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从ISS到个体化评估:多发性骨髓瘤风险分层的演进与未来

08月04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 (MM)是一种以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具有显著异质性,精确的预后评估与危险度分层对于MM的精准治疗至关重要[1]。近日,Leukemia期刊发布的一篇综述,对目前MM风险分层方法以及临床实用性、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2]。【肿瘤资讯】特对主要内容进行整理,以飨大家。

1.png

MM风险分层模型演进之路

过去二十余年,MM的治疗取得显著进展,患者预后得以明显改善——5年总生存率(OS)从20 世纪 90 年代的 32%跃升至60%以上,超50%的非高危MM患者估计OS达10年以上。然而,部分高危患者即便接受新型疗法,中位OS仍仅为3-5年,凸显了精准识别高危人群的至关重要性。随着对生物学认识的深入,MM风险分层也不断演进,目前已有多个经过验证的MM预后评估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传统风险分层模型

1975年的Durie-Salmon分期系统开创了先河,主要依据肿瘤负荷进行分期。2005年,国际分期系统(ISS)基于血清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两个指标,将骨髓瘤分为I、II、III期,至今仍是应用最广泛的预后分层体系[1]

纳入细胞遗传学的现代模型

传统风险分层模型,无法完全捕捉到不同患者骨髓瘤之间的根本生物学差异。随着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应用,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尤其是del(17p)、t(4;14)和t(14;16)的发现,推动了分期系统的革新:

R-ISS (2015年): 修订版ISS在传统ISS分期基础上结合了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更加精准地识别出高危患者。

R2-ISS (2022年): 第二次修订版进一步优化了遗传学特征的权重——未纳入t(14;16),将1q21获得/扩增(1q21+)纳入风险分层,更好的对R-ISS中等风险组的MM患者进一步分层[1]

梅奥附加分期系统(MASS):简化版模型,易于在临床实践中实施。

表1. 新诊断MM 常用风险分层体系

2.png

除上述模型中包含的重要遗传学异常,近年来对其他基因组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探索也不断深入:

  • 双等位基因del(1p32)和TP53突变/失活的患者预后明显较差。

  • 对于已确定的不良预后标志物,如1q21+患者,其预后也存在异质性,部分原因是相关的大规模基因组事件(如染色体碎裂/模板化插入)、存在其他高危CGAs以及1q拷贝数(获得/扩增)。

  • 对于存在t(4;14)的患者,NSD2基因断裂点的位置也与预后相关,“晚期断裂”(位于NSD2基因内)与预后较差相关。

  • 1%–3% 的新诊断MM患者存在 MAF 易位 t(14;16) 和 t(14;20),且与 APOBEC 突变特征有关。

  • MAF /MAFB易位常与 1q21+和 del( 17p ) 同时出现,MAF/MAFB易位与继发性 HRCA同时存在可能会导致不良预后。

IMS/IMWG:定义高危MM新标准

目前的临床分期和风险分层体系,可有效辅助临床医师识别HRMM,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新的预后因素(如髓外病变、循环浆细胞等)的加入,使得HRMM的定义不断演化。尤其是1q 扩增的加入,使得超过 50% 的 MM 患者被归为高危类别,这限制了风险分层的临床指导意义。为解决此问题,国际骨髓瘤协会(IMS)和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提出新的风险分层框架(表2)。

表2. IMS/IMWG高危多发性骨髓瘤的定义

4.png

新风险分层将高危 MM 定义为同时存在 del(17p) 和/或TP53突变以及双等位基因 del(1p32)。在新的 IMS/IMWG 标准中,血肌酐正常 (<1.2 mg/dL) 的情况下,β2 微球蛋白升高 (>5.5 mg/L) 与更短的生存期相关,并且是独立的高危特征。此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中危异常(1q21获得/扩增、t(4;14)、t(14;16)、单等位基因 del(1p32))的患者也被归为高危。

未来展望:迈向个体化风险评估

随着风险适应性治疗时代的到来,MM风险分层必将进一步完善。未来MM风险分层将纳入肿瘤特异性因素(如循环肿瘤细胞和髓外病变、高危基因表达谱)、宿主特异性因素(如乏力和免疫状态)以及治疗因素(如可测量的残留病变),全面整合,最终实现对每一位患者的精准、动态、个体化风险评估。


3.png

图1. MM风险分层. MM风险分层范式不断发展,将涉及全面的肿瘤基因组学评估、疾病负荷、位置,治疗方案可及性和疗效各种因素。PCL:浆细胞白血病。

总结

随着对MM疾病认识的深入及新药的层出不穷,MM的风险定义不断演变,危险度分层评估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现有模型仍主要依赖于静态指标,在捕捉疾病完整的生物学异质性方面存在固有局限。动态化将是未来风险模型的演进方向,评估将贯穿治疗全程,并将治疗反应深度,尤其是可测量残留病灶(MRD)状态,作为动态预后指标。最终构建一个能够全面整合肿瘤基因组学、临床生物学、宿主免疫状态及动态治疗反应的综合评估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对每一位MM患者精准、实时且完全个体化的风险分层。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lv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El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