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山城论道,共谋提升!第四届乳腺癌巴渝论坛圆满收官,名医大查房强势助力区域诊疗水平升级

07月28日
来源:肿瘤资讯

7月山城,热情似火。由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乳腺癌防治专业委员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重庆市肿瘤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乳腺癌诊疗专家组、西部乳腺肿瘤专科联盟联合承办的第四届乳腺癌巴渝论坛于7月24-26日圆满结束。本次大会以“乳房重建菁英荟”、“名医大查房”及“山城繁花荟”三大主题精彩呈现,亮点纷呈。在次日的“名医大查房”会议环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作为会议主席,来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引领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MDT团队(复肿团队)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MDT团队(重肿团队)乳腺癌领域专家组成的强大阵容,展开了“名医授业 传道解惑”与“多科协作 破难析案”两大核心环节的精彩交流,致力于提升区域乳腺癌诊疗水平。

图片1.png

图 邵志敏教授莅临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病房进行教学查房并指导临床工作

两大篇章正式开始前,邵志敏教授一行首先参观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的日间手术室、门诊诊断部、日间诊疗病区、乳腺内科病房,乳腺康复中心、GCP临床试验和MDT多学科诊疗室,对曾晓华教授领导的乳腺肿瘤中心运行模式与所展现的专业水平表示高度认可,肯定了团队在西南地区乳腺癌诊疗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

此次“名医大查房”不仅深化了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更为促进乳腺癌诊疗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巴渝论坛在促进区域乃至全国乳腺癌诊疗水平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Section1 名医授业 传道解惑

本篇章,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伟教授的主持下,邵志敏教授首先围绕查房中的一例复杂病例进行了深入剖析。邵志敏教授基于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与乳腺癌领域的深厚造诣,结合当前我国临床诊疗现状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引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专家团队(复肿团队)、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专家团队(重肿团队),以及西部地区多家医院的乳腺癌领域专家围绕乳腺癌的精准诊疗展开了深入浅出的交流与智慧碰撞。此次讨论的焦点,特别涵盖了乳腺癌切缘阳性的标准界定,以及对微转移的有效应对策略,为与会者带来了前沿的学术洞见与实践指导。

随后,邵志敏教授对乳腺癌专科发展提出深刻见解。他对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体化”诊疗、日间化疗及临床研究融合的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高效、流畅,而且能够为患者提供舒适满意度较高的高质量规范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强调,临床研究也是学科发展与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关键之一。他指出,乳腺专科需明确目标,以MDT吸引患者,通过临床研究提升疗效,构建核心竞争力。他期待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中国乳腺癌诊疗水平迈向国际前沿。

图片2.png

图 邵志敏教授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现场,对乳腺学科发展范式与生态构建提出见解

紧接着,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鑫教授详细分享了乳腺肿瘤专科建设的“重肿经验”与心路历程。周鑫教授回顾了该院乳腺肿瘤学科的发展轨迹,指出其团队自成立以来,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DIEP乳房重建手术,现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乳腺肿瘤专科。在院领导及曾晓华主任的学术引领下,重肿乳腺肿瘤专科在学科规模、团队建设和人才引进方面持续成长,在早诊早治、多学科诊疗、乳房重建、临床试验和科研科普等方面全面开花。

图片3.png

图 周鑫教授对乳腺肿瘤专科建设的“重肿经验”与心路历程展开介绍

周鑫教授指出,专科建设围绕六大核心支柱展开:外科技术精益求精,构筑核心竞争力;内科管理规范化,提升综合实力;学术品牌持续打造,扩大行业影响力;科研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发展;身心一体化服务,提供全方位康复支持;以及科普防治先行,积极履行公益责任。

展望未来,周鑫教授明确表示,团队将持续磨砺临床技能,勇于攻克疑难杂症,并积极拥抱技术前沿,特别是加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他透露,专科将争取承担更多国家级科研项目,以期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学科发展,并持续强化其品牌影响力。周教授强调,专科的最终目标是让乳腺癌患者不仅仅是“活得更久”,更重要的是能够“带着积极心态回归社会及家庭”,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回归。

Section 2 多科协作 破难析案

Case 1

本环节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房慧颖医师对一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伴皮肤转移的疑难病例的分享中拉开帷幕。该患者历经多线治疗,病情却反复进展,其复杂性深刻揭示了TNBC复发转移的严峻挑战。

微信图片_20250728141628.jpg

图片4.png

图 房慧颖医生对TNBC伴皮肤转移的病例分享

围绕这例特殊病例,专家们针对TNBC的治疗难点、复发转移机制及多线用药策略等关键问题展开了富有洞见的交流与观点碰撞。讨论环节气氛热烈,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临床经验与前沿思考。这场深入的学术交流不仅为该病例的后续治疗提供了多维度参考,也为与会者带来了新的启发。最终,整个环节在对未来乳腺癌精准治疗前景的积极展望中圆满结束,预示着该领域将持续向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Case 2

紧随其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熊静医师呈现了一例临床少见的HER2阳性伴Luminal型原发乳腺癌合并脑转移的复杂病例,该病例独特的病理表现和多重挑战性吸引了全场专家的高度关注。与会专家们围绕该患者的病程发展、既往多线治疗的疗效与局限性,以及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协同治疗策略、脑转移灶的精确评估与干预时机等核心问题,分享了各自的专业见解与前沿思考,进行了精彩绝伦的交流与讨论。

1234.jpg

1753683831833.jpg

图 熊静医生对临床少见病例MDT诊疗进行分享

该病例的诊治中,MDT的开展不仅为病例的个性化诊疗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意见,更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处理疑难重症中的关键价值。此次研讨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应对复杂病例的新视角和策略,更指明了乳腺癌诊疗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即通过多学科协作和精准医疗,不断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Case 3

之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邹辣医师分享了一例极为罕见的乳腺癌病例,该病例独特的病理转化及后续诊疗策略成为在场专家们的焦点。该患者初诊时为Luminal B型乳腺癌,然而在出现骨转移后,转移灶的病理活检结果确显示了显著的分子病理学转变:病灶呈现近似三阴性乳腺癌(TNBC)特征,免疫组化PD-L1 CPS评分高达40,同时基因检测证实存在PIK3CA基因突变。这种从HR阳性Luminal型向TNBC伴化生性癌的转化,对传统乳腺癌治疗路径构成了严峻挑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团队就该病例的病理诊断鉴别、化生性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特殊的治疗需求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讨论。经过严谨的分析与多方智慧的融合,专家们最终对治疗方向达成共识并予以认可:鉴于转移灶的“近三阴”表型和高PD-L1表达,免疫联合化疗被一致推荐作为一线解救方案。

目前,患者已接受白蛋白紫杉醇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的全身解救治疗,同时针对有症状的骨转移灶进行了局部姑息性放疗和骨改良治疗。该方案已持续9个月,患者病情保持稳定,客观评估为疾病稳定(SD),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此次MDT的深入研讨,为未来乳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发展方向带来了重要启示。

123.jpg

图片6.png

图 邹辣医生对晚期乳腺癌病例进行相关讨论

Case 4

最后,本环节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静医师对一例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独特诊疗经历的分享中步入尾声。该患者在多线治疗中均深度参与临床研究,最终实现了令人瞩目的长期生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为“研究者主导”的临床研究模式提供了生动例证,并有力地证明了在规范诊疗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参与前沿临床研究对于晚期癌症患者争取更长生存期的重要意义。

微信图片_20250728141849.jpg

图片7.png

图 吴静医生对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病例分享

在闭幕总结中,邵志敏教授高度肯定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临床研究领域的积极实践。他强调,鼓励并促使更多患者参与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提升医疗机构综合诊疗能力、保障患者获得更长远生存益处的根本途径。他寄望未来能有更多由研究者发起的创新性项目,汇聚力量,共同将中国乳腺癌诊疗水平推向新的战略高度,并期待区域间的协作能够形成更紧密的网络,打破壁垒,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诊疗规范推广等方面协同发力,共同提升全国乳腺癌诊疗的整体实力。

至此,第四届乳腺癌巴渝论坛“名医大查房”圆满结束,此次查房活动不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更是点燃了区域乳腺癌诊疗发展的新希望,为未来的合作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8.png

图 第四届乳腺癌巴渝论坛“名医大查房”合影


责任编辑:Annie
排版编辑:H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