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循证有例|乳腺的“巨大良性肿块”:一例绝经后女性巨大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例启示

08月25日
整理:肿瘤资讯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myofibroblastoma, MFB)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叶源性肿瘤,因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与乳腺恶性肿瘤相似,易被误诊。其形态学具有异质性,准确诊断需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本文报道一例绝经后女性巨大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例,梳理其诊疗全过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策略,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罕见良性肿瘤的识别能力。

病例介绍

患者,女,57 岁,因“右乳渐进性增大肿块 1 年”就诊。患者 1 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乳肿块,无疼痛、乳头溢液及皮肤改变,肿块逐渐增大至占据整个右乳。无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既往史:15岁初潮,45岁绝经;23岁足月分娩1次,产后服用口服避孕药 3 年,绝经后未使用激素替代治疗;37 岁因症状性子宫肌瘤行肌瘤切除术;无乳腺癌家族史,无胸部放疗史,无烟酒嗜好。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无贫血、黄疸。右乳明显增大,乳头-乳晕复合体外观正常,皮肤无橘皮样改变及皮下结节。触诊右乳可及一巨大肿块,最大径约 30cm,占据全乳四象限,呈多叶状,边界清晰,质地硬,无压痛,活动度可,与皮肤粘连但不固定于胸大肌、前锯肌及胸壁;无同侧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左乳检查无异常。系统检查无特殊。

诊疗经过:从疑似恶性到确诊良性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均正常,HIV抗体阴性。

影像学检查:胸部及腹部增强CT示右乳多叶状非钙化肿块,呈不均匀强化,最大径 32cm,无可疑肺内病灶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图 1a、1b)。

图1 (a、b)分别为软组织窗和肺窗图像,显示右乳多叶状非钙化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大小为 32 cm(黑色箭头所示),同侧腋窝未见可疑肿大淋巴结。

诊断与治疗

为明确诊断,行右乳乳晕上方 2cm 处斜行切口切开活检(切口长 5cm),取带假包膜的质硬肿瘤组织(最大径 3cm)及周围易碎腺体组织送检。术中出血量约 2ml。病理示:间质肿瘤由温和的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排列,伴散在嗜酸性胶原纤维,核异型性轻微,核分裂象少;可见梭形至星状细胞散在分布于黏液池中(图 2a-d)。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均阴性,CD34 阳性。初步诊断为良性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

aAdS7pdzbzRIfnMmjSvlZV6tcMDJWOFU.png

图2 (a–d)切开活检标本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a、b)间叶源性肿瘤,可见束状排列的温和梭形细胞增生(箭头所示),其间散在嗜酸性胶原纤维,伴轻微核异型性,核分裂象少(×40 倍放大)。(c、d)黏液池中可见梭形至星状细胞(箭头所示,×40 倍放大)。

因肿瘤巨大(重量约 7kg),与乳腺组织界限不清,无法行局部切除,遂行右乳单纯乳房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弥漫性生长,多叶状,血管丰富,表面光滑伴大量黏液样物质,与皮肤粘连但未侵犯胸壁肌肉。采用 Stewart 经典切口完整切除肿瘤及乳腺组织,于皮瓣上下方各放置 1 根引流管(连接 350ml 负压引流瓶)。术后标本最大径 31cm。

术后病理与随访

术后病理确诊为黏液样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肿瘤边界清晰,黏液样背景中可见梭形至星状细胞无序排列,核温和(图 3a-d);免疫组化 CD34 阳性(图 4)。皮肤及所有切缘均无肿瘤累及,无恶性证据。

6SMQ9wVN6F53A5vfH5ozgCDUNGVn9HZZ.png

图 3 (a–d)肿瘤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a)切片显示边界清晰的黏液样肿瘤(黑色箭头所示,×40倍放大)。(b)切片可见黏液池(黑色箭头所示)及黏液样区域(×40倍放大)。(c)切片显示梭形至星状细胞(黑色箭头所示)在丰富的黏液基质中呈无序排列(×100倍放大)。(d)黏液样背景中的温和梭形至星状细胞(黑色箭头所示,×400倍放大)。

nFYXJCBbZPr6YREtVtnVidMX1NiHLYRN.png

图 4 CD34 免疫组化:切片显示肿瘤细胞CD34呈阳性表达(黑色箭头所示,×400倍放大)。

术后引流管保留14 天,每日引流量约 200ml 浆液血性液体,总引流量 3L;14 天拆线拔管时伤口清洁干燥。建议患者术后 2 年内每 6 个月行乳腺手术部位超声检查,监测复发或异常增生。

讨论:罕见良性肿瘤的临床诊疗要点

临床与病理特征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肌纤维母细胞分化肿瘤,1987 年首次被定义为独立病变,目前全球报道不足 90 例。传统认为好发于男性,但近年女性病例报道增多,尤其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典型表现为小体积(<3cm)、活动度好、边界清的可触及肿块,而最大径 > 10cm 的“巨大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罕见,本例肿瘤最大径 32cm,为罕见的巨大型。

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特征性病理表现为:温和的梭形细胞镶嵌于胶原背景中,核分裂象少;免疫组化显示 CD34、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desmin)阳性,S100及CD117阴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叶源性病变,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在组织学及免疫表型上存在重叠,因此诊断难度较大。由于其形态学具有异质性,易与错构瘤、纤维腺瘤等病变混淆。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规范诊疗需以精准诊断为前提。通常通过核心针活检(CNB)获取组织标本,随后进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分析,这是在这类组织形态异质性病变中实现鉴别诊断和确诊的基础。

治疗与预后

目前尚无肌纤维母细胞瘤发生恶性转化的报道,因此推荐以手术切除作为根治性治疗手段。但在本病例中,由于难以明确切除的手术平面,故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有报道称,尤其是在切除边缘干净的情况下,该肿瘤的局部复发风险极低。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术后推荐的随访周期至少为 24 个月。与此一致,本例患者被建议在 2 年随访期间每 6 个月行乳腺手术部位超声检查,以早期发现可能的复发迹象。

小结:重视病理诊断,避免过度治疗

巨大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虽罕见,但易与乳腺恶性肿瘤混淆,误诊可能导致过度治疗。对于绝经后女性乳腺巨大肿块,需警惕良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可能,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是确诊关键。手术完整切除为根治手段,巨大肿瘤可行单纯乳房切除术,预后良好,长期随访可保障疗效。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x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27日
王郭虹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很容易误诊为分叶状肿瘤。
08月26日
史姝婷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外科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08月26日
李海志
常州市中医院 | 乳腺外科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很容易误诊为分叶状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