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医施荟】江倩教授丨基于EHA 2025盘点IDH1突变unfit ND-AML的研究新进展

07月3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分子生物学特征高度异质的恶性血液肿瘤,其治疗策略与预后评估高度依赖分子遗传学异常特征[1]。其中,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1(IDH1)是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与预后密切相关[2-3],需要精准靶向治疗。如今,对于IDH1突变不适合强化化疗(unfit)的新诊断(ND)AML 患者而言,靶向药物已成为重要选择之一;同时,在此背景下,IDH1突变患者的预后分层及个体化精准治疗选择也成为了研究焦点。2025年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公布了多项关于IDH1突变 unfit ND-AML的突破性研究,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生存契机。本文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倩教授结合 EHA 2025 最新成果,系统梳理IDH1突变 unfit ND-AML 的诊疗进展。

预后添新证:前IDH抑制剂时代,IDH1突变预后劣于IDH2突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药的不断上市,针对接受低强度化疗的AML患者的预后分层模型——欧洲白血病网(ELN) 2024 风险分类应运而生[4]。但该模型基于多项临床试验的探索性分析构建,为了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已有多项真实世界研究探索其准确性,如EHA 2025大会有两项研究(PF487和PS1468)指出,ELN 2024风险分类能准确地对真实世界中接受维奈克拉(VEN)+去甲基化药物(HMA)治疗的unfit AML患者进行预后分层,且不同的基因突变对总生存期(OS)有着不同的潜在影响[5,6]。其中,PS1468更是进一步明确了不同IDH突变AML亚型的预后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根据ELN 2024风险分类,IDH2突变 AML 患者接受VEN+HMA治疗后生存获益显著,而IDH1突变患者未观察到明显生存获益(图 1)[6]。这一结果与在VIALE-A研究长期随访中观察到的生存差异一致——该研究中IDH1突变患者接受VEN+HMA治疗后的中位OS为10.2 个月,远低于IDH2突变患者的27.5个月[7]。上述证据均提示,前IDH抑制剂时代, IDH1突变unfit ND-AML 患者预后未能得到改善[6,7]

1.png

图1. VEN+HMA治疗方案对ND-AML患者OS的单变量风险比[6]

治疗新标准:接受IVO+AZA治疗的IDH1突变AML患者预后良好

鉴于接受VEN+HMA 治疗的IDH1突变unfit ND-AML患者仍预后不佳,临床亟需更优的治疗策略。ELN 2024 风险分类的更新与AGILE研究的长期数据,恰好为这类患者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明确了IDH1抑制剂艾伏尼布(IVO)+阿扎胞苷(AZA)方案的关键临床价值[4,8-11]

ELN 2024 风险分类的精准界定

ELN针对接受低强度HMA为基础治疗的ND-AML患者更新了遗传学风险分类——ELN 2024 风险分类,其适用于接受HMA单药治疗、HMA+VEN治疗或IVO+AZA(IDH1 突变AML)治疗的患者[4]。该更新分类突破性地将只有在接受IVO+AZA 治疗的IDH1突变(TP53 wt)AML归为预后良好组,且不论患者是否携带激活信号基因突变,与其他低危群体(如 NPM1 突变、IDH2 突变等)共同构成预后良好组(表1)[4]
表1.jpg

此分类不适用于既往接受过HMA治疗的患者。
* 预后良好特指接受IVO+AZA治疗的患者,无论患者是否携带激活信号基因突变。
†若检测到DDX41突变频率接近杂合状态,则应考虑DDX41种系突变。
‡对于许多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异常(无论是单一突变还是作为共突变),目前尚无可用数据;因此,根据是否存在激活信号基因突变,暂将这些异常归类为预后良好或中等组。
表1. ELN 2024 风险分类[4]

Ⅲ期AGILE研究的强效支撑

ELN 2024将IDH1突变(TP53 wt)归为预后良好是基于AGILE研究的坚实证据[4]。这项全球性、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Ⅲ期试验,共纳入146例IDH1突变unfit ND-AML 患者,随机分配至IVO+AZA组(n=72)与安慰剂(PBO)+AZA组(n=74)。结果显示,IVO+AZA 方案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均展现显著优势,突破传统治疗瓶颈[8-11]

复合缓解率翻倍:

IVO+AZA组的完全缓解+完全缓解伴部分血液学恢复(CR+CRh)率53%,约为对照组(18%)的3倍(P<0.001)[8]

生存期显著延长:

随访28.6个月,IVO+AZA组中位OS达29.3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个月(HR=0.42,P<0.0001;图2)[9]

其他临床获益显著:

与对照组相比,IVO+AZA组可持久的改善患者血细胞计数,摆脱输血依赖(53.8% vs 17.1%,P<0.0004),提高整体生活质量[9,10]

长期安全性可控且稳定:

IVO+AZA组≥3 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27.8% vs 33.8%)和感染的发生率(22.2% vs 31.1%)均低于对照组[9]

共突变广泛获益:

对于基线时合并DNMT3A突变、RUNX1突变和SRSF2突变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IVO+AZA组均显著改善CR/CRh率和OS(图 3)[11]

2.png

图2. IVO+AZA vs PBO+AZA治疗患者的OS[9]


3.png

图3. 基线共突变与缓解率和OS结果的相关性(IVO+AZA vs PBO+AZA)[11]

联合新突破:三联方案治疗IDH1突变unfit ND-AML潜力可观

IVO+AZA 方案虽已为IDH1突变 unfit ND-AML 患者带来显著获益,但临床仍在探索更优的联合策略以进一步提升缓解深度和长期疗效。2025 年 EHA 年会(PS1471)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JCO)最新发表的研究证实,以IVO为基础的三联方案(IVO+HMA+VEN)在IDH1突变 unfit ND-AML 中展现出更卓越的潜力[12,13]

PS1471:IVO+VEN+DEC-C——全口服联合策略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开展的Ⅰb/Ⅱ期试验(NCT04774393)探索了IDH抑制剂+地西他滨/西达尿苷(DEC-C)+VEN全口服三联方案的疗效,共纳入105例IDH 突变恶性髓系肿瘤患者,其中 unfit ND-AML 患者 62 例(28 例接受IVO治疗)[12]。治疗方案为:第1-5天给予DEC-C,第1-14天给予VEN,IVO自第1周期第8天起持续给药[12]

结果显示,治疗5个周期内,IDH1突变unfit ND-AML患者的复合缓解(CRc)率为86%,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的可测量残留病(MFC-MRD)阴性率达74%,2年OS率及2年持续缓解(DOR)率分别为64%和59%(其中,既往未接受任何治疗的原发性[Rx Naive]患者的mOS未达到,2年OS率和2年DOR率分别高达90%和83%,图4)[12]。安全性方面,未观察到IDH1突变unfit ND-AML患者在30天内死亡。整体≥3级非血液学不良事件(AEs)发生率为30%,最常见的AEs是感染(29%)[12]。研究提示:该全口服三联方案治疗IDH1突变unfit ND-AML患者,可实现持久缓解和生存获益,且整体安全性可控可管理[12]
4.png

图4. IDH突变unfit ND-AML患者的OS和DOR结果[12]

汇总分析:IVO+VEN+HMA方案助力深缓解长生存

JCO 近期发表了一项研究,将上述PS1471与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开展的另一项Ⅰb/Ⅱ期研究(NCT03471260,仅限IDH1突变患者)进行了汇总分析,旨在评估IDH抑制剂+VEN+HMA治疗IDH突变unfit ND-AML的临床结局和复发模式[13]。共纳入60例unfit ND-AML患者,其中37 例接受IVO治疗[13]

结果显示,治疗5个周期内,IDH1突变亚组的CRc率及MFC-MRD阴性率分别达86%和81%;mOS未达到, 2年OS率为72%, 2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和2年累积复发率(CIR)分别为72%和26%;早期死亡率为0%(表2),整体最常见的非血液学AEs为感染(所有级别42%,≥3级37%),3级以上分化综合征的发生率为3%[13] 。另外,复发模式分析显示,83%的IDH1突变患者复发时,已检测不到IDH1克隆(检测灵敏度VAF≥2%)[13]。该研究提示:IVO+VEN+AZA/DEC-C三药联合方案治疗IDH1突变unfit ND-AML患者,可实现高缓解率和持久应答、深度抑制或清除IDH1克隆,且整体安全性可控可管理[13]

表2.png

表2. IDH1突变亚组的临床结果[13]

总结

随着IDH1突变unfit ND-AML诊疗策略的精准化推进,ELN 2024风险分类已然革新,将接受IVO+AZA治疗的IDH1突变(TP53 wt)AML患者定义为预后良好(中位OS达29.3个月)[4,8-11]。此外,以IVO为基础的三联方案(如IVO+VEN+AZA/DEC-C)更是实现了CRc率>86%、流式MRD阴性率>70%的深度缓解,尤其对IDH1突变克隆展现出持久清除(83%的复发患者未检出突变)的能力,为突破生存瓶颈提供新路径[12,13]

专家简介

江倩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血液科副主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副院长
国际CML基金会国家代表委员会成员
国际白血病及相关疾病比较研究协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白血病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分会 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1,34( 06 ): 505-508.

[2].Medicine (Baltimore). 2024 Dec 6;103(49):e40565.

[3].2024 EHA.Poster P541.

[4].Blood. 2024 Nov 21;144(21):2169-2173. 

[5].2025 EHA. Poster PF487.

[6].2025 EHA. Poster PS1468.

[7].Am J Hematol. 2024 Apr;99(4):615-624.

[8].N Engl J Med . 2022 Apr 21;386(16):1519-1531.

[9].Blood Adv.2025 Jul 24:bloodadvances.2025016399

[10].2022 EHA. Poster P556

[11].2022 ASCO. Poster P250.

[12].2025 EHA. Poster PS1471.

[13].J Clin Oncol. 2025 Jun 13:JCO2500640.

免责声明:
本资料的内容仅作为科学信息参考,仅用于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学术交流,请勿用于任何其他用途。若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请勿观看和/或传播此资料。
本资料可能会出现某些药品信息,但该药品/适应症可能尚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批准。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做出的任何与治疗有关的决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应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说明书。对于本资料可能提到的相关诊断、治疗方法,请遵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及相关部门批准使用的指南或规定。

审批号:M-TIBSO-CN-202507-00 015
本文转自:CCMTV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沈杉杉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Olivia

评论
08月05日
李国君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血液肿瘤科
基于EHA 2025盘点IDH1突变unfit ND-AML的研究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