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十届乳腺肿瘤研讨会张凤春教授专访:十年砥砺,中国乳腺癌诊疗迈入精准与人文新时代

08月14日
来源:肿瘤资讯

在第十届全国乳腺肿瘤研讨会于英雄之城南昌隆重召开之际,【肿瘤资讯】有幸独家专访了本次大会主席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张凤春教授。站在十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他高屋建瓴地回顾了我国乳腺癌诊疗领域的飞跃式发展,深刻剖析了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并为广大基层与青年医师的成长指明了清晰路径。

张凤春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肿瘤科血液科科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乳腺病诊治中心副主任
上海市肿瘤能量智能诊疗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在肿瘤个体化治疗和免疫细胞靶向治疗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
承担国自然基金课题3项,“973”子课题及20项省部级以上课题
论文101余篇,SCI文章40多篇
获各级奖项多项,其中2023年获江苏省卫健委引进新技术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1项,苏州市医学科技奖1项,苏州工业园区卫健委引进新技术奖1项
现任学术职务和杂志编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 CSCO )理事
中美肿瘤协会主席
中国医师学会询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热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日医学交流会肿瘤热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促进会慢病管理分会常委
中国工程学会肿瘤靶向专业委员会常委
长三角肿瘤专科联盟常委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常委
《International J of Oncology》等7杂志编委

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席,能否请您回顾一下,自首届研讨会至今的这十年间,我国乳腺癌的诊疗理念和临床实践取得了哪些最为关键的、让您印象深刻的进步?

张凤春教授: 回首这非凡的十年,我国乳腺癌诊疗的进步是全方位且深刻的,其中有四个方面的变革尤为关键,令我感触颇深:

第一,全身治疗理念的深化与实践,显著提升了治愈率。 我们对早期乳腺癌“清除微小残留病灶”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以术前新辅助治疗为例,通过更加精准的药物选择与方案设计,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患者能够实现病理学完全缓解(pCR),这意味着肿瘤细胞在手术前已被最大程度地清除。这不仅为后续根治性手术创造了更优条件,更与术后辅助治疗构成了完整的“围手术期”治疗闭环,从而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病生存期,让我们向着“治愈”乳腺癌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二,外科治疗模式的优化与革新,实现了“疗效”与“美学”的和谐统一。 今天的乳腺癌外科,已不再是单纯的“肿瘤切除”。我们前所未有地注重保护患者的乳房外形与功能。保乳手术已成为众多早期患者的标准术式,而肿瘤整形外科学(Oncoplastic Surgery)理念的融入,如乳腺癌切除与即刻重建技术、内镜下乳腺微创手术等,正不断优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的目标是让患者不仅“活得长、活得好”,更能“活得美”,全面重塑她们的身心健康与生命自信。

第三,人文与心理关怀的普及,构筑了抗击癌症的“第二道防线”。 越来越多的临床同道深刻认识到,心理社会支持是肿瘤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系统化的人文关怀与专业心理疏导,能够有效坚定患者的抗癌信念,缓解其焦虑与恐惧。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正向调节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在动员自身免疫系统清除残留肿瘤细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如今,这一理念已获得广大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高度重视。

第四,生育力保护意识的全面觉醒,体现了全生命周期的患者关护。 曾几何时,育龄期乳腺癌患者的生育需求在紧迫的抗癌治疗面前常被忽略。而现在,从医生、患者到家庭,对生育力保护的认知和实践都有了质的飞跃。我们在制定治疗方案之初,就会主动与患者沟通其生育意愿,提供专业的医学咨询与多学科支持,为她们的生育能力“保驾护航”,全力支持她们实现为人父母的梦想,守护家族生命的延续。

对于广大基层医院和青年医生,您认为他们应如何借助这样的学术平台,快速提升自身的临床与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

张凤春教授: 基层医院和青年医生是我国乳腺癌整体诊疗水平提升的关键力量。要高效利用学术平台,我认为需要把握三个核心维度:

首先,建立“靶向学习”思维。 基层医生应重点关注大会中“临床决策思路解析”等贴近实践的板块,尤其是针对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案权衡——这些恰恰是基层诊疗中最常见的挑战。建议大家带着问题参会,提前梳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例如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内分泌治疗时长的调整、老年患者化疗耐受性的评估等具体问题,在“专家咨询时段”结合临床场景进行深度请教。青年医生则应锁定“指南更新解读”专场,比如今年HER2低表达乳腺癌诊疗指南的修订要点,要结合本地患者特征思考落地策略,比如如何在病理科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优化检测流程。

其次,善用“技术平移”工具。 本次大会推出的“标准化诊疗路径手册”电子版,是为基层医院量身打造的实用工具。建议会后组织科室团队共同学习,从规范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用药时机、剂量调整等基础环节做起,逐步建立标准化诊疗意识。科研方面,青年医生可以从“真实世界研究入门”专题入手,利用本院的病例数据,套用大会分享的标准化分析模板,先完成小样本的生存分析或不良反应观察,这比盲目设计大课题更务实。

第三,构建“持续迭代”机制。 学术平台的价值在于转化与应用。基层团队可以建立“学术会议转化台账”,把学到的“乳腺癌术后康复操推广方案”、“化疗患者营养支持路径”等实用技术,按季度评估落地效果。青年医生则要重视大会的“青年科研基金申报辅导”,即使暂时没有课题,也可以通过参与多中心研究的分中心工作积累经验。比如本次大会启动的“基层乳腺癌筛查数据库建设项目”,就是很好的科研入门载体。

归根结底,学术平台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和工作环境的能力提升路径。从解决日常诊疗中的每一个小问题出发,积少成多,我们就能共同推动中国乳腺癌诊疗事业的宏伟进步。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il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14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乳腺外科
中国乳腺癌诊疗迈入精准与人文新时代
08月14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乳腺外科
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张凤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