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7月13日】颈彩纷呈丨协作齐聚力,汇智谱新篇,第五期头颈肿瘤MDT中心交流会成功举办!

07月3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由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主办的【肿瘤规范化诊疗项目——2025“颈彩纷呈”头颈肿瘤专家学术沙龙】第五期MDT中心交流会,于7月13日成功在线上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三大知名医院的MDT中心团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以及四川省肿瘤医院。各团队展示了MDT团队构成及成果,分享头颈肿瘤MDT治疗中的复杂病例。与会专家以真实案例为引,深入讨论MDT模式的临床应用经验与新思路。

图片9.png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乔俏教授张福正教授张石川教授进行开幕致辞。头颈部肿瘤解剖复杂、类型多样,治疗需兼顾根治效果与功能保护。MDT模式能有效整合放疗科、肿瘤内科、耳鼻咽喉科等多学科优势,结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化疗等手段,制定个体化、动态可调的治疗策略,显著提升疗效与患者生活质量。本次会议采用线上形式,三个团队将对病例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促进经验交流与共同提高。各医疗中心通过分享临床案例,深入交流治疗方案的应用经验,为优化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同仁拨冗出席本次MDT中心交流会,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T团队

图片10.png

病例分享:一例西妥昔单抗联合放化疗治疗局晚期下咽癌病例 庄源教授

图片11.png

患者,男,68岁,因“确诊下咽恶性肿瘤2周“于2024-4收入院。2024-3自觉右颈部肿块(约4×4cm,质硬触痛),未行治疗。2024-4自觉吞咽哽噎感,喑哑,2024-4-29就诊行鼻咽镜及喉镜检查:右侧梨状窝内外侧壁、下咽侧壁及后壁、杓状会厌襞有新生物,右侧声带运动稍迟缓。喉部增强MRI提示:右侧梨状窝各壁、下咽后壁不规则肿物(2.4×1.8cm,恶性可能大),右侧颈部淋巴结Ⅲ、Ⅳ区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部分融合,3.2×3.6cm)。活检病理:右侧梨状窝鳞状细胞癌(高分化角化型,无神经脉管侵犯)。免疫组化:P16(-)、EGFR(+)、CPS=5。临床分期为T3N3M0 ⅣB期。

患者一般状态可,ECOG评分1分。既往史:高血压6年,平素口服氨氯地平1片/日,否认冠心病及糖尿病史。吸烟40余年,20支/天;饮酒40余年,2两白酒/天。否认肿瘤家族史。专科查体:右颈部可触及 4×4cm 包块(质硬固定,边界不清),张口不受限。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基线检查中,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彩超提示右颈部Ⅲ、Ⅳ区囊实性回声(4.66×2.83cm,占位可能);骨扫描提示骶骨骨代谢增高;肺CT、心电图无异常。诊断:下咽恶性肿瘤(T3N3M0 IVb期)。

2024-5-15、2024-6-7行2周期TCb方案诱导化疗,具体为:白蛋白紫杉醇200 mg d1,d8;卡铂450 mg d1。2024-6-8联合西妥昔单抗600 mg、2024-6-15行西妥昔单抗400 mg靶向治疗。建议联合免疫治疗,患者因顾虑免疫治疗毒副作用,拒绝免疫治疗。

2024-6-12复查喉增强MRI:右侧下咽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大,对比2024-05-14旧片病变明显缩小(PR)。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喉镜提示喉黏膜充血。

经MDT建议行手术多点取病理后评估下一步治疗,2024-7-10于行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下咽肿物切除术,下咽肿物活检术。多点取病理未见肿瘤组织,提示pCR,患者保喉意愿较强烈,拟行放疗,考虑患者初始肿瘤负荷较大,淋巴结破膜转移,且未行手术,建议同步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放疗采用VMAT技术(GTVnd 70 Gy,CTV 60 Gy,PTV外扩3 mm);同期化疗(卡铂450 mg d1,q3w×3周期);同期靶向治疗(西妥昔单抗800 mg,q2w×4周期)。建议免疫维持治疗1年,患者再次拒绝。

靶区勾画:GTVp参照诱导化疗后病灶进行勾画;CTV包括GTVp外扩1.5 cm,以及诱导化疗前GTV及其外扩0.5cm,并行天然解剖结构相关修正;患侧及对侧Ⅱ、Ⅲ区予中剂量预防照射,对侧Ⅳ区低剂量照射。最终剂量GTV、GTVnd=70 Gy,CTV1=60 Gy,CTV2=50 Gy。放疗计划评估:PGTV体积96%,PCTV体积96%,剂量分布均匀,正常组织限量符合要求。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肤损伤、口干和胃肠道反应以及吞咽困难等。治疗中出现三级口腔黏膜炎(放疗25次时),伴明显疼痛,中断治疗1周(予营养及抗炎支持),后续完成33次放疗。

放疗后1个月、5个月(2025-3)影像学及喉镜检查均无肿瘤相关异常,仅提示放疗后改变。

图片12.png

图片13.png

大咖论道-病例讨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下咽癌的特点是病灶较小且转移严重,虽局部T3期病变可手术切除,但术后咽喉功能很难恢复到良好生活质量。经靶向治疗后肿瘤缩小明显,MDT团队推荐多点取病理并清扫颈部淋巴结,但患者抵触开放手术,仅局部取病理未发现癌细胞后,行同步放化疗。鉴于同类治疗模式探索中存在复发情况,需对这类未手术患者进行更长时间随访,观察局部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无瘤生存规律,为后续治疗积累经验。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该患者采用TCb方案诱导2周期达PR,降低了手术难度并保留了功能,通过自然腔道多点病理活检避免了开放手术的功能损伤,后续调强放疗合理,指南虽推荐诱导化疗3周期,但该患者2周期即达PR,可根据肿瘤残留调整周期数,是局晚期肿瘤提供了兼顾根治与生活质量的范例。需关注局部活检pCR能否代表整体(非术后大标本),且颈部淋巴结未活检,其是否真正pCR存疑。本病例治疗目标是提高治愈率并最大程度保护功能,该患者诱导治疗效果超预期,虽CPS=5,仍建议尝试免疫治疗,免疫维持对晚期患者可能有益。

四川省肿瘤医院

MDT团队在此病例的诊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确保诊疗过程规范且成效显著。患者肿瘤对诱导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敏感,是一例大淋巴结伴坏死治疗成功的案例。基线影像清晰显示右颈淋巴结融合、液化坏死及包膜侵犯,诱导后及时进行影像及病理评估符合规范,为保喉治疗提供了依据。对于T3N3期患者,虽可进行手术,但诱导化疗后评估更优,能兼顾疗效与功能保护,契合患者强烈的保喉意愿。该病例遵循指南推荐根据诱导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模式,其中西妥昔单抗快速缩瘤,为根治性治疗奠定基础,而多点活检证实pCR是治疗的关键,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MDT团队

图片14.png

病例分享:一例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病例的分享 张云霞教授

图片15.png

患者,男,66岁,2022-1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面部肿胀,麻木感,稍感疼痛,时有鼻塞,流清涕,无鼻痒、打喷嚏,无嗅觉减退。鼻内镜及MRI提示右侧上颌窦占位(侵犯上颌骨、翼外肌、咽旁间隙、眶内软组织),两侧颈后间隙及颈动脉间隙见多个小淋巴结影。2022-2-18在全麻下行鼻内镜下右上颌窦肿物活检:上颌窦鳞状细胞癌伴坏死,中鼻道考虑息肉伴坏死。免疫组化:CKpan(+),CD34(血管+),HHF35(-),P53(部分+),P63(+),P40(+),Ki67(部分30%),EGFR(+)。诊断:上颌窦鳞状细胞癌(CT4aN0M0,Ⅳa期)。

一阶段治疗:2022-2-28至3-2,使用TPE方案西妥昔单抗700 mg d1+白蛋白紫杉醇400 mg+奈达铂120 mg方案诱导化疗一程。化疗后出现IV度白细胞低下,伴发热,予对症治疗后好转,患者拒绝后续化疗。2022-3-14行放疗:PTV-G(上颌窦病灶)6Mv-xrayIMRTDT 63 Gy/28 f,PTV-C(右侧上颌窦、双侧鼻腔及右侧上颈淋巴结引流区)6Mv-xrayIMRTDT 50.4 Gy/28 f。放疗同期予西妥昔单抗700 mg q2w治疗三程。放化疗中出现Ⅲ度口腔黏膜炎,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复查MRI提示上颌窦肿物退缩,但眶内仍有少量残留,疗效评估为PR。

二阶段治疗:2022-5-26至2022-8-10,使用白蛋白紫杉醇350 mg+奈达铂100 mg+西妥昔单抗700 mg。治疗中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瘙痒、心慌胸闷等类输液反应,予地塞米松对症治疗后好转。后停用西妥昔单抗。2022-9-5起予特瑞普利240 mg q3w维持治疗一年。随访至2024-6,MRI提示肿瘤接近 CR,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2022-9-5起予特瑞普利240 mg q3w维持治疗一年。随访至2024-6,MRI提示肿瘤接近 CR,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图片16.png

图片17(1).png

大咖论道-病例讨论: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该患者早期病变累及翼腭窝,从耳鼻喉角度看,若尝试全切,不仅存在肿瘤残留风险,还会导致明显的功能受损,且靶向药物引发的严重反应可能影响后期皮瓣修复效果。目前西妥昔单抗在多数情况下应用较安全,严重不良反应少见,若出现重度不良反应,可先加强对症处理以保证药物顺利使用,或调整剂量来确保疗效。在诊疗过程中,及时进行相关检测(如CPS、TPS、EGFR表达等)对认识疾病生物学特点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为靶向及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四川省肿瘤医院

该局部晚期上颌窦癌患者诊疗规范,疗效显著,生存期长且生活质量高。患者仅1周期诱导化疗后因不耐受改为同步放化疗即见肿瘤缩小,提示对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敏感,通常此类患者后续同步放化疗效果理想,后续采用的免疫维持治疗可能弥补了治疗强度不足。部分鼻腔鼻窦肿瘤与EB病毒相关,其特点类似鼻咽癌,提示诊断前需追加相关检测,以明确肿瘤特性。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该病例为晚期上颌窦癌,非手术治疗实现了良好的功能保留。头颈部影像随访中,需高度关注周围神经侵犯及沿神经复发,尤其是患者右侧眶壁受累、包绕眶下神经管,应持续监测眶下神经走行及逆行区域,同时关注右侧上颌窦眶壁区域的强化变化,因其可能是复发的早期征象(非单纯黏膜增厚)。虽根治性放化疗后辅助化疗证据有争议,但结合患者病理残留及高危因素,行3周期辅助化疗合理。该病例首选新辅助治疗合理,1周期诱导即敏感,后续放疗效果理想,为晚期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启示。有研究表明,有高危因素的PCR患者或MPR患者采用PD-1抑制剂维持治疗可提高预后,其中患者CPS评分可用来评估获益。

四川省肿瘤医院MDT团队

图片18.png

病例分享:一例伴有颈部大包块的局部晚期下咽癌新辅助治疗案例 廖文军教授

图片19.png

患者,男,72岁,因“发现右侧颈部包块7个月,进行性增大2个月“入院。2024-7右颈部约2 cm质韧包块,呈进行性增大。2024-12包块增大至7×8 cm,就诊于新化市人民医院。2025-1耳鼻咽喉镜示喉部肿物,病理回示:下咽部鳞状细胞癌。CT:口咽部及声门上区软组织占位,突入喉咽腔;右颈部囊实性占位,包绕血管、压迫右侧颌下腺。2025-1-27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病理会诊:下咽部黏膜鳞形上皮乳头状增生。免疫组化:CKpan(+),34βE12(+),P63(+),P40(+),P16(+),EGFR(+),Ki67(密集区60%+),Vimentin(少量+)。后患者就诊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2025-2-7胃镜示咽部新生物,结合病理考虑下咽癌;食管中段黏膜发红,活检提示不排除小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转至四川省肿瘤医院,ECOG评分1分,查体触及右侧颈部Ⅱ-Ⅲ区约7-8 cm包块,质硬,边界欠规则,无明显压痛,皮肤无红肿、破溃、流脓。喉部MRI:口咽右侧壁、右侧梨状隐窝及声门上区不规则软组织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右侧颈部巨大混杂信号占位,考虑转移增大淋巴结伴坏死可能。PET-CT:口咽右侧壁软组织肿块,向下达声门区,右侧上中颈部、右侧颌下数个淋巴结,代谢不同程度增高,多系咽右侧壁癌伴淋巴结转移。下咽部肿块活检:鳞癌。未做HPV等检测,患者也不愿再取组织进行检测。诊断:下咽鳞状细胞癌(梨状窝、咽喉壁、声门上区侵犯)伴右侧颈部淋巴结转移(T4N3bM0,Ⅳb期),食管中段高级上皮内瘤变。

结合患者情况及医院免疫治疗管理规范,与患者沟通后,患者拒绝手术,故采用“白蛋白紫杉醇+卡铂+西妥昔单抗”方案治疗。2周期复查,疗效评价:原发灶基本CR,淋巴结PR,颈部淋巴结缩小,但淋巴结内液化增多(仍有残留)。患者因化疗有效,希望再做1周期,共完成3周期。3周期后包块进一步缩小,但皮肤肿胀加重,出现脓点及破溃,给后续放疗带来困难。

采用保守剂量放疗(GTV 30 Gy/10 次),放疗10次后,包块缩小不明显,仍有进展。放疗期间曾用贝伐珠单抗尝试收敛液体,效果不佳。放疗结束后1个月,皮肤较放疗期间稍好转,但周围出现新增病灶(无法判断是肿瘤进展还是炎症)。

图片20.png

图片21.png

图片22(2).png

大咖论道-病例讨论:

四川省肿瘤医院

此患者新辅助治疗效果有限,后续倾向手术治疗。若患者仍有手术机会,应优先进行颈部清扫;对于原发灶,若影像评估达到大PR或CR,为保留喉功能,可采取颈部手术联合原发灶根治性放疗的方案。关于颈内动脉受累情况,即便仅外侧受侵,仍可进行切除;若包绕范围较大,需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但总体仍倾向于尽可能切除,即便存在残留,也优于完全残留的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该下咽癌病例初治病情重,影像显示病变范围广泛,疗效评估需结合增强影像判断实性成分变化。下咽癌颈部淋巴结仅静脉受累时,手术可保留颈内动脉切除其他血管。患者淋巴结负荷大,P16(+)需明确比例(>70%),高负荷者新辅助可更积极(放化靶免联合),其原发灶退缩好但淋巴结不理想提示预后差,建议优先手术+术后放疗,放疗需关注皮肤受量避免复发。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尽快手术切除颈部包块是控制疾病的关键,处理液化坏死时需预防破溃、出血及感染,同时关注患者营养状况,必要时行根治性颈清扫。患者从发现包块到治疗间隔半年,提示需加强科普推动早期诊断,以改善预后;对巨大包块,若条件允许可考虑“放化疗+靶向+免疫” 多手段联合,必要时姑息性切除减轻症状。此外需完善PD-L1等检测,放疗加靶向可能增加坏死风险,可考虑PD-1抑制剂治疗(需结合检测),且需MDT团队紧密协作应对复杂情况。

大会总结

图片23.png

会议尾声,乔俏教授张福正教授张石川教授对本次交流会进行总结陈词。头颈部肿瘤解剖复杂、类型多样,治疗需兼顾根治效果与功能保护,MDT模式能有效整合放疗科、肿瘤内科、耳鼻咽喉科等多学科优势,结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化疗等手段,制定个体化、动态可调的治疗策略,显著提升疗效与患者生活质量。三家医院MDT团队深入交流,共同剖析多例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病例的个体化诊疗过程,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参考。希望今后持续开展此类学术交流,进一步凝聚共识、探索创新,推动头颈部肿瘤诊疗水平迈向新台阶。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J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