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循证有例|乳腺癌悄然“下沉”:一例十二指肠转移致小肠梗阻的病例启示

08月12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远处转移常发生于骨、肺、肝和脑。然而,胃肠道尤其是小肠的转移却十分罕见,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诊。由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病情进展隐匿,导致确诊延误甚至治疗失当。本文通过一例乳腺癌患者十二指肠转移并导致小肠梗阻的病例[1],梳理其诊治全过程,并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流程及治疗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这一少见情形的认识与警觉。

 病例介绍:转移路上的一次“拐弯”

患者,女,53岁,因“恶心、呕吐及腹痛持续三周”于2025年初就诊于消化内科。患者2005年确诊为早期乳腺癌,接受了乳房局部切除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辅以放疗及激素治疗。

此后数年内病情稳定,但2019年出现局部复发,诊断为晚期乳腺癌。肿瘤病理显示:雌激素受体(ER)阳性细胞超过95%,孕激素受体(PR)阳性60%,HER2呈可疑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10%~30%。HER2经银原位杂交(SISH)确认阴性。2020年患者接受左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发现12枚淋巴结中有2个存在转移,并在淋巴结周围软组织中发现癌灶,后续继续行化疗与激素治疗。

2021年患者再度出现左腋窝转移,而至2024年,转移灶已累及左锁骨上淋巴结及臂丛神经区域。最新一次病理活检结果显示:ER阳性细胞比例降至50%,PR为阴性,Ki67指数升高,E-cadherin呈局灶性弱表达,HER2仍为阴性,提示肿瘤生物学行为可能发生演变。

患者本次入院的症状提示消化系统问题,既往无胃肠病史,也无其他基础疾病。初步检查显示腹部有压痛,但无明显反跳痛或腹肌紧张。

 诊疗经过:一次从“肠”计议的多学科协作

腹部增强CT显示:十二指肠第三段有一不规则强化低密度肿块影,大小约为59×31×41 mm,并导致十二指肠管腔明显狭窄,第二段明显扩张,符合高位小肠梗阻表现。此外还发现左侧腰大肌及左肾有两个结节影,提示存在其他转移病灶。

为缓解梗阻症状,立即给予鼻胃管减压,患者症状部分缓解。进一步行18F-FDG PET/CT检查显示:原左锁骨上及腋窝转移灶代谢已清除,但十二指肠处可见一FDG高度摄取的肿块,伴多个腹膜后结节影。该结果提示十二指肠病灶极可能为乳腺癌转移灶,亦不排除同步原发肿瘤可能。

胃镜检查中,镜头在十二指肠第三段无法通过,因该处存在严重的腔外压迫性狭窄,黏膜水肿显著。虽进行了组织活检,但未能获得确诊性组织。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内镜超声(EUS)检查。EUS显示十二指肠第二段有一边界模糊、低回声肿块,大小约为55×40 mm。通过细针穿刺活检(FNAB),成功获取组织样本。

uaUtykcOLvyQzChpLC1M3GTTtQ7I3ypq.png

图1 辅助检查:(a)腹部CT冠状面显示十二指肠第三段(D3)有边界不清、强化不均的病灶,导致第二段(D2)扩张;(b)FDG-PET/CT显像显示第三段十二指肠处有FDG高度摄取的肿块;(c)内镜下可见十二指肠第三段出现严重的腔外性狭窄,伴有黏膜水肿。

病理检查提示中等至大型恶性细胞,具高度异型性、单核仁、胞质含空泡。免疫组化结果:Pankeratin、CK7、E-cadherin、GATA3阳性;PAX5、CD3、CK30、SOX10、ER、PR、HER2阴性,Ki67为40%。结合既往病史与当前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乳腺癌转移至十二指肠,造成小肠梗阻。

图2 病理检查:(a)Giemsa染色示中至大型分散细胞,部分多核,核多形,胞质偏心,有细小空泡及异常有丝分裂(×600);(b)Papanicolaou染色示中至大型细胞,部分多核,核多形,染色质清亮或加深,胞质偏心,空泡不清(×600);(c)GATA3免疫组化阳性(×600);(d)CK7免疫组化阳性(×600)。 

鉴于患者转移负荷尚可、全身情况允许,最终决定采用化疗。给予两周期环磷酰胺联合阿霉素后,患者梗阻症状明显缓解,无需进一步介入治疗。

讨论:识别罕见转移,方能掌控全局

乳腺癌转移至胃肠道虽少见,但并非孤例。有数据显示,实际存在肠道转移的患者中,仅约20%有临床症状。本例中转移部位为十二指肠,属于极少见情况。通常肠道转移以浸润性小叶癌更为多见,而本案为非特殊类型乳腺癌转移,尤为罕见。

肠道转移的症状不一,如腹痛、恶心、消化不良等,极易被误认为是化疗副作用,从而延误诊断。约40%的患者最终以肠梗阻、出血或穿孔等急腹症表现而就诊,需紧急处理。

在影像学诊断方面,CT及PET/CT在定位与识别病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往往需结合内镜评估,进行进一步明确。内镜下表现常非特异性,如黏膜水肿、黏膜溃疡或狭窄等。因此,最终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标记物。

从免疫组化角度,乳腺癌典型表现为CK7阳性、CK20与CDX2阴性、GATA3阳性,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多数为阳性。本例中ER、PR及HER2均为阴性,提示肿瘤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

本案还突出了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B)的重要性,尤其在内镜无法穿过或活检不成功时,为提供高质量组织样本和准确免疫组化诊断提供了有力工具。

治疗方面,胃肠转移的处理并无标准指南。若出现肠梗阻,急性期需手术处理,但若病灶数量可控、全身状况尚可,化疗或激素治疗亦可尝试。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EUS引导下的胃肠吻合术也是一种有前景的缓解手段。

小结:罕见≠不见,谨防“暗度陈肠”

乳腺癌十二指肠转移虽极为罕见,但其临床危害不可小觑。本病例提醒临床医生,在处理肠梗阻尤其无明确原发性消化道肿瘤证据时,应将乳腺癌转移纳入鉴别诊断。EUS-FNAB在诊断及治疗策略制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系统性治疗可能为部分患者带来非手术缓解机会,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面对隐匿性强、易误诊的罕见转移,唯有敏锐识别、多学科协作,方能赢得治疗先机。


参考文献

[1] O’Neill RS, Field A, Kim BSM, Ferguson JS, Ghaly S, Dear RF. Duodenal obstruction secondary to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J Cancer Res Ther. 2025;21(3):755-757. doi:10.4103/jcrt.jcrt_2022_24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x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15日
徐焕成
新沂市人民医院 | 胃肠外科
学习病例,乳腺癌肠转移致肠梗阻
08月13日
江泓蝶
上海和睦家医院 | 肿瘤内科
临床见过,乳腺癌结肠转移大出血
08月13日
吴耀禄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 普通外科
通常肠道转移以浸润性小叶癌更为多见,而本案为非特殊类型乳腺癌转移,尤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