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四届巴渝论坛|吴永忠教授:“繁花”绽放,巴渝论坛持续为中国肿瘤诊疗注入不竭动力

08月07日
来源:肿瘤资讯

盛夏七月,山城重庆热情如火。7月24日至26日,由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并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多家西部地区重要机构联合承办的第四届乳腺癌巴渝论坛圆满落幕。本届大会以“乳房重建菁英荟”、“名医大查房”及“山城繁花荟”三大精彩主题呈现,汇聚了全国各地乳腺癌管理领域的杰出专家和青年才俊,线上线下共襄盛举。本次论坛不仅搭建了高质量的的学术交流平台,更积极推动了学科发展,为全国乳腺领域医师同仁献上了一场兼具实践指导与理论深度的双重盛宴。

会议期间,【肿瘤资讯】荣幸邀请到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教授从巴渝论坛第三日主题“山城繁花荟”议题出发,分享其作为肿瘤领域专家对本次巴渝论坛的独特视角与思考。

专家介绍

吴永忠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后
博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
全国卓越管理奖获得者


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粒子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副会长
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
重庆市医师协会副会长
重庆市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会长

繁花烁彩,以精细化之力赋能乳腺癌精准医疗

吴永忠教授:今日,论坛已步入第三天,迎来了“山城繁花荟”的环节。前两天的日程主要围绕乳腺癌的重建和临床规范,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多学科探讨。对我而言,今天,尤其是邵志敏教授和江一舟教授带来的新理论知识和前沿进展,是最让我期待并认为具有独特意义的。

我深刻感受到,乳腺癌在肿瘤领域中,完美诠释了综合治疗的理念和实践深度。它不仅仅涉及单一的治疗手段,而是将外科、放疗、化疗、内分泌、靶向以及免疫治疗等多种策略有机融合。理解了乳腺癌的诊治,也就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肿瘤综合治疗的核心。本次会议正是这种多学科融合、系统性思考的集中体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会议中关于乳腺癌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的深入探讨,无疑是推动诊治理念革新的关键。邵教授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最新阐释——不仅有大的分型如腔面型、HER2阳性型、三阴性,更细致地剖析了每个大分型内部的诸多小亚型,甚至细化到三阴性HER2阳性乳腺癌的三种亚型——让我看到乳腺癌治疗正向着更加精细化、个体化的方向迈进。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基于患者独特的基因图谱和分子特征,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种基于精准诊断的靶向治疗与管理,将极大提升治疗的可靠性,并最终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优的疗效和显著的生活质量改善。相信这也是本次会议在临床实践革新方面最具深远意义的环节,也预示着乳腺癌诊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生机澎湃,巴渝论坛映照中国肿瘤诊疗跨越式腾飞

吴永忠教授:至今,本次“乳腺癌巴渝论坛”已举办至第四届,彰显了其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的生命力。同时,其内容的持续丰富性与前瞻性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通过与诸多来自我国各地专家教授的交流,我强烈感受到,我国乳腺癌的诊疗水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放眼国际,都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具备了相当的领先性。
具体来说,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及其指导下的个性化治疗已然在国际上树立了标杆,引领着全球乳腺癌诊治技术的发展方向。 正是基于这样的国际站位,我们更需要通过诸如巴蜀论坛这类高质量的学术平台,将这些最新的前沿共识与进展,迅速普及给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帮助大家掌握精髓、学以致用。
我认为本次论坛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其别具一格的“三位一体”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极具启发性——它巧妙地融合了直观的临床手术演示,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通过对真实病例的深入讨论,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辅以前沿理论和最新研究进展的深度分享。这种多元化、立体化的呈现方式,使得参会者能够更全面、更高效地吸收并推广乳腺癌领域的最新知识。毫无疑问,这对于推动乳腺癌学科的持续创新与广泛实践具有深远意义,将极大地促进国内学术交流,并带动区域乃至全国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整体跃升。

薪火相传,论坛持续引领理论与实践相融之艺术

吴永忠教授:最深刻的体会仍在于会议所采用的交流模式本身。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模式:它汇聚在特定领域——诸如手术技术、疑难病例讨论或是临床研究设计方面表现卓越的团队,为专家提供面对面的同台“手术”切磋或病例讨论等深入交流的机会。

本次论坛吸引了众多顶尖团队的积极参与。这种多团队、跨中心的协作交流,本身便是一种高效的学术互动方式。而不同于传统学术活动中常见、仅限于会议室内的纯理论讲座,例如仅仅分享最新进展、解读前沿文献或汇报自身工作。

本次论坛上,专家学者得以将理论知识延伸至手术室,融入到病房,以实践为导向的模式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体验。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对于青年医生的成长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助益。对于临床医学而言,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学术交流,都应根植于临床实际。如同我们将论文书写于大地之上,同样,我们应将学术讲座落实到病房之中。这种更为务实、更具启发性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学习模式,与其他纯理论型学术会议相比,更具成效,也更能满足临床需求并切实推动学科进步。期待未来,巴蜀论坛持续在这种深度传承与创新实践中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Annie
排版编辑:HYC

评论
08月07日
武亚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肿瘤外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