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聚力同行共启新篇!健康中国2030乳腺专科调研(2025版)正式启动,共探乳腺专科规范之路

08月25日
来源:肿瘤资讯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规范化手术有利于提升早期乳腺癌患者治愈率。然而,我国医疗资源和乳腺癌诊疗水平发展不均衡,各地规范化诊疗水平存在差异。基于上述背景,健康中国2030乳腺专科调研应运而生。这项全国性的调研聚焦于乳腺专科的发展,通过系统性地梳理当前的诊疗状况,追踪最新的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为乳腺专科的规范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和明确的方向指引。健康中国2030乳腺专科调研自启动以来,因其深远的意义而备受乳腺领域专家和相关机构的关注与期待。


近期,由中国抗癌协会整合乳腺癌委员会发起的健康中国2030乳腺专科调研(2025版)(以下简称“2025版调研”)隆重启动,本次调研在原有的框架上进行了拓展,新增患者管理、健康科普、日间诊疗及多学科诊疗(MDT)建设等模块,旨在更全面地反映乳腺专科领域的动态发展,进一步推动诊疗规范化落地、助力专科高质量发展。

溯往知今:调研全景勾勒专科发展脉络

健康中国2030乳腺专科调研累计已开展三次,每次均针对前一年度全国医疗机构乳腺癌专科诊治(尤其是外科诊治)数据开展全面问卷调研。这些调研数据如同“晴雨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乳腺癌的整体发展趋势。回顾前三轮调研,其关键节点与核心数据直观呈现了我国乳腺癌诊疗的变迁进程(图1):

  • 2013年报告(覆盖2012年数据):在全国36家医疗机构开展调研。数据显示,保乳率仅为12%(2008年),乳房重建率为5%(2012年)1-4,标志着我国乳腺癌诊疗仍处于“规范化起步阶段”。

  • 2018年报告(覆盖2017年数据):调研范围扩大至110家机构。保乳率提升至22%(2017年),乳房重建率达11%(2017年)1-4,表明规范化诊疗理念正在逐步渗透。

  • 2023年报告(覆盖2022年数据):共198家机构参与。数据显示,2022年保乳率进一步提升至27%,乳房重建率达14%;且90%的cN0患者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47%的医院可开展腔镜手术,3.5%的医院引入机器人手术1-4

图片1.png1. 我国乳腺专科发展调研进程

前三轮调研数据显示,我国的保乳率和乳房重建率虽有提升,但相较于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图2)1-4。这些差距并非单纯的数据差异,而是理念、技术、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差距,也是2025版调研需要重点追踪的方向。

图片2.png2.调研结果汇总1-4

与此同时,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监测(以下简称国监)手术目录的更新,为乳腺专科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也为2025版调研锚定了技术追踪的重点。新版国监四级手术条目新增了21项乳房手术为条件四级,约占全部新增四级/条件四级术式的20%5-6(图3,原7项四级手术仅保留1项单侧根治性乳房切除术(85.4500),其余双侧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等不符合专科发展方向的术式已剔除乳腺外科新增条件四级手术的认定包含3个条件1.需同时包含指定范围的乳房切除手术(编码范围85.43-85.44,单侧或双侧扩大的单纯乳房切除术、改良根治术等)和任意术式的乳房自体重建手术(编码范围85.7);2.上述符合条件的切除术和重建术的日期必须相同;3.主要诊断必须属于恶性肿瘤(编码首字母为C5-6

图片3.png3. 新版四级手术目录5-6

此外4项腔镜下乳房手术新增纳入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微创手术目录(图4),包括腔镜下乳房病损切除术、腔镜下双侧副乳切除术、腔镜下单侧副乳切除术、腔镜下双侧乳房切除术,同时删除了腔镜腋下淋巴结清扫术5-6这些政策举措与前三轮调研中观察到的“外科技术规范化、精准化”发展趋势高度契合,既为医疗机构指明了技术提升方向,也让2025版调研对技术应用的追踪更贴合政策导向与临床需求。

图片4.png4 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微创手术目录(2023版)纳4项乳房相关微创手术5-6

除了外部政策驱动,诊疗需求的内在变化也为2025版调研的内容升级提供了核心依据。随着靶向药、皮下制剂等创新手段的应用,我国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90%以上7,患者对有质量的生存需求不断提升,意味着乳腺癌诊疗需从“单纯治疗”向“全周期照护”转变,而这也正是本次调研内容调整的核心方向。

基于前三轮调研的基础数据、国际差距的现实挑战、国家政策的导向支撑,以及患者需求的升级变化,2025调研做出了针对性优化:计划覆盖200家左右医疗机构,重点收集2024年诊疗数据,核心亮点是新增三大模块(图5):

  • 患者管理模块:关注乳腺癌慢病化管理趋势下的患者全程照护。

  • 健康科普模块:调研医疗机构在健康宣教、患者认知提升方面的实践。

  • 日间诊疗及MDT建设模块:聚焦多学科诊疗(MDT)体系搭建,追踪各机构在外科、内科、病理科等协同诊疗的落地情况。同时,关注日间诊疗的开展情况,助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图片5.png5. 2025调研内容

群贤共论:核心团队深度解析调研价值

2025调研的推进,凝聚了多位乳腺领域顶尖专家的智慧(图6,他们既是调研各核心模块的设计者与推动者,也是诊疗一线的实践者,对调研如何衔接诊疗需求、助力专科发展有着切实体会。

图片6.png6. 从左至右依次为:耿翠芝教授、金锋教授、张瑾教授、吴炅教授、任国胜教授、王永胜教授、陈益定教授

吴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整合全维度数据,引领调研升级

调研的核心价值不仅是收集呈现数据,更在于支撑乳腺专科规范化发展、助力诊疗水平提升。2025版调研的内容升级,顺应了临床需求的变化。如今,乳腺癌诊疗已从单纯的外科治疗转向“全周期、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此我们新增了MDT学科建设、患者管理等模块。这使我们既能追踪外科新技术(如机器人手术)的应用情况,又能关注药学、个案管理、中西医结合等领域的参与效果,更全面地反映专科发展的综合状态。与此同时,调研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等均有待提升。未来,希望联合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完善数据管理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同时引导医疗机构提升技术和质量,让患者获得规范治疗并实现有质量的生存。

图片7.png7. 吴炅教授

任国胜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调研带技术,促人才下沉

调研旨在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提供精准指引。从学科发展来看,我国乳腺专科已在领军团队推动下取得显著突破,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提出的“复旦四分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团队在内分泌与靶向治疗方面的创新,以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宋尔卫教授团队在免疫基础研究转化方面的突破性探索,这些成果为诊疗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调研数据正是这些重要成果的“见证者”,既反映技术创新成效,也有力推动了中国乳腺外科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调研能够更加清晰地洞察基层需求,帮助我们精准调整培训内容,确保基层医生既能掌握基础规范,又能逐步学会肿瘤整形等进阶技术,从而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普惠。

图片8.png图8. 任国胜教授

张瑾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夯实数据根基,支撑专科发展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推动专科规范化”为核心,成功构建了乳腺癌“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体系。为确保这一体系有效落地,我们持续关注国内学科发展和前沿动态,在手术方式优化、综合治疗策略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旨在全面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存质量。而2025版调研正是检验该体系实施效果的关键工具,其内容根据全程管理需求进一步拓展,从早期聚焦外科诊疗以筑牢治疗基石,到如今新增的患者管理、健康科普等模块,逐步完善预防、康复等环节的评估。这些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大力支持。未来,我们将持续聚焦临床需求,及时更新调研内容,为全程管理深化提供支撑。

图片9.png9. 张瑾教授

金锋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调研促规范,推动多学科融合

近年来,MDT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基层仍存在应用不充分、效果不均衡等问题。鉴于此,2025版调研新增了日间诊疗及MDT建设模块,追踪各级多科室协同诊疗的实施情况,促进MDT从学术探讨转化为提升疗效的常规手段。未来,随着调研数据的持续积累,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MDT模式优化的路径,推动MDT在基层扎根,最终让更多患者从规范的多学科协作中获益。

图片10.png10. 金锋教授

王永胜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聚焦外科诊疗,缩小国际差距

我国保乳、保腋窝诊疗虽有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例如保乳手术的切缘评估规范性、相关辅助技术的临床应用等。这些差距并非单一因素导致,更与理念更新、技术规范、筛查普及等多方面相关。2025版调研将追踪诊疗现状,为改进保乳手术规范、术后康复管理等提供依据,助力推动肿瘤整形等技术的落地,逐步缩小国际差距,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图片11.png11. 王永胜教授

耿翠芝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追踪微创趋势,探索技术突破

目前,腔镜和机器人等微创手术在乳腺外科的应用呈上升趋势,然而,临床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学习难度较大、设备配置和成本较高等。2025版调研通过追踪不同医院的微创技术应用效果、培训需求等,可针对性推动全国性培训中心建设,助力技术规范推广。未来希望以调研数据为依据,在专委会指导下,开展大型临床研究,验证技术安全性,让微创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图片12.png12. 耿翠芝教授

陈益定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锚定新药价值,推动诊疗效率提升

当前,乳腺癌治疗领域新药物不断涌现,例如双靶皮下制剂的应用,提升了诊疗效率、缩短治疗时间,让更多患者能负担治疗,进一步推动了诊疗模式的优化。2025版调研新增科室建设相关内容,可了解新药物在临床的落地效果、MDT流程优化情况,以及医疗资源在不同层级机构的配置状态为专科建设提供精准参考,使新药物、新技术的创新真正转化为患者获益和学科发展的动力。

图片13.png13. 陈益定教授

吴新红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优化诊疗模式,释放医疗资源

目前,日间诊疗模式已展现出显著优势,可有效降低就医成本、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更多患者获得及时诊疗。然而,该模式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缺乏统一的流程标准、患者筛选规则等。2025版调研新增的日间诊疗模块,通过收集不同机构的运行数据,能够梳理实践中的有效经验与共性问题,更清晰地为制定相关管理标准提供参考,使日间诊疗模式真正成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助力专科发展的有效手段。

图片14.png14. 吴新红教授

杨犇龙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科普促防治,筑牢认知防线

如今,乳腺癌治疗已迈入慢病化管理时代,患者除需规范治疗外,更要具备科学的健康认知。然而,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同地区患者的健康认知水平存在差异。2025版调研新增的科普模块,旨在通过系统收集数据,梳理各机构在健康宣教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实践经验,探索出更契合患者需求的科普模式,真正让患者从认知提升中获益,为乳腺专科高质量发展注入的动力。

图片15.png15. 杨犇龙教授

凝心同进:擘画未来,共促专科持续发展

由中国抗癌协会整合乳腺癌委员会发起的健康中国2030乳腺专科调研,是对“更高质量诊疗”需求的积极回应。新增的患者管理、健康科普等模块,均经过多位专家反复修订,力求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诊疗现状。随着这些模块的落地,将更加精准地捕捉乳腺癌慢病化时代的核心需求。而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手术目录的更新,与调研中技术发展趋势高度契合,这让调研数据的价值从记录升华为推动专科建设的方向标。

在此,健康中国2030乳腺专科工作组诚挚邀请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2025版调研,每一份数据的填报,都是对诊疗现状的客观呈现;每一次真实的反馈,都能为乳腺专科发展提供精准指引。无论是三甲医院的技术创新经验,还是基层医院的实践探索,都将融入这份数据蓝图,助力我们精准定位差距、明确发展路径,最终让规范诊疗惠及更多患者。

图片16.png

参考文献

1. Rescigno J, et al. Ann Surg Oncol. 2009 Mar;16(3):687-96.
2. Sim N, et al. BSingapore Med J 59:300–304.
3. Kummerow KL, et al . JAMA Surg 150:9–16.
4. Caretta-Weyer H, et al. Ann Surg Oncol. 2013 Dec;20(13):4145-52.
5. 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4版)
6. 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微创手术目录(2023版)
7. Han B,et al. J Natl Cancer Cent. 2024 Feb 2;4(1):47-53

责任编辑:小编
排版编辑:Lyn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27日
马利平
河南省肿瘤医院 | 放疗科
希望联合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完善数据管理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08月26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乳腺外科
式启动,共探乳腺专科规范之路
08月26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乳腺外科
共探乳腺专科规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