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循证有例|乳腺癌的“皮肤伪装”:一例丹毒样皮肤转移误诊病例的启示

08月14日
编译:肿瘤资讯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发病率居前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转移部位常见于骨、肺、肝、脑等,而皮肤转移虽少见但易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被误诊。丹毒样皮肤转移作为乳腺癌皮肤转移的罕见亚型,因与丹毒临床表现相似,误诊风险极高,可能延误治疗时机。本文通过一例乳腺癌丹毒样皮肤转移被误诊为丹毒的病例[1],梳理其诊治全过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诊疗策略,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罕见转移的识别能力。

病例介绍

患者,女,51 岁,因“左上肢红肿 3 月,胸壁皮疹伴脑转移 1 月”于 2024 年 6 月就诊于乳腺疾病科。患者 2021 年 4 月 21 日因左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Ⅱ 级,肿瘤大小 4.6 cm×4.5 cm×1.6 cm,伴血管侵犯(+),14/21 枚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为 pT2N3M0、ⅢC 期。免疫组化结果: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3+,Ki67 增殖指数 30%+,E-钙粘蛋白(E-cad)阳性,细胞角蛋白 8(CK8)阳性。术后接受 6 周期多西他赛联合卡铂化疗,同步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靶向治疗,后续规律随访 3-6个月,病情稳定。

图1 治疗干预时间表

2024 年 4 月 12 日,患者左侧上肢(既往腋窝清扫侧)出现不明原因红斑、水肿,以左手背为著,伴皮温升高,无发热、寒战。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9.6×10⁹/L,就诊于皮肤科,诊断为“上肢丹毒”,予头孢类抗生素静脉输注 1 周后,局部红肿稍缓解(图 2A、2B)。

0ydypsVwoXT49bUGn76hJGamfIQF9G0j.png

图2 左上肢病变。(A)治疗前红斑(2024年4月12日,手背发红,局部肿胀,边界清晰)。(B)治疗后消退(2024年4月18日,抗生素治疗一周后局部皮肤红肿消退)。

2024 年 5 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肿瘤标志物检测示癌胚抗原(CEA)及糖类抗原 125(CA125)较前显著升高。增强头颅 MRI 示:右侧额叶皮层、左侧顶叶皮层及左侧小脑半球多发转移瘤,最大约 11×13 mm(图 3A、3B)。遂于外院行全脑放疗。放疗期间,患者左胸壁皮肤出现红肿、瘙痒,逐渐蔓延至右胸壁,左侧上肢皮肤病变复发。

96FSVMHTrIJ1OUu1lerm79YkjgmcA4gs.png

图3 头颅 MRI 显示治疗前后的转移灶变化 (A、B)2024 年 6 月 3 日头颅增强 MRI 显示,右侧额叶皮层、左侧顶叶皮层及左侧小脑半球存在转移灶(最大者大小约为 11×13 mm)。(C、D)2024 年 7 月 30 日进行的头颅增强 MRI 显示,经全脑放疗及抗肿瘤治疗后,右侧额叶皮层、左侧顶叶皮层及左侧小脑半球的转移灶(最大者大小约为 6×8 mm)较治疗前缩小了 46%。

2024 年 6 月 3 日,乳腺 MRI 增强示右乳多发非肿块强化,累及乳头及皮肤;18F-FDG PET/CT示脑内多发低密度灶伴FDG代谢增高,左颈淋巴结 FDG 代谢增高,提示脑转移及左颈淋巴结转移,肺、肝、骨等其他器官未见异常代谢灶。

从“皮疹”到“转移”的评估与治疗

为明确皮肤病变性质,2024 年 6 月 15 日行胸壁皮肤活检。病理示:真皮层可见巢状、条索状排列的肿瘤细胞,伴显著异型性。免疫组化结果:ER阴性,PR阴性,HER2 3+,Ki67指数70%+,GATA 结合蛋白 3(GATA-3)部分弱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CK wide)阳性,CK5/6阴性,E-cad阴性,p53阴性。结合病史及检查,确诊为“左乳腺癌术后多发转移(皮肤、脑、淋巴结),HER2 阳性型”。

2024 年6月30日,患者开始接受曲妥珠单抗(首剂 8 mg/kg,维持剂量 6 mg/kg,每 3 周静脉输注)联合吡咯替尼(400 mg,每日 1 次口服)及卡培他滨(1000 mg/m²,每日 2 次口服,连用 2 周停1 周)治疗。1周期治疗后,皮肤转移灶红斑颜色变深、范围缩小;肿瘤标志物 CEA、CA125 较前下降。2024年7月30日复查增强头颅MRI示:脑内多发转移灶缩小,最大约 6×8 mm,较前缩小46%,评估为部分缓解(PR,图 3C、3D)。截至2024年9月末次随访,患者病情持续稳定。

讨论:识破罕见转移的“伪装术”

临床特点与误诊原因

皮肤转移是乳腺癌晚期少见表现,发生率约 0.6%-9%,多出现于疾病晚期,约61.9%的患者合并其他内脏转移,中位生存期仅 6-8个月。其中丹毒样癌(carcinoma erysipeloides)占乳腺癌皮肤转移的 3%,临床以红色浸润性硬斑为主要表现,皮温可升高,与丹毒极为相似,易误诊。本例误诊原因包括:①临床表现重叠:均以红肿、皮温升高为主要表现;②季节与病史干扰:夏季为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高发期,病变位于既往手术侧,易归因于良性病变;③短期治疗反应误导:抗生素治疗后红肿暂时缓解,掩盖恶性肿瘤本质;④缺乏早期病理评估:未及时行皮肤活检明确诊断。

临床观察表明,对于出现炎症性皮肤病变且初期治疗有反应的患者,尤其是有恶性肿瘤病史者,必须高度警惕原发肿瘤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在疑似丹毒的病例中,直接进行局部皮肤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可能存在加重病变或引发全身感染的风险。因此,有学者建议在活检和免疫组化等有创检查前先进行皮肤镜检查。若皮肤镜下发现皮肤组织存在多形性血管结构,应进一步开展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以明确诊断。此外,由于皮肤转移是肿瘤晚期的表现,且常伴随多处内脏转移,因此需进行全面的全身肿瘤评估(如 PET/CT、MRI 等),以避免遗漏其他部位的转移灶。

分子亚型与治疗策略

一项针对 27 例乳腺癌皮肤转移患者的研究显示,Luminal 型乳腺癌是最常见的皮肤转移分子亚型,其次是 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乳腺癌。绝大多数乳腺癌皮肤转移患者经全身抗肿瘤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显著缓解。

在治疗策略上,对于孤立性皮肤转移患者,局部治疗可选择传统的手术和放疗,以及近年来不断发展完善的光动力治疗、肿瘤内抗肿瘤药物直接注射和皮肤病变表面抗肿瘤药物涂抹等新方法;但对于合并其他内脏转移的皮肤转移患者,仍应以全身治疗为主,局部治疗为辅,治疗方案需遵循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小结:警惕“皮肤信号”,强化多学科协作

乳腺癌丹毒样皮肤转移虽罕见,但因其高误诊率可能延误治疗。临床医生需警惕乳腺癌患者出现的新发皮肤病变,尤其是既往手术侧或伴肿瘤标志物升高时,应及时完善皮肤活检及免疫组化,避免因“抗生素短期有效”而忽视恶性可能。多学科协作(乳腺科、皮肤科、病理科、影像科)是提高诊断准确性、制定最优治疗方案的关键。未来需更多大样本研究明确该类转移的生物学特征及预后,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Gu W, Yuan J, Dong M, Sheng J, Jiang K. Case Report: Advanced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with erysipeloid cutaneous metastasis misdiagnosed as erysipelas. Front Oncol. 2025;15:1535421. Published 2025 Jul 14. doi:10.3389/fonc.2025.153542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x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14日
王福军
牡丹江市肿瘤医院 | 肿瘤外科
值得学习收藏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