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序贯BCMA CAR-T疗法破解复发困局!100%客观缓解率开启MM治疗新思路

08月31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CAR-T细胞疗法革新了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格局,但治疗后复发患者的后续管理仍是严峻的临床挑战。近期一项发表于Blood Advances的真实世界研究,对序贯使用两种已上市BCMA CAR-T产品(ide-cel后继以cilta-cel)的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该策略安全性可控,并在重度经治的复发/难治性MM(RRMM)患者中实现了100%的客观缓解率(ORR),为该领域的治疗困境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循证依据。

截屏2025-08-31 13.15.15.png

序贯BCMA CAR-T策略在真实世界中展现积极疗效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特别是靶向BCMA的idecabtagene vicleucel (ide-cel) 和 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 (cilta-cel),已显著改善了RRMM患者的预后,其在关键临床研究中展现了深刻的缓解作用¹⁻³。然而,缓解的持久性仍有待提升,多数患者最终会面临疾病进展。对于BCMA 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尤其是再次应用同靶点免疫治疗的价值,尚缺乏充分的临床证据。

为探索此问题,一项在德国三大医疗中心开展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应运而生。该研究纳入了10名既往接受过ide-cel治疗后复发的RRMM患者,并对其实施了cilta-cel的序贯治疗。这些患者均为重度经治群体,既往治疗线数中位达7线,且70%的患者携带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

研究结果显示,序贯应用cilta-cel的安全性特征良好,未观察到高级别(≥3级)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或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亦未出现新的非预期不良事件。在疗效方面,该策略表现出显著的临床活性:

  • 缓解率与缓解深度:所有接受cilta-cel治疗的患者均获得了客观缓解(ORR 100%),达到了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或更深的缓解水平。在可进行微小残留病灶(MRD)评估的样本中,100%(6/6)的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达到MRD阴性。

  • 生存数据:在中位随访8.8个月后,第二次CAR-T治疗后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未达到。6个月的PFS率估计为64.8%。

这些数据初步证实,对于经ide-cel治疗进展的患者,接续使用另一种结构不同的BCMA CAR-T产品cilta-cel,在真实临床实践中是一项可行且有效的治疗选择。

精准筛选获益人群:首次缓解持续时间或可作为关键预测指标

本研究最为关键的发现之一,是首次BCMA CAR-T治疗的缓解持续时间,与第二次CAR-T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

研究者根据患者首次接受ide-cel治疗后的PFS是否超过12个月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观察到一个清晰的趋势:

  • 对于首次PFS超过12个月的患者,其在接受cilta-cel序贯治疗后,倾向于获得更为持久的疾病控制。

  • 相比之下,首次PFS不足12个月的患者,在接受第二次CAR-T治疗后均于6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p=0.0024)。

这一发现提示,首次CAR-T治疗的缓解持久性,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以筛选最有可能从序贯BCMA CAR-T策略中获益的患者群体。对于初次治疗后快速进展的患者,其背后可能存在T细胞功能耗竭或肿瘤微环境抑制等复杂的耐药机制,此时或许应优先考虑转换至其他靶点或作用机制的疗法。而对于实现过长期缓解的患者,再次激活针对BCMA靶点的免疫应答,则可能重新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

编者按:CAR-T序贯疗法在未来MM治疗蓝图中的定位

尽管该研究受限于其回顾性设计与较小的样本量,但其结论无疑为CAR-T时代下MM的全程管理策略注入了新的思考。

首先,研究证实了在特定人群中“二次打击”同一靶点的临床价值。BCMA CAR-T治疗失败,不完全等同于BCMA靶点的治疗价值终结。通过更换具有不同抗原结合域(ide-cel为鼠源scFv,cilta-cel为骆驼源重链可变区)的CAR-T产品,可能克服部分耐药机制,这为未来CAR-T产品的迭代研发提供了方向⁴。

其次,该研究的发现也与其他免疫治疗手段(如双特异性抗体)形成了有益的互补,而非竞争关系。当前,靶向BCMA或GPRC5D的双特异性抗体在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中同样显示出良好疗效⁵。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治疗选择将更趋个体化。对于首次CAR-T治疗后快速进展的患者,尽早转向作用机制不同的双特异性抗体可能更为合理。而对于曾获得持久缓解的患者,序贯CAR-T疗法或可作为一个优先选项。如何基于患者的疾病特征、T细胞健康状态以及既往治疗反应,构建最优的免疫治疗序列,将是未来研究的核心议题。

总而言之,这项真实世界探索为BCMA CAR-T治疗失败后的临床决策提供了初步依据。通过精准筛选优势人群,序贯CAR-T疗法有望成为MM后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其他新兴免疫疗法共同构建起更为完善、多层次的治疗体系,为患者带来更长久的生存希望。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明确该策略的最佳适用人群和长期疗效。

参考文献

1. San-Miguel J, Dhakal B, Yong K, et al. Cilta-cel or Standard Care in Lenalidomide-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N Engl J Med. 2023;389(4):335-347.

2. Rodriguez-Otero P, Ailawadhi S, Arnulf B, et al. Ide-cel or Standard Regimens in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N Engl J Med. 2023;388(11):1002-14.

3. Munshi NC, Anderson LD Jr, Shah N, et al. Idecabtagene Vicleucel in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N Engl J Med. 2021;384(8):705-716.

4. Richardson T, Holtick U, Frenking JH, et al. Sequential BCMA CAR-T Cell Therapy in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Blood Adv. 2025 (Pre-publication data, based on provided article details).

5. Merz M, Dima D, Hashmi H, et al. Bispecific antibodies targeting BCMA or GPRC5D are highly effective in relapsed myeloma after CAR T-cell therapy. Blood Cancer J. 2024;14(1):1-8.

责任编辑:Ashelin
排版编辑: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看,文中内容仅代表血液肿瘤资讯订阅号立场与观点,不代表肿瘤资讯平台意见,且肿瘤资讯并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若有任何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评论
08月31日
任丹
蒙城县中医院 | 血液内科
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CAR-T细胞疗法革新了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格局,但治疗后复发患者的后续管理仍是严峻的临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