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精选2025年6月医学顶刊发表的结直肠癌相关文献11篇,将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整理,并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苟苗苗教授选取部分研究进行点评,以飨读者。
日本国立癌研医院 高级访问学者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胰腺癌、胆道癌、抗肿瘤药物安全、老年肿瘤防治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委青年委员、肿瘤外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MDT学组委员、医工融合与智能医学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长期以来从事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以第一作者发表15余SCI多次参与ASCO和ASCO-GI及国内会议交流
CSCO化疗安全管理大赛第一名,个人风采奖
主持一项青年成长课题,参与2项国自然课题和2项重大课题的研究,
撰写中国胆管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2023人卫出版社《结肠癌肿瘤学》、中国胃癌肝转移诊断与综合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期刊来源: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38.6)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gas/article/PIIS2468-1253(25)00049-4/fulltext
这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单臂Ⅱ期研究,评估了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在接受了新辅助化放疗[包括放疗联合FOLFOX(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随后进行3周期FOLFOX巩固化疗]后,采用“观察等待”策略进行器官保留的可能性。研究发现,这种全程新辅助治疗方案能够实现高比例的临床完全缓解(cCR),在91例患者中达到37%(34例)的cCR率,使得40%(36例)的患者得以豁免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这91例患者中,3年无病生存(DFS)率为65%,3年非再生长无病生存(non-regrowth disease-free survival)率为80%,3年无TME生存率为21%。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在观察等待期间出现局部再生长的患者,其非再生长无病生存率并不低于立即接受TME手术的患者。与立即接受TME手术的患者相比,成功保留器官的患者在低前切综合征(LARS)评分和Wexner评分(二者反映的是肛门功能)方面表现更佳。总的来说,全程新辅助治疗联合观察等待策略为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替代TME手术的选择,且毒性可控,并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期刊来源:Annals of Oncology(IF:65.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3753425007665
这是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刘再毅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更精确的风险分层系统,以优化II期结直肠癌(CRC)患者的辅助治疗决策。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CT分类器(STAR-CRC),并结合病理标志物,创建了一个名为IRIS-CRC的智能风险整合系统。该系统通过分析多平面CT图像和病理特征,将患者分为有利、中等、差和极差四个预后等级。与传统的基于指南的风险分层系统(GRSS-CRC)相比,IRIS-CRC在所有数据集(包括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中均显示出显著更优的预后评估能力(C指数更高)。IRIS-CRC提供了比当前基于指南的风险因素更精确和个性化的风险评估,有潜力使低风险患者免于不必要的辅助化疗,同时识别出高风险个体以进行更积极的治疗。这种创新方法有望改善 II 期 CRC 的临床决策和疗效。
期刊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52.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274-z
这项研究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牵头的开放标签、II期临床试验,评估了KRAS G12C抑制剂格索雷塞(Garsorasib)单药或联合EGFR抗体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 G12C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共纳入68例既往经治患者。在单药治疗组(n=26)中,客观缓解率(ORR)为19.2%,疾病控制率(DCR)为92.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3.1个月。在联合治疗组(n=42)中,ORR为45.2%,DCR为92.9%,中位PFS为7.5个月,中位OS未达到。两组的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2%和14.3%。研究表明,格索雷塞联合或不联合西妥昔单抗在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KRAS G12C突变结直肠癌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为该类患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治疗选择。
期刊来源:Annals of Oncology(IF:65.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3753425000523
这项研究分析了143例接受KRAS G12C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的基因组数据,旨在明确获得性耐药的基因组特征,并评估新型KRAS抑制剂克服耐药的可能性。研究发现,近一半(46%)的患者在治疗进展后出现了新的RAS/MAPK通路基因改变,其中结直肠癌(CRC)患者的发生率和多样性显著高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获得性变异的基因组图谱包括 KRAS 激活突变(25%)、 KRAS 扩增(22%)、 RAF/MAPK 突变/融合(21%)、 KRAS switch-II 口袋突变(14%)和 NRAS/HRAS 突变(8%)。值得注意的是,约23%的患者同时出现了多种变异。功能性研究证实,大多数变异是耐药驱动因素。研究还通过体外实验评估了新型(K)RAS抑制剂(如RM-018、Pan KRAS-IN-1和RMC-7797)的活性,结果表明这些新型抑制剂在克服不同类型的KRAS/MAPK耐药突变方面显示出潜力。研究强调了理解和靶向这些耐药机制对于提高KRAS G12C抑制剂疗效的重要性。
ctDNA检测具备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无创筛查新工具
期刊来源:JAMA(IF:55)
这项观察性研究评估了一种基于ctDNA的血液检测在筛查结直肠癌方面的准确性。研究纳入27,010名平均风险受试者,结果显示该检测对结直肠癌的敏感性为79.2%,对高级结直肠肿瘤(advanced colorectal neoplasia;结直肠癌或高级癌前病变)的特异性为91.5%。对高级结直肠肿瘤的阴性预测值90.8%,阳性预测值15.5%。均达预设标准。但对高级癌前病变的敏感性仅12.5%,未达标。研究认为该血液检测可作为筛查新选项,有助于提升筛查参与率,但仍需提高对癌前病变的识别能力。
期刊来源:JAMA Oncology(IF:20.1)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fullarticle/2835450
本研究为SAMCO-PRODIGE 54随机试验的预设二次分析,纳入99例dMMR/MSI-H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评估基线及治疗1个月后ctDNA(肿瘤特异性甲基化标记检测的ctDNA)变化对免疫治疗(Avelumab)或标准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基线ctDNA状态与预后无显著关联;但治疗1个月后ctDNA降幅≥86%者(良好应答)较<86%者(不良应答)显著延长PFS(中位12.0 个月 vs 2.4个月)和OS(中位未达到 vs 14.0个月)。该关联在Avelumab组更为显著。且 Avelumab(对比化疗)改善了 ctDNA 应答良好的患者的 PFS,但对应答不佳的患者无此效果。多变量分析证实,ctDNA早期变化是Avelumab组PFS的独立预测因子。研究提示,早期ctDNA监测可指导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评估及个体化治疗决策。
期刊来源:The Lancet(IF:88.5)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5)00631-2/fulltext
这项全球III期随机试验评估了PD-1抑制剂Retifanlimab联合标准的卡铂-紫杉醇化疗,用于先前未接受过全身治疗的局部复发或转移性肛管鳞状细胞癌(SCAC)患者。研究共纳入308例患者,结果显示,与安慰剂联合化疗相比,Retifanlimab显著改善了PFS(9.3个月 vs 7.4个月,HR=0.63,P=0.0006)。尽管OS数据尚不成熟,但显示出改善的趋势,中位OS分别为29.2个月与23.0个月。Retifanlimab组的总缓解率也更高(55.8% vs 44.2%)。不良事件,包括严重和3级及以上事件,在Retifanlimab组中更为常见,但均可控。研究认为,Retifanlimab可带来临床获益,并应被视为该患者群体的治疗新标准。
期刊来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8.5)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502760
CHALLENGE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将完成辅助化疗的结肠癌患者随机分配到为期3年的结构化运动计划组或仅接受健康教育材料组。主要终点为DFS。中位随访7.9年后,运动组的DFS显著优于健康教育组(HR=0.72,P=0.02),5年DFS率分别为80.3%和73.9%。OS在运动组中也显示出改善的趋势,8年OS率分别为90.3%和83.2%。运动组的肌肉骨骼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结构化运动相对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具有显著的获益/损害比,支持将其纳入结肠癌康复管理标准流程。
期刊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1.9)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4-02754
这项名为LEANOX的II期随机试验,旨在评估基于去脂体重(LBM)的奥沙利铂剂量计算是否能减少奥沙利铂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OIPN)。研究将适合接受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辅助化疗的III期结肠癌患者分为三组:一组(无LBM减少)接受基于体表面积(BSA)的奥沙利铂剂量;另两组(LBM减少者)随机分配接受基于BSA的奥沙利铂剂量或基于LBM的奥沙利铂剂量(3.09 mg/kg LBM)。主要终点是前6个周期内无≥2级OIPN的患者比例。结果显示,LBM剂量组(第3组)无≥2级OIPN的比例显著高于BSA剂量组(第2组)(67.2% vs 42.1%,P=0.01)。LBM剂量组中,无≥2 级 OIPN 生存期更长,至≥2 级OIPN发生时间更长,且在无≥2级OIPN的情况下奥沙利铂累积剂量更高,奥沙利铂减量也更少。但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和OS相似。此外,LBM剂量组的患者生活质量问卷(QLQ-CIPN20)评分显示出改善趋势。研究结论是,在III期结肠癌的辅助治疗中,基于LBM的奥沙利铂剂量计算能显著减少OIPN并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不影响RFS和OS。
期刊来源:JAMA(IF:55)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834893
这项研究评估了2021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将结肠镜筛查结直肠癌的起始年龄降至45岁后,45~49岁与50~54岁人群首次结肠镜筛查的检出差异。研究基于北加州凯撒医疗集团(KPNC)这一覆盖450万成员的大型整合型医疗系统,纳入2021~2024年间首次接受筛查的12,031例45~54岁患者,结果显示45~49岁组任意腺瘤的检出率略低(35.4% vs 40.8%,调整风险比aRR=0.86),但高级腺瘤、锯齿状病变及结直肠癌检出率两组无显著差异。研究支持45岁启动筛查的合理性,提示无需因纳入更年轻人群而调整腺瘤检出率基准。
提前实施FIT筛查,可降低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期刊来源:JAMA Oncology(IF:20.1)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fullarticle/2835051
这项研究基于台湾 2001年1月至2019年12 月17年间26.3万名居民的肠癌筛查数据,评估将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筛查的起始年龄从目前推荐的50岁提前至40~49岁,是否能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显示:与50岁起筛相比,40~49岁即开始并持续定期参与筛查者,结直肠癌发病率显著降低25%,死亡率降低34%。早期筛查每预防1例结直肠癌需筛查1548人,优于50岁起筛的2079人。研究为将筛查起始年龄从50岁降至40~49岁提供了首个大规模实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