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REDIT研究首揭中国淋巴瘤患者CD30表达全景

08月2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8月21-24日,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三十次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病理年会召开。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主导、联合国内17家顶尖中心开展的CREDIT研究成功入选大会poster展示环节。这项研究为迄今*样本量最大、覆盖七种主要淋巴瘤亚型的中国CD30表达水平研究,首次系统描绘了中国淋巴瘤患者不同亚型的CD30表达分布。

中国七大淋巴瘤亚型CD30异质性表达首揭晓

CD30是淋巴瘤诊断和靶向治疗(如抗CD30药物)的关键标志物,其表达水平直接影响治疗策略。在同一淋巴瘤亚型的不同患者之间,甚至同一患者的不同肿瘤细胞、不同病灶或不同时间点,CD30的表达水平、分布模式存在显著差异1。然而,中国淋巴瘤患者群体中CD30表达水平研究数据匮乏。这不仅限制了我们对本土患者CD30表达异质性全貌的理解,也为精准诊疗策略的制定带来了挑战。

CREDIT研究的出现弥补了既往研究的不足,该研究回顾性纳入了涵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蕈样肉芽肿伴大细胞转化(MF-LCT)及原发皮肤CD30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PCCD30+ TCLPD)七种主要亚型的735例中国成人恶性淋巴瘤患者样本,运用标准化的VENTANA CD30 IHC检测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了不同亚型患者中CD30的表达水平和分布特征2

CREDIT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成人恶性淋巴瘤患者样本7种亚型分布如下(图1):DLBCL (29.1%,n=190)、AITL (28.4%,n=186)、ENKTCL (23.7%,n=155)、PMBL(7.5%,n=57)、PTCL-NOS(6.9%,n=52)、MF-LCT (1.1%,n=8)、PCCD30+ TCLPD (0.8%,n=6)。定量分析显示7种亚型的CD30表达差异显著(中位数范围:17.0%–95.0%)。其中,PCCD30+ T-LPD中位表达最高(95.0%;范围67%–100%),其次依次为PMBL(43.0%;5%–97%)、ENKTCL(40.0%;2%–93%)、DLBCL(37.0%;1%–100%)、MF-LCT(21.5%;4%–73%)、PTCL-NOS(17.5%;2%–100%)。AITL的中位CD30表达最低,为17.0%(2%–67%)。7种亚型的平均CD30表达水平亦呈广泛差异(18.4%–89.0%)(图2)。针对7种主要淋巴瘤亚型的分析显示,CD30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异质性。其中,PCCD30+ TCLPD呈现特征性高CD30阳性率,而其他所有亚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CD30表达2

图片1.jpg

图 1 CREDIT研究中中国成人恶性淋巴瘤患者样本7种亚型分布

图片2.jpg

图 2 VENTANA CD30检测法(FAS)测定的中国淋巴瘤患者不同亚型CD30表达情况的箱线图

CD30表达的显著异质性提示,仅仅报告CD30 “阳性” 或 “阴性” 这一简单的定性结果,可能无法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足够精准的信息,因此,在病理报告中纳入CD30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评估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的空间异质性(不同亚型间CD30表达存在差异),现有临床证据表明,CD30的表达并非一成不变:同一患者个体在不同阶段的CD30也存在动态变化。

CD30表达可能动态变化,复发/难治患者建议再次进行CD30检测

淋巴瘤诊疗中,CD30的表达具有异质性,并且受到检测方法和肿瘤本身特性的影响,其表达水平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3。临床研究(如 Amrita Goyal 等)观察到,在持续/复发性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中,CD30表达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4。表明疾病复发或持续状态下进行再次活检(甚至多次活检)和/或采用更灵敏分子检测的必要性。另外,当考虑采用CD30靶向治疗时,R/R DLBCL或PMBCL患者也应进行CD30检测5。这意味着,患者初诊时的CD30状态,并不能完全代表其疾病复发或进展时的状态。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进行CD30动态监测,对于评估患者预后、预测复发时机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建议复发/难治性 (R/R) 淋巴瘤患者(包括那些既往检测为CD30阴性的患者)在考虑后续治疗方案时,再次进行活检取样,评估当前的CD30表达状态。

结语

深入理解CD30表达的异质性与动态变化特性,是迈向淋巴瘤精准诊疗的关键一步。尤其对于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不应仅依赖初诊时的CD30检测结果。在考虑后续治疗时,再次进行CD30检测是优化决策的关键步骤。精准识别患者当前的CD30状态,能为他们争取更多有效的治疗机会,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参考文献

1. Shoib Sarwar, Tome Margaret-E, Billheimer Dean, et al. Optimizing assessment of CD30 expression in Hodgkin lymphoma by controlling for low expression[J]. Histol Histopathol, 2024, 39(3): 319-331.
2. Xiang-Nan Jiang, Qi-Lin Ao, Mu-Yan Cai et al. Fin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Study of Immunohistochemical CD30 Expression Detected by Ventana CD30 Assay in Chinese Lymphoma Patients (CREDIT Study).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三十次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病理年会
3. Makoto Nakashima, Uchimaru Kaoru. CD30 Expression and Its Functions during the Disease Progression of Adult T-Cell Leukemia/Lymphoma[J]. Int J Mol Sci, 2023, 24(10).
4. Amrita Goyal, Patel Sanjay, Goyal Kavita, et al. Variable loss of CD30 expression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recurrent cutaneous CD30+ lymphoid neoplasms treated with brentuximab vedotin[J]. J Cutan Pathol, 2019, 46(11): 823-829.
5. Alejandro-A Gru, Lim Megan-S, Dogan Ahmet, et al. Best Practices in CD30 Immunohistochemistry Testing, Interpretation, and Reporting: An Expert Panel Consensus[J]. Arch Pathol Lab Med, 2023, 147(1): 79-86.



*2025.8
材料审批编号:VV-MEDMAT-125484
材料审批日期:8/2025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thil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WT


               

版权声明
本资讯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本资讯提供的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作者及武田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