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Blood | 潘静主任及合作团队:供者来源CD7 CAR-T细胞治疗儿童及成人R/R T-ALL/LBL的Ⅱ期结果公布

08月07日
来源:北京高博医院

随着CAR-T细胞疗法在B系血液肿瘤中的广泛应用,其在复发/难治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R/R T-ALL/LBL)等T系肿瘤中的延伸探索也逐步展开,靶向CD7的CAR-T细胞疗法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近日,国际血液学权威期刊Blood在线发表了由高博医疗集团北京高博医院、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T细胞精准治疗实验室、上海雅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共同完成的供者来源CD7 CAR-T细胞治疗儿童及成人R/R T-ALL/LBL的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潘静、冯晓明为共同通讯作者。
此前,该合作团队已在2021年ASCO年会以口头报告形式展示Ⅰ期研究初步成果,并获评会议Highlight摘要,相关结果先后发表于J Clin Oncol(Pan et al, J Clin Oncol. 2021;39(30):3340-3351)J Hematol Oncol(Pan et al, J Hematol Oncol. 2023;16(1):34.),受到业内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

为进一步解读本次研究的核心成果与未来方向,本文专访研究通讯作者之一、北京高博医院潘静主任,权威呈现供者CD7 CAR-T细胞疗法治疗路径的最新进展与临床意义。

0.png

研究设计升级:从早期验证到证据推进

Q1:我们注意到您与合作团队本次发表的Ⅱ期临床研究设计(如主要研究终点等)有一些变化。能否请您介绍一下Ⅱ期研究的目标,以及在研究设计及方案上的更新要点。

潘静主任:本项Ⅱ期研究是在前期Ⅰ期研究工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Ⅰ期研究聚焦于安全性评估,而Ⅱ期研究则将重点转向疗效,尤其是R/R T-ALL/LBL患者对供者来源CD7 CAR-T细胞疗法的真实临床获益。

本项研究初始设定的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但在研究推进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入组患者合并较大体积的髓外肿瘤,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观察抗肿瘤效应。部分患者在1个月内未达到完全缓解(CR),但随后能够达到深度缓解,尤其是需要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此类患者的疗效节点不能简单用“某一时间点的ORR”去评判。

因此,根据临床实际进展,团队将研究终点调整为“输注后3个月的最佳总缓解(BOR)率”。这一变化并非简单的统计参数调整,而是对供者来源CAR-T细胞疗法治疗路径的一种真实反映。尽管在文章投稿时受到挑战,但我们坚持保留这个“探索性”的调整过程,因为这更为真实地反映了供者CAR-T细胞疗法在R/R T-ALL/LBL患者中的治疗节奏和临床决策特性。

总体而言,这项Ⅱ期研究不仅扩大了样本量,充实了循证医学证据,而且真实地呈现了供者来源CD7 CAR-T细胞疗法对于R/R T-ALL/LBL患者的治疗价值,为后续探索更成熟的治疗路径提供了坚实基础,推动这一策略从“探索期”进入“方案优化期”。

纳入边界拓展:正视“复杂病灶”挑战

Q2:与Ⅰ期研究相比,您在本次Ⅱ期研究中明显扩大了髓外病灶患者的纳入比例,这类患者传统上被认为对CAR-T细胞疗法反应不佳。请您谈谈为什么要在这一阶段扩大这一人群?这一选择为我们理解CD7 CAR-T细胞疗法的边界与挑战带来哪些新的启示?

潘静主任:Ⅰ期研究对髓外病灶患者的纳入相对保守,但Ⅱ期研究中有意扩展了这类人群,特别是伴纵隔大包块、多发髓外病变的患者。这一决策源于现实临床需求——如CAR-T细胞疗法不能覆盖更多复杂病例,其实际临床应用价值将受限。

研究结果提示,纵隔包块直径≥7cm的患者预后较差,仅靠CAR-T细胞治疗难以在短期内清除。基于此结果,团队已在临床中尝试“CAR-T+局部放疗”的改良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这类患者的临床获益,初步结果令人鼓舞,相关研究已进入总结阶段。

我始终认为,真实世界中T系肿瘤患者病灶的异质性较大,临床医生必须正面迎战这些“绕不开”的复杂病灶。如单独采用CAR-T细胞疗法的疗效不佳,应该积极探索更合适的干预方式。

疗效与风险并存:CAR-T细胞疗法的现实轮廓

Q3:总体而言,您如何评价这项Ⅱ期研究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的主要发现?有哪些观察结果是您个人最为看重或认为在国际上具有前沿价值的亮点?

潘静主任:供者来源CD7 CAR-T细胞疗法在本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早期疗效——89%的R/R T-ALL/LBL患者在3个月内达到了部分缓解(PR)及以上的BOR,与Ⅰ期研究结果相吻合。

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到一些具有国际前沿价值的重要现象。第一,患者输注CAR-T细胞30天后仍存在感染的风险。个别患者在缓解后出现T细胞功能缺陷的状态,可能存在重症感染的风险。针对此发现,本研究临床策略已作出相应改良:应用CD7-KO淋巴细胞输注,以期帮助这类患者的血象与免疫系统更快恢复,降低感染风险。

第二,髓外大包块患者的“治疗阈值”问题。大体积的纵隔包块仍是疗效瓶颈,而单独使用CAR-T细胞疗法进行治疗的疗效可能不佳,可考虑放疗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第三,部分患者即便从CAR-T细胞疗法治疗中获得缓解且移植后未复发,仍因免疫失衡死于非复发事件。对于如何很好地去控制CAR-T细胞的“开关”,这个问题目前还未能完全解决。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移植阶段更换供者,以期终止CAR-T细胞活性,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免疫生态干预:CAR-T细胞疗法之后的“第二道防线”

Q4:除了在CD7 CAR-T细胞疗法主路径上不断推进,您还启动了CD7-KO淋巴细胞输注研究,尝试进一步改善这类患者CAR-T细胞疗法治疗后的免疫生态。可否分享相关的研究心得。此外,这种“CAR-T+免疫支持”模式是否有可能成为未来细胞治疗的主流趋势?

潘静主任:CD7-KO淋巴细胞输注主要用于CAR-T细胞疗法后免疫重建滞后期的支持干预,尤其是在第30天左右T/NK细胞仍未恢复、感染风险升高时使用。

一方面,根据临床经验可知,CD7-KO淋巴细胞输注在体内中位持续时间为15~21天,明显优于传统DLI(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另一方面,本研究中也观察到其对控制病毒感染(如新冠相关脑炎)具有积极作用。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一方案仍属“过渡策略”。未来如能开发出具备“可调开关”结构的新一代CAR-T细胞疗法产品,这类外源支持性治疗可能将被取代。我们的基础研究团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未来方向:更安全、更可控、更智慧的CAR-T细胞疗法

Q5:作为目前全球在CD7 CAR-T细胞疗法领域工作最系统、最前沿的研究者之一,展望未来,您认为CD7 CAR-T细胞疗法或T细胞免疫疗法要真正服务T系血液肿瘤患者群体,其核心突破方向会集中在哪些方面?

潘静主任:首先是治疗的安全性。尽管目前CD7与CD5靶点的产品在细胞因子风暴与神经毒性方面已基本可控,但细胞毒性、尤其是长期造血抑制,依旧是主要问题。而CAR-T细胞产品相关的安全性优化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此外,CAR-T细胞产品实现“智能控制”也很关键。 这需要一个真正可控的“开关结构”,以适应不同阶段的临床需求。在患者感染风险升高时,关闭CAR-T细胞活性,而在其复发风险升高时重新激活。这一痛点有望通过结构设计解决。

相信随着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不断融合,CAR-T细胞疗法在安全性、可控性与功能优化等关键问题上有望迎来实质性突破,真正为T系肿瘤患者带来长期获益。

潘静
北京高博医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基础免疫学博士
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科主任

学术任职:
中国药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小儿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细胞免疫治疗学组顾问
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家库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专业经历和特长简介:
从事血液科临床工作12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及科研经验,目前科室床位数:80张。

专业:白血病CAR-T细胞免疫治疗及转化研究。

2017年率先提出B-ALL的CAR-T的分层治疗,优化CAR-T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处理,建立CAR-T治疗后的疗效监控体系,进行相关探索性研究。相关的CD19CAR-T临床研究、CD22CAR-T临床研究、CD19-22序贯CAR-T研究等,较早发表在国际血液病权威杂志期刊Lancet Oncology、blood和Leukemia。

2019年率先在全球提出供者CD7 CAR-T治疗难治复发T-ALL/LBL患者的临床策略。同时进行治疗相关机制研究,优化难治复发T-ALL/LBL患者CAR-T治疗策略。

2024年相关供者CD7 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T-ALL/LBL患者的长期数据;自体CD7 CAR-T、供者CD5 CAR-T治疗相关数据均在国际血液病权威杂志期刊Nature Medicine,JCO和JHO上。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美国临床肿瘤大会ASCO、美国血液年会ASH、欧洲血液年会EHA、日本血液年会JSH)汇报团队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其中,CD22CAR-T临床研究、CD19-22序贯CAR-T研究、CD7CAR-T临床研究的短期和长期随访数据的4篇文章被《ESI》高被引论文收录。

参考文献

Pan J, Zhao L, Zhang Y, et al. Donor-derived CD7 CAR T cells for pediatric and adult relapsed/refractory T-ALL/LBL: a phase 2 trial. Blood 2025; blood.2025029299. 


  排版编辑:Grad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08日
白文秀
平遥兴康医院 | 中医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08月08日
白文秀
平遥兴康医院 | 中医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08月08日
白文秀
平遥兴康医院 | 中医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