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顶刊文献荟选——肠癌(2025年7月)

08月29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本文精选2025年7月医学顶刊发表的结直肠癌相关文献7篇,将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整理,部分研究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苟苗苗教授进行点评,以飨读者。

苟苗苗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日本国立癌研医院高级访问学者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胰腺癌、胆道癌、抗肿瘤药物安全、老年肿瘤防治专委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委青年委员、肿瘤外科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MDT学组委员、医工融合与智能医学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长期以来从事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以第一作者发表15余SCI

多次参与ASCO和ASCO-GI及国内会议交流
CSCO化疗安全管理大赛第一名,个人风采奖
主持一项青年成长课题,参与2项国自然课题和2项重大课题的研究,撰写中国胆管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2023人卫出版社《结肠癌肿瘤学》、中国胃癌肝转移诊断与综合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1. 氟泽雷塞单药用于未接受过KRAS G12C抑制剂治疗的KRAS G12C突变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ORR达44.6%

期刊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52.7)

1.pn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315-7

IBI351,又称氟泽雷塞(fulzerasib)或GFH925,是一种不可逆的KRAS G12C共价抑制剂,已在实体瘤患者中显示出有前景的抗肿瘤活性。本研究汇总了两项临床研究(NCT05005234和NCT05497336)的I期数据,旨在评估氟泽雷塞单药用于KRAS G12C抑制剂初治的KRAS G12C突变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国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截至2023年12月13日,共纳入56例接受氟泽雷塞单药治疗的患者。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7.7个月。确认的ORR为44.6%,DCR为87.5%。中位随访13.8个月,中位PFS为8.1个月。中位OS为17.0个月。53例(94.6%)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其中14例(25.0%)为3级TRAE。未观察到4级或5级TRAE。最常见的3级TRAE是贫血(n=4,7.1%)和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n=3,5.4%)。氟泽雷塞在KRAS G12C抑制剂初治的KRAS G12C突变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国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文章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担任通讯作者。

苟苗苗教授点评



从2025年3月份CodeBreaK300研究的OS公布,到6月份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的格索雷塞(Garsorasib)联合或不联合EGFR抑制剂的研究,再到今天我们又看到了氟泽雷塞,国产的KRAS G12C抑制剂在肠癌后线单药的表现(ORR为44.6%,DCR为87.5%,中位PFS为8.1个月),可以和目前获批的索托拉西布(Sotorasib)和阿达格拉西布(Adagrasib)联合EGFR抑制剂的疗效媲美[分别是ORR:30.2%(高剂量组); 中位PFS:5.6个月,ORR:42%; 中位PFS:6.9个月]。格索雷塞联合西妥昔单抗ORR:45.2%;中位PFS: 7.5个月。与此同时,不同的KRAS G12C抑制剂不良反应谱不同,格索雷塞联合治疗组≥3级TRAE发生率为14.3%,主要为皮疹(4.8%);氟泽雷塞单药治疗任意级TRAE包括贫血(50.0%)、白细胞计数减少(32.1%)等,3级贫血发生率为5.4%,无患者因TRAE停药 。索托拉西布联合帕尼单抗治疗时,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痤疮样皮炎、低镁血症和皮疹等。目前氟泽雷塞已在国内可及,获批在KRAS G12C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期待在肠癌的获批能够普及更多的患者。

2. Acevaltrate作为双靶点铁死亡诱导剂,有望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新策略

期刊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52.7)

2.pn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296-7

苟苗苗教授点评


铁死亡是由亚铁离子(Fe2+)和脂质过氧化物积累引起的一种新型调控性细胞死亡形式,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寻找能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的小分子药物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治疗策略。本研究筛选出一种天然产物Acevaltrate(ACE),它能快速强烈地诱导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ACE不仅通过靶向铁伴侣蛋白PCBP1/2并降低其表达来增加结直肠癌细胞中的Fe2+水平,还通过靶向 GPX4 并抑制其酶活性来破坏结直肠癌细胞的抗氧化系统,导致其泛素介导的降解。ACE 的这种双重作用使其在诱导铁死亡方面比经典的铁死亡诱导剂更有效。动物实验表明,ACE的治疗效果超过了现有的铁死亡诱导药物,甚至优于卡培他滨和TAS-102等一线临床药物。重要的是,ACE在结直肠肿瘤类器官中的抑制效果优于细胞水平,凸显了其临床应用潜力。这项研究开创性地发现了一种同时靶向 PCBP1/2 和 GPX4 的小分子抑制剂,为通过铁死亡清除癌细胞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3. 抗CEACAM5抗体-药物偶联物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展现可控的安全性和初步抗肿瘤活性

期刊来源:Nature Medicine(IF:50.0)

3.pn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843-z

CEACAM5是一种在结直肠癌(CRC)中过表达的细胞表面蛋白。Precemtabart tocentecan(Precem-TcT,曾称M9140)是一种以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exatecan为载荷的抗CEACAM5抗体-药物偶联物。在临床前模型中,Precem-TcT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和旁观者效应。在Precem-TcT的I期试验(PROCEADE-CRC-01)的剂量递增阶段,40例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伊立替康难治性转移性CRC患者,每3周接受一次Precem-TcT治疗,7个剂量组,剂量水平(DL)为0.6~3.2 mg/kg。主要终点是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不良事件和初步临床活性,以确定推荐的扩展剂量(RDE)。次要终点包括药代动力学参数、客观反应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在计划的剂量递增结束(end-of-dose-escalation )分析中,7例患者在3.0 mg/kg和3.2 mg/kg剂量下出现了DLT,主要是血液学事件。最大耐受剂量确定为每3周2.8 mg/kg。中位治疗时间为19.1周,40例患者中有3例(7.5%)确认部分缓解(未确认的为15.0%,6/40),所有缓解均发生在≥2.4 mg/kg的剂量水平。中位PFS为5.9个月(95%置信区间:4.6~7.2个月);在≥2.4 mg/kg剂量水平(n=34),中位PFS为6.7个月(95%置信区间:4.6~8.8个月)。这些早期临床数据证实了临床前发现,显示Precem-TcT在≥2.4 mg/kg剂量水平具有可预测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且未出现间质性肺病或眼部毒性。

苟苗苗教授点评

ADC药物无疑是肿瘤治疗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之一,发展迅猛,成果斐然。HER2 ADC的药物率先在这个赛道脱颖而出。目前HER2、TROP-2、Nectin-4等靶点的竞争日趋激烈,还有新兴靶点涌现:针对B7-H3、B7-H4、c-MET、TF(组织因子)、CLDN18.2等新靶点的ADC正在积极探索中,试图覆盖更广泛的患者群体。由于CEACAM5“在肿瘤中高表达、在正常组织中限制性表达”的特点,已成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肿瘤靶向治疗靶点,但鉴于其本身作为靶向药的疗效有限,大部分研发努力都集中在了 ADC药物 上。目前,已有多个CEACAM5靶向ADC进入中后期临床研究,特别是在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和胰腺癌领。本研究公布了Precem-TcT I期临床在肠癌的剂量爬坡和早期疗效,安全性,展现出可预测的安全和抗肿瘤活性。而且也没有出现其他ADC可能出现的间质性肺病和眼毒性。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2型糖尿病影响肿瘤低免疫浸润结直肠癌的风险和预后

期刊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1.9)

4.png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5-00148

2型糖尿病(T2D)与结直肠癌(CRC)风险增加和生存预后较差相关,但肿瘤免疫状态在影响这些关系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n=4,724),并对CRC病例进行了前瞻性长期随访(n=2,321;中位随访9.5年)。通过免疫细胞评分(ICS)评估肿瘤免疫状态,该评分基于切除标本浸润边缘和肿瘤核心的CD3+和CD8+ T细胞密度。根据标准截断值(25% 和 70%),将 ICS分为高 (ICS Hi )、中 (ICS Int ) 和低 (ICS Low ) 免疫浸润。主要终点包括CRC特异性生存率和无病生存期(DFS)。结果显示,T2D与CRC风险的关联因ICS而显著不同(异质性P=0.02)。T2D与CRC风险增加相关[比值比(OR)=1.39 ],特别是对于ICSLow(OR=1.80)和ICSInt亚型(OR=1.42),但对于ICSHi CRC亚型则不相关(OR=1.16)。与无T2D的患者相比,ICSLow肿瘤的T2D患者显示出较差的CRC特异性生存率[风险比(HR)=1.99]和DFS(HR=1.53),但ICSInt和ICSHi CRC亚型则不然。T2D患者无论免疫亚型如何,总体和非癌症相关生存率均较差。由此可见,T2D对肿瘤低免疫浸润患者的CRC 风险和生存率影响尤为显著,提示 T2D的影响从肿瘤发生到预后,通过全身性和肿瘤特异性免疫调节,呈现出连续性。这一发现强调了有必要将代谢干预与免疫干预相结合,制定精准的预防策略,以降低T2D患者的CRC疾病负担。

5. 短程放疗联合免疫和化疗用于局部晚期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展现前景

期刊来源:The Lancet Oncology(IF:35.9)

5.png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5)00286-4/abstract

新辅助短程放疗联合化疗作为全程新辅助治疗可提高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放疗和免疫治疗的潜在协同作用可能使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受益。SPRING-01研究旨在比较短程放疗后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免疫治疗作为全程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这是一项在山东省立医院进行的单中心、开放标签、II期、随机对照试验,由靖昌庆教授牵头,此前已在2025 ASCO大会上以Rapid Oral形式汇报过(摘要号:3519)。患者年龄18~85岁,ECOG体能状态0~1,经活检确认为新诊断、未经治疗的原发性局部晚期直肠腺癌,且至少符合以下一项特征:临床肿瘤分期≥T3~4、临床淋巴结分期≥N1、壁外血管侵犯、直肠系膜筋膜受累或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信迪利单抗加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或仅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具体治疗方案为:先接受短程放疗(5×5 Gy,5天),在放疗完成1周后开始进行6个周期的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化疗,联合或不联合信迪利单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全程新辅助治疗完成后2~3周进行。主要终点是意向性治疗人群中的pCR率。共98 例患者被随机分配,两组各49例。中位随访时间为 25 个月。结果显示,信迪利单抗加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pCR率显著高于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59.2%(29/49)vs 32.7%(16/49),P=0.015]。术后并发症率两组分别为24%(11/45)和11%(5/44)。3~4 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3%和35%。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1%和18%。两组中最常见的严重不良事件均为血小板减少症。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有1例(2%)患者死于急性肠梗阻引起的感染性休克。信迪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研究表明,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短程放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和卡培他滨-奥沙利铂作为全程新辅助治疗显著提高了pCR率,同时安全性可控。该方案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方法。

苟苗苗教授点评


MSS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已经从传统的“新辅助放化疗 → 手术 → 辅助化疗”模式,全面转向 “全程新辅助治疗(TNT)” 模式。PRODIGE 23 和 OPRA 等关键临床试验确立了TNT模式的地位以及巩固TNT模式的地位。Union研究和TORCH研究又进一步探索了短程放疗和免疫化疗之间的联合,使得pCR率提升到38.4%左右。今年我们看到SPRING-01的研究,在TNT模式上加上免疫或不加免疫治疗,pCR在联合免疫治疗组提升到59.2%,这是目前在该领域pCR的新高。但pCR率的提升能否真正转化为长期生存获益仍需进一步观察。同时,如此高的pCR率是否也为部分患者通过非手术干预实现器官保创造了机会?

6. 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基因组突变模式:一项国际、多队列观察性研究

期刊来源:The Lancet Oncology(IF:35.9)

6.png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5)00239-6/abstract

早发性结直肠癌(<50岁;EOCRC)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而晚发性结直肠癌(LOCRC)则逐渐下降。本研究旨在表征EOCRC的独特突变谱,以指导年龄特异性的临床管理。在这项观察性研究中,分析了来自7个队列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和临床级靶向测序数据,涵盖加拿大、中国、法国、尼日利亚、韩国、西班牙、荷兰和美国,共包含1713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样本。符合条件的患者年龄≥18岁,确诊为结直肠腺癌或黏液腺癌。样本分为高突变[肿瘤突变负荷(TMB)>15个突变/兆碱基]和非高突变(TMB ≤15个突变/兆碱基)组。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比较EOCRC 和LOCRC之间按TMB组分层的基因组突变模式。结果显示,在高突变结直肠癌中,EOCRC比LOCRC的TMB显著更高(平均比值为1.11; P<0.0001)。在非高突变结直肠癌中,调整偏度后,EOCRC的TMB显著低于LOCRC(平均比值为2.92; P<0.0001)。在高突变结直肠癌中,共有包括APC、KRAS、CTNNB1和TCF7L2在内的23个基因在EOCRC中突变频率较LOCRC更高;而只有BRAF和RNF43在EOCRC中突变频率更低。在非高突变结直肠癌中,只有TP53在EOCRC中显示更高的突变频率;9个基因突变频率较低,包括BRAF和KRAS。研究表明,在高突变结直肠癌中,年轻患者比老年患者表现出更高的突变负荷。研究揭示了高突变EOCRC中不同体细胞突变的异常积累,这种模式可能是导致过去几十年EOCRC发病率惊人上升的原因。

7. cfDNA筛查为结直肠癌早期检测提供新策略

期刊来源:JAMA Oncology(IF:20.1)

7.png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article-abstract/2833397

本研究评估了游离DNA(cfDNA)筛查与现有筛查方法[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或结肠镜]相比,在加拿大对临床结局和经济结果的影响。研究者采用OncoSim-Colorectal模型(版本 3.6.5.7)模拟每3年进行一次cfDNA检测的参与度、相对有效性及成本。研究模拟了 3200万加拿大人口,分析2024年至2092年的结局与成本。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筛查检出的结直肠癌病例数、死亡人数、健康调整人年(health-adjusted person-years)、潜在寿命损失年(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癌症筛查和治疗管理费用。结果显示,在参与度较高的情境下,2024至2092年间,cfDNA可检出393087例结直肠癌,而FIT可检出156009例;与FIT目前的预测相比,cfDNA使总死亡例数减少了121383例。线性回归模型表明,要将死亡人数降至低于结肠镜检查的水平,cfDNA筛查需要78%的参与率并有80%的依从率,或69%的参与率并100%的依从率。cfDNA检测的成本更高,每获得1个健康调整人年的成本为234.80加元(164.06 美元),与 FIT 检测相比,每增加100000加元(69874 美元)可避免0.025例死亡。当cfDNA检测的参与度与FIT检测相同(43%)时,总体人群的结局更差(例如,死亡人数更多),这强调了cfDNA检测的高参与度对于改善结果的重要性。本研究提示,如果能在人群层面实现比以往研究报告的更高的参与度,cfDNA 检测有望提高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并降低死亡率。患者对血液筛查和粪便筛查接受度的意见可能有助于指导实际应用。

苟苗苗教授点评


液体活检早筛已从概念走向现实,部分产品已上市或处于临床验证后期。cfDNA(循环游离DNA)是指漂浮在血液中的细胞外DNA碎片。它们主要来自正常细胞的自然凋亡和更新。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cfDNA液体活检在癌症早筛中扮演着颠覆性的角色,潜力巨大。它提供了一种无创、便捷、能够反映肿瘤整体基因组信息的方法,尤其适用于传统筛查手段有限或高风险的人群,进而有可能在出现症状或影像学可见之前,就发现早期甚至极早期的癌症,真正实现“早筛早诊”。但他本身存在局限性,目前不能完全取代肠镜、CT、超声等金标准方法,仍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就是如何提升灵敏度和特异度是技术上的难题。从该研究中我们能看到如果能在人群层面实现比以往研究报告的更高的参与度,cfDNA检测有望提高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并降低死亡率。但是目前先进的多癌种早筛检测价格昂贵,难以普及。当前,液体活检早筛正从研究走向临床,从单癌种走向多癌种。对于普通人而言,它是一项充满希望的技术,但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了解其优势和局限性后审慎使用。它代表了未来癌症防治“主动出击”的新范式。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Lin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安舒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30日
董凤娇
广元市中医院 | 肿瘤内科
ADC药物给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
08月30日
徐焕成
新沂市人民医院 | 胃肠外科
结直肠癌的液体活检早筛
08月29日
马坊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胃癌防治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