际前沿科研与颠覆性技术,又深入探讨临床实践中的现实挑战。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凝聚智慧、深化合作,在基础研究、临床转化、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共同描绘中国肿瘤罕见靶点精准诊疗事业的宏伟蓝图。

ZCQ2118.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郭沁香教授强调,本次会议内容多元且精彩,前沿指南高瞻远瞩,实战病例贴合实际,人文关怀温暖人心。医学本质是科学,更是人学,追求技术精准的同时,诊疗温度不可或缺。愿此次相聚激发思想碰撞,凝聚共识力量,守护患者健康。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大家满载而归,不负此行。

ZCQ2172.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肺癌精准诊疗

Ignacio I. Wistuba教授进行题为“肺癌精准诊疗时代病理及分子病理诊断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汇报。Ignacio I. Wistuba教授指出,NSCLC诊疗已迈入分子靶向精准时代,免疫治疗、ADC药物等前沿疗法不断涌现,为精准医学注入新活力。病理学在这一变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借助组织学与分子诊断技术,如NGS、液体活检等,精准锁定EGFR、KRAS、HER2、MET等关键驱动基因突变及罕见融合异常,为靶向治疗提供精准导航。然而,分子诊断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样本量稀缺、突变图谱复杂,液体活检技术灵敏度亟待提升,这些难题制约着精准诊断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崭露头角,能精准预测EGFR突变、PD-L1表达水平,助力优化抗体药物偶联物筛选流程,大幅提高诊疗效率,减少诊断延误,为NSCLC患者带来更精准、更高效的治疗方案。

ZCQ2282.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蒋日成教授进行题为“2025 ASCO肺癌免疫治疗进展”的的主题汇报。蒋日成教授强调,晚期NSCLC免疫治疗领域呈现出多种联合治疗方案百花齐放的局面,一线治疗、二线治疗、三线治疗均有免疫联合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以及免疫双抗等方案被验证疗效与安全性。如TQB2450-III-12研究中展示的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化疗后序贯安罗替尼方案对比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局部晚期NSCLC免疫治疗则在PACIFIC模式基础上拓展多种可能性,InTRist研究聚焦于不可切除的大肺块III期患者,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诱导后同步放化疗和特瑞普利单抗巩固治疗的模式优化生存结局。早期NSCLC的免疫治疗亦有突破,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围术期治疗均有Ⅲ期研究阳性数据支持,但临床精准选择治疗模式仍为未来重点方向。

ZCQ2493.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王玉艳教授进行题为“2025 ASCO肺癌靶向治疗进展”的主题汇报。王玉艳教授表示,尽管作用于驱动基因阳性NSCLC靶向药物越来越多,为特定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驱动基因阳性NSCLC靶向治疗仍存在一些待解决问题,如一线治疗不同治疗模式的优势人群及如何最大化一线治疗的疗效、耐药机制及耐药后治疗方案的探索与选择、以及驱动基因阳性NSCLC围手术期治疗等问题。

ZCQ2601.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王文卿教授进行题为“2025 ASCO肺癌放射治疗进展”的主题汇报。王文卿教授指出,近期多项研究为NSCLC的治疗提供新的见解。SWOG/NRG S1914 III期研究发现,在高风险早期不可切除NSCLC患者中,阿替利珠单抗的诱导/巩固治疗并未比SBRT进一步提升疗效。R-ALPS III期研究为驱动基因阴性III期不可切NSCLC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但需注意其增加的毒性。InTRist/GCOG0074 II期研究证实不可切除III期NSCLC采用诱导免疫治疗的潜力,但尚需大型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ADVANCE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显示,对于III期不可切EGFR突变NSCLC,阿美替尼诱导联合根治性放疗和巩固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存率并减少不良反应。此外,一项II期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对于铂类+依托泊苷联合TRT BID治疗后未进展的ES-SCLC,阿替利珠单抗单药巩固治疗虽耐受性良好,但未带来PFS或OS的获益。

ZCQ2747.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随后,单彬彬教授、马一栋教授、张霞琴教授任平教授进行“思维碰撞”。单彬彬教授强调,Ignacio I. Wistuba教授从分子病理学角度出发,强调ctDNA在早期监测和复发评估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EGFR突变分型应从外显子位置转向结构和功能导向。蒋日成教授的时间节律研究显示上午给药疗效更佳,荟萃分析表明2年固定疗程后延长治疗无额外获益,且鳞癌患者采用安罗替尼维持治疗不显著增加出血风险,阶段性联合策略有望提升疗效。新辅助阶段单药靶向与联合化疗的MPR率相近,但肿瘤负荷大者或更需联合;KRAS突变及MET跳突患者可谨慎尝试靶向联合免疫,突破传统禁忌。ADVANCE研究则强调放疗-靶向联合需借助生物标志物优选人群。

马一栋教授表示,东西方人群在驱动基因上的显著差异,以中国患者为例,其EGFR突变率高于西方,而KRAS突变率则相对较低,这凸显靶向治疗策略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同时,内科治疗正朝着多机制联合的“加法”方向发展,通过巧妙组合靶向、免疫、放疗等手段,力求最大化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在不同肿瘤分期的治疗策略上,早期以手术为标准治疗,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尝试SBRT联合免疫治疗;局部晚期则积极探索放化联合免疫等模式以实现根治;晚期治疗方案虽已成熟,但仍需不断优化联合策略,如在免疫单药基础上添加靶向治疗,同时也在探索“去化疗”等减法方案。

张霞琴教授指出,SBRT联合免疫治疗在III期研究中未能取得理想结果,这提示我们在选择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患者时,需关注其体质和免疫状态,避免疗效受限。同时,会议中提到的新辅助治疗模式,特别是对大肿瘤先进行免疫或靶向诱导治疗,再开始放疗及维持治疗的策略,为我们未来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此外,会议中对免疫治疗输注时间等细节的关注,表明这些隐藏因素可能显著影响治疗结果。最后,局限期SCLC的阿替利珠单抗阴性结果也引发我的思考:如何在多个药物和治疗模式中,验证并优化治疗策略,是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

任平教授强调,目前胸外科发展向好,手术方式、肿瘤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技术标准渐趋统一,大型医疗中心治疗理念和实践日益同质化。未来,肿瘤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提升,关键在术前新辅助治疗优化与术后辅助治疗药物精准选择。靶向药物、新型药物、免疫疗法不断涌现,外科医生临床实践挑战增多,如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时间延长、难度增加,血管分布、淋巴结清扫更复杂。

ZCQ2946.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新型药物治疗进展

王志杰教授进行题为“晚期NSCLC免疫和ADC治疗进展”的主题汇报。王志杰教授表示,ADC药物因其低毒、高效、精准的优势,在肺癌治疗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以T-DXd为代表的HER2 ADC药物成功实现HER2m精准靶点“从零到一”的突破,有望攻克HER2突变NSCLC脑转移的治疗难题;同时,以Dato-DXd为代表的TROP2 ADC药物突破传统化疗瓶颈,有望成为晚期经治非鳞NSCLC的全新治疗选择。

ZCQ3173.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汤传昊教授进行题为“AI在肺癌慢病管理中的应用思考”的主题汇报。汤传昊教授指出,从精准的影像识别到智能决策支持,再到高效便捷的病例书写辅助,这些前沿技术不仅极大提升医疗效率,更以超凡的精准度革新诊断与治疗模式,重新描绘医疗服务的边界。在医院管理层面,AI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通过流程优化与成本控制,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引发岗位结构的深度调整。硬件成本的高昂、数据共享的壁垒、算法的潜在偏见与幻觉,以及棘手的伦理问题,都亟待妥善解决,以实现技术与社会现实的和谐共进。AI有望引领医院职能的全面转型,实现全病程的精准管理与个性化治疗的深度定制。

ZCQ3290.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仲佳教授进行题为“双免联合治疗晚期NSCLC的进展与思考”的主题汇报。仲佳教授强调,免疫联合化疗可将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OS提升至约20%。然而,对于PD-L1表达低于1%以及存在STK-11、KEAP1突变的患者,这一治疗方案的获益相对有限。与此同时,NIVO+IPI±2周期化疗的方案也显著改善晚期肺癌的疗效,使得ITT人群的5年OS同样达到约20%。值得注意的是,CHESS研究显示,这一双免方案在中国人群中的疗效与全球人群保持一致。此外,双免疗法的疗效不受PD-L1<1%以及STK-11、KEAP1突变的影响,即便在PD-L1<1%的患者中,5年OS率也高达约20%,为不愿意接受化疗或不耐受化疗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ZCQ3437.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随后,王云霞教授、蒋蕊教授、王菁教授孙博洋教授进行“思维碰撞”。王云霞教授表示,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是NSCLC的标准方案,但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灵活调整,对不耐受化疗者可考虑双免治疗。PD-L1低表达人群适合双免治疗,STK-11、KEAP1突变患者则可能更适合双免联合化疗。目前免疫一线治疗5年OS率约30%,如何扩大生存获益成为研究热点。新药研发方面,双特异抗体、ADC药物等新型药物正加速进入临床试验,但不同药物数据差异不大,临床选择面临挑战。AI在肺癌全程管理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能助力慢病化管理、影像诊断辅助及大数据支持的临床研究与指南制定,实现人力解放与诊疗同质化。

蒋蕊教授指出,我们医院呼吸科因应疾病谱变化,将工作重心从传统感染性疾病转向肺癌等慢性疾病管理。肺癌患者出院比例显著上升,科室随之向肺癌精准化医疗转型。在此过程中,科室引入AI电话随访系统,通过语音分析自动询问患者健康状况并分析其身心状态,精准筛选高危患者;短信随访则让患者便捷上传关键健康指标,系统依异常程度自动调整随访频率。同时,科室参与全国肺功能管理项目,运用AI软件对高危人群精准筛查,提高早期发现率和干预效率。AI技术还在病例书写中自动提取关键数据并提醒医生关注患者肺功能状态,减少误诊,提升医疗精准性。AI技术正深刻变革医疗领域,该科室作为智慧医院建设先锋,已切实感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影响,相信AI将在未来医疗服务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并期待与同行携手探索科技赋能医疗的更多可能。

王菁教授强调,肺癌治疗正从泛治疗迈向精准治疗,从专注晚期迈向覆盖各阶段,这一转变充分体现医学理念与技术的进步。在晚期肺癌治疗中,ADC药物的出现为患者带来新的选择与临床获益。ADC药物凭借其低毒性靶向作用,在提升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彰显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成果。双免疫治疗逐渐成熟,并与综合治疗紧密结合,不仅凸显疗效,还降低不良反应,成为肺癌治疗的关键部分。在免疫治疗与ADC药物的细化应用中,精准筛选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人群,以优化临床疗效,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与此同时,AI技术贯穿于肺癌治疗的全过程,从宏观到微观,深度融入内科、综合治疗以及外科治疗的各个环节,推动着医疗的持续发展。

孙博洋教授表示,目前正探索多种联合治疗模式,如双免疫治疗、新型免疫药物治疗,以及与抗血管药物等联合应用,但临床疗效提升与现有预测生物标志物PD-L1、TMB表达无明显相关性,需寻找新机制或标志物。二线治疗中,PD-L1抑制剂耐药后新型治疗手段匮乏,正探索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等新方向。ADC药物备受关注,未来可借助AI技术探索耐药机制和筛选靶点。AI技术在医院全程化管理的应用,可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在肿瘤慢性病管理。

ZCQ3597.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罕见靶点治疗进展

郭燕蓉教授进行题为“ALK融合NSCLC诊疗进展”的主题汇报。郭燕蓉教授指出,在第二代、第三代ALK-TKI药物已成为NSCLC一线治疗的背景下,耐药机制发生变化,以非靶旁路激活为主要表现。针对这一挑战,目前行业正在研发第四代ALK-TKI药物,并探索联合治疗模式,同时尝试利用ADC药物来解决耐药问题。然而,从目前的探索结果来看,ADC药物在耐药患者中的疗效并不理想。因此,针对新型耐药突变机制,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药物或治疗组合以克服耐药问题。

ZCQ4202.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张霞教授进行题为“ROS-1融合NSCLC诊疗进展”的主题汇报。张霞教授强调,ROS1-TKI极大地改善ROS1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已成为这一患者群体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第一代ROS1-TKI在整体疗效、颅内活性以及CNS毒性等方面仍存在未满足的需求。为应对这些挑战,新一代的ROS1-TKI正不断涌现,这些药物展现出更强的疗效和颅内活性,但不同TKI的毒性谱存在差异。如何平衡颅内疗效与CNS毒性、提升患者耐受性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下一代ROS1-TKI正在开发中,目标是具备更强的CNS渗透性和克服更广泛的耐药突变。如何优化ROS1-TKI的使用顺序以及制定更有效的ROS1突变NSCLC治疗策略,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ZCQ4305.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许斌教授进行题为“晚期NSCLC新型双抗类药物研发进展”的主题汇报。许斌教授表示,双抗是一种人工设计的抗体,能够同时或先后结合两种抗原,主要分为含FC段和不含FC段两大类,其作用机制多样,包括免疫桥接、双信号抑制等。在全球研发趋势中,国外更倾向于T细胞重定向双抗的研发,而中国则在免疫检查点阻断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对PD-1通路的研究。未来,随着双抗、三抗及多抗的研发不断深入,将更加聚焦于解决临床问题,有望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效果。

ZCQ4448.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薛艳峰教授进行题为“EGFR-TKI耐药后晚期NSCLC治疗策略”的主题汇报。薛艳峰教授指出,EGFR-TKI靶向治疗能延长EGFR突变NSCLC患者的生存期,但耐药问题限制患者的生存获益,其中MET异常,尤其是MET扩增,是重要的耐药机制,发生率超20%,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MET抑制剂联合EGFR-TKI是首个且唯一在III期RCT研究中被证实,在EGFR-TKI进展后MET扩增人群中能带来PFS获益的口服治疗方案,目前已获批适应症。同时,针对EGFR-TKI靶向治疗耐药后的新型治疗机制药物探索也在持续进行,期待未来有更多治疗选择。

ZCQ4571.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随后,任晓辉教授张丽教授薛瑞教授和武献珍教授进行“思维碰撞“。任晓辉教授强调,EGFR-TKI虽显著改善患者生存,但临床应用中仍面临初治患者疗效提升及耐药应对等挑战。耐药机制复杂,我们秉持分而治之原则,不断探索新药研发与联合治疗模式。针对有明确靶点的耐药患者,双靶联合治疗(如奥希替尼联合赛沃替尼)可提升疗效,但需关注不良反应;对于机制不明的耐药患者,免疫治疗四药联合模式在体能状态良好、PD-L1高表达患者中潜力巨大。如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排列组合不同药物治疗方式,是重要探索方向。

张丽教授表示,在NSCLC的诊疗中,精准检测对晚期一线患者的治疗决策至关重要。靶向治疗方面,EGFR-TKI药物开启治疗新纪元,第三代药物脑转移控制更佳。不良反应问题不容忽视,需关注药物减量策略及患者个体差异。EGFR-TKI耐药后,检测至关重要,FISH、IHC可用于MET等靶点检测。相关研究为一线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检测结果和患者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同时关注不良反应管理。

薛瑞教授指出,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理解,以及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的推动,众多靶点如EGFR、ALK、ROS1等被发现,相应的靶向药物不断涌现,联合治疗模式也在临床中得到应用。然而,靶向治疗在后线面临耐药难题,已知和未知耐药靶点都存在。此时需转变理念,不搞“一刀切”,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治疗方案。面对耐药,可采用传统化疗,结合多学科协作,如针对寡转移病灶的治疗、联合放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手段。同时,ADC药物、双抗等新型药物也参与到后线治疗中,但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适合人群。

武献珍教授强调,系统分析洛拉替尼和伊鲁阿克等药物的临床数据,覆盖不同治疗场景。例如,洛拉替尼的切除率、pCR率及MPR率表现,以及伊鲁阿克联合放化疗的维持治疗效果。第三代药物的选择模式及耐药后治疗策略,NGS、FISH和IHC等检测技术的结合应用,并深入分析耐药机制。未来,靶向治疗将致力于实现精准化和个体化的发展,探索更多联合治疗方案,以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ZCQ4841.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肺癌围术期研究进展

张帆教授进行题为“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进展”的主题汇报。张帆教授表示,围术期免疫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但在具体的治疗模式上仍存在诸多争议。目前认为术后辅助免疫治疗的最佳标志物是pCR,术前治疗周期数方面,2-3周期可能更为合理。此外,复发模式分为局部复发和远处复发,两者的治疗模式也有所不同。未来,随着免疫新药物的不断探索,尤其是大批双抗药物的问世,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获益。

ZCQ4986.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1).jpg

杨震林教授进行题为“肺癌围术期靶向治疗进展”的主题汇报。杨震林教授指出,在靶向治疗领域,一代药物初步应用,为治疗奠基;二代药物凭借更强的疗效,为探索指明方向;三代药物突破性进展,有效克服耐药、提升疗效。同时,针对ALK阳性患者,辅助治疗手段也不断拓展。这些研究充分证实靶向治疗在改善肺癌患者预后、延长DFS和OS方面的显著优势,也引发对辅助化疗在靶向治疗时代的作用、最佳治疗时长以及早期患者辅助方案的深入思考。尽管在靶向治疗领域已取得诸多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治疗时长的科学规划、患者筛选标准等。未来,还需更多研究深入探索,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ZCQ5069.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张双平教授进行题为“SCLC外科治疗探索”的主题汇报。张双平教授强调,外科治疗SCLC具有多重优势,如有效控制局部残留、应对SCLC与NSCLC混合肿瘤,以及解决化放疗后耐药的SCLC病灶。然而,目前外科对当代SCLC的诊治了解仍不够全面,一定程度上低估手术治疗的潜在作用。虽然现有的指南有所推荐,但其参考的证据级别相对较低。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相关结论,并在未来强化术前分期,优先开展对早期SCLC的外科治疗。同时,应加强针对局部进展期SCLC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明确其在现代肺癌研究中的地位。

ZCQ5218.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随后,郑光华教授杨艳丽教授费凯伦教授刘理慧教授进行“思维碰撞“。郑光华教授表示,对于NSCLC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主要针对晚期患者,通过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来降期缩小肿瘤,为手术创造条件。然而,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因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或经济负担等问题,依从性较差,部分患者中途放弃。对于早期高危NSCLC患者,术后治疗指导存在困惑,通常遵循指南要求进行辅助化疗。但对于更早期患者,尚需更多临床研究来支持个性化治疗决策。在SCLC方面,局限期患者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存在争议。对于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是否加用术后放疗尚无定论。尽管放疗科倾向于避免放疗以减少肺功能损伤,但关于长期疗效的评估仍需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杨艳丽教授指出,在NSCLC围术期管理中,免疫治疗正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术前新辅助免疫治疗能够显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病理缓解程度,并延长患者无事件生存期。术后辅助免疫治疗虽存在争议,但研究已证实其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展望未来,ctDNA检测与病理完全缓解指标的结合,有望为术后辅助治疗决策提供精准依据,助力医生制定更科学的诊疗方案。

费凯伦教授强调,新辅助治疗的适用人群已从手术困难、难以实现R0切除的患者,拓展至能通过治疗缩小手术范围的患者,以及原本不适合手术但经降期转化后获得手术机会的患者。肺癌的新辅助治疗虽发展较慢,但未来有望借鉴乳腺癌基于pCR的分层模式。在术后辅助免疫治疗中,达到pCR或MPR的患者可能无需继续治疗,而未达标的患者则需探索其他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达到pCR的患者出现复发,重新启用原方案或采用局部治疗仍能取得良好疗效,这凸显后续治疗保障的重要性。

ZCQ5412.JPG~tplv-9lv23dm2t1-resize-animforce-v1_1600_3000_gif.jpg

8月24日

开场环节,谭锋维教授李文斌教授段建春教授三位专家致辞,为活动定下基调。随后,李卫华教授、孙蕾娜教授等专家学者发表专题演讲,深入探讨肺癌融合基因变异检测、MET基因检测指导等前沿议题,NSCLC分子病理检测指南的解读也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在临床转化研究分享环节,专家们特别探索ctDNA免疫分型与免疫调节放疗的新方向,为精准诊疗开辟新思路。“MET异常实体瘤诊疗专家共识会议”由段建春教开场,翟晋芳教授深入解读MET异常诊疗共识,全体参会专家共同参与讨论与投票,为MET异常实体瘤诊疗提供权威指导。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aw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06日
吴向荣
石家庄市平安医院 | 肿瘤内科
肺癌新辅助治疗的适用人群已从手术困难、难以实现R0切除的患者,拓展至能通过治疗缩小手术范围的患者,以及原本不适合手术但经降期转化后获得手术机会的患者。
09月05日
李祥印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9月05日
雨夜
钦州市中医医院 | 肿瘤内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