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中国好声音】张磊教授团队完成剂量优化的rhTPO对比艾曲泊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08月28日
来源: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计数降低(<100×10⁹/L)和出血风险升高为特征。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ITP的一线治疗方案,可迅速提升血小板计数,但多数患者无法获得持久缓解。二线治疗包括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s),如艾曲泊帕以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等,以及抗体清除和脾切除术等[1]。尽管治疗选择众多,但不同药物的起效速度及出血风险控制仍存在显著差异。rhTPO治疗ITP传统方案为固定剂量为每日300U/kg,连续14天,疗效优于艾曲泊帕25mg/天,亦有报道rhTPO高剂量30000 U/天×14天治疗ITP安全有效[2,3],提示剂量优化rhTPO方案或可在ITP治疗中取得更大临床获益。

2025年8月2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张磊团队在《eClinicalMedicine》(柳叶刀子刊,IF=10.0)在线发表了题为“Dose-optimised 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versus eltrombopag in patients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multicente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TE-ITP Stu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对比评估了剂量优化的rhTPO方案与标准剂量艾曲泊帕在ITP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明确了rhTPO的个体化治疗优势。



该研究为一项在中国12家中心开展的随机、开放标签、阳性药物对照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5583838)。研究包括6周治疗期和20周随访期,共纳入157例病史≥3个月的成人ITP患者(血小板计数<30×10⁹/L),以2:1比例随机分配至rhTPO组(n=105)或艾曲泊帕组(n=52)。rhTPO组患者根据基线血小板计数(20–30×10⁹/L或<20×10⁹/L)分别接受300或600 U/kg/天的初始剂量,后续每周根据血小板计数调整剂量(最高600 U/kg/天);艾曲泊帕组则根据基线血小板计数(20–30×10⁹/L或<20×10⁹/L)分别给予25或50 mg/天的初始剂量,并根据血小板计数调整剂量,最高剂量为75 mg/天。主要终点为血小板计数首次达到≥50×10⁹/L所需的时间。


研究结果显示,rhTPO组患者达到主要终点的中位时间显著短于艾曲泊帕组(7天vs.15天,p<0.001)。此外,在基线血小板<20×10⁹/L和≥20×10⁹/L的亚组中,rhTPO组均较艾曲泊帕组表现出更快的起效优势(7天vs.12天,7天vs.19天,p均<0.001)。在治疗第6周时,至少一次达到血小板≥50×10⁹/L的患者比例rhTPO组显著高于艾曲泊帕组(96.2% vs 65.4%,p<0.001)。另外,在第1、2、4、6周时,无论是总反应率(OR)还是完全反应率(CR),rhTPO组均优于艾曲泊帕组。rhTPO组患者达到OR及CR的时间也显著短于艾曲泊帕组(p均<0.001)。持久性方面,rhTPO组患者维持血小板计数在 ≥50×10⁹/L 的中位持续时间显著长于艾曲泊帕组(22天vs.16天,p<0.001)。出血风险方面,6周治疗期内,两组患者出血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与艾曲泊帕组相比,rhTPO组在整个6周治疗期间的出血风险降低47.7%,并且,相较于艾曲泊帕组,rhTPO组的出血风险更早缓解。

安全性方面,rhTPO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艾曲泊帕组(45.7% vs. 60.8%)。rhTPO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上呼吸道感染(1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7%)、瘀斑/紫癜(5.7%)和血压升高(5.7%)。艾曲泊帕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7.6%)、上呼吸道感染(15.7%)和总胆红素升高(13.7%)。rhTPO组未观察到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



该研究首次证实,通过剂量优化策略,rhTPO可显著缩短ITP患者的血小板提升时间,同时降低出血风险,为临床提供了新的个体化治疗选择。这一发现有望改写ITP二线治疗的临床实践,尤其适用于出血风险高、需快速升板的ITP患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张磊主任医师为通讯作者,陈云飞副主任医师、孙婷主治医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大主任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巍主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周泽平主任医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广勋主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天津市科技项目等的支持。



-END-

参考文献:

1. Liu XG, Hou Y, Hou M. How we treat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n adults. J Hematol Oncol. 2023;16(1):4.

2. Mei H, Xu M, Yuan G, et al. A multicentre double-blind, double-dummy, randomised study of 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versus eltrombopag in the treatment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n Chinese adult patients. Br J Haematol. 2021;195(5):781–789.

3. Wang X, Bi H, Liu L,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igh dose 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in the treatment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Platelets. 2023;34(1):2271568.



注:查看完整论文,请点击“阅读原文”


撰稿:孙  婷  陈云飞

视频制作:林仲玮  柴子越

编辑:李炳轩

校对:何美曈

审核:祁健伟  张  磊


评论
08月28日
何作华
嘉鱼县人民医院 | 呼吸内科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