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备受瞩目的“肿瘤免疫治疗云讲堂”在线上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循证筑基·优效安全”为主题,汇聚国内顶尖肿瘤学专家,专家们围绕肝癌最新前沿进展、双免联合治疗突破以及安全性管理等热点议题展开精彩演讲,并通过多维度“大咖论道”分享真知灼见,共同开启肝癌免疫治疗领域的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辽宁省肿瘤医院刘也夫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瑞宝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杨正强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分别发表致辞,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致辞中强调,肝细胞癌(HCC)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中国,肝癌的疾病负担沉重,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传统的系统治疗主要依赖多激酶抑制剂但其中位总生存期(OS)通常仅维持在12-14个月。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单抗)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生存,但长期预后有待进一步验证,双免联合疗法(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在CheckMate 9DW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方案一线治疗不可切除HCC的中位OS达23.7个月,36个月生存率38%。客观缓解率(ORR)达36%,且缓解持续时间(DoR)长达30.4个月,从而实现更长生存获益,为晚期肝癌一线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方案。此外,肝癌病因复杂、肿瘤异质性强,需多学科共同参与,通过内科药物治疗、介入局部治疗以及外科手术相结合的方式,有望将不可切除肝癌转化为可切除,极大改善患者预后。基于此,本次会议邀请多学科专家共同学习讨论。
会议主要内容总结
讲题一:双免疗法引领肝癌治疗新纪元
在刘也夫教授主持下,山东省立医院许世峰教授进行了“双免疗法引领肝癌治疗新纪元”的分享。许教授系统回顾了肝癌系统治疗的发展史。2007年索拉非尼的获批,开启了晚期肝癌一线靶向治疗时代。然而,无论是单药靶向还是后续的免疫单药探索,疗效均有限且面临瓶颈。
2020年,首个靶免联合III期研究IMbrave150研究确立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作为一线标准治疗,首次将客观缓解率(ORR)提升至30%以上。但含贝伐珠单抗的方案存在出血风险,限制了其在合并肝硬化、静脉曲张患者群体中的应用。
双免联合III期研究HIMALAYA和CheckMate 9DW结果先后发布,晚期肝癌一线治疗进入双免联合治疗时代。HIMALAYA研究评估了度伐利尤单抗+替西木单抗(STRIDE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研究结果证实,STRIDE方案的mOS(16.4个月)优于索拉非尼(13.8个月),5年OS率为19.6%。在CheckMate 9DW研究中,首次将双免联合方案(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Nivo+IPI)与标准一线疗法仑伐替尼/索拉非尼进行头对头比较。结果显示,双免联合疗法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取得重大突破,该方案一线治疗不可切除HCC的中位OS达23.7个月,36个月生存率38%,显著优于仑伐替尼/索拉非尼(20.6个月,24%)。ORR达36%,其中7%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且DoR长达30.4个月,远超传统靶向药(12.9个月)。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与靶向药相当(41% vs. 42%),且多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通过规范管理控制。基于此,该方案已被2024年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列为I级推荐(1A类),并获得NMPA和FDA批准,用于晚期肝癌一线治疗。
讲题二:2025肝癌免疫治疗新进展
在刘瑞宝教授主持下,辽宁省肿瘤医院宿濛教授带来了“2025肝癌免疫治疗新进展”的讲题。宿教授分享了CheckMate 9DW研究及其他前沿研究的最新数据,为双免疗法的临床价值提供了更坚实的证据。
EASL大会更新的CheckMate 9DW研究肝功能亚组分析数据显示,无论基线肝功能ALBI评分为1级还是2/3级,Nivo+IPI组合均展现出优于对照组(仑伐替尼/索拉非尼)的生存获益。在肝功能良好的ALBI 1级患者中,mOS高达35.4个月。
ESMO GI大会上公布的CheckMate 9DW研究生活质量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分析结果表明,Nivo+IPI组合显著延缓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恶化时间。即使是因TRAE而停药的患者,其中位OS仍长达27.9个月,与总人群数据一致甚至更优,证实了双免联合疗法强大的长拖尾效应。
在纳入了208例中国患者的分析中,O+Y组合的疗效与全球人群保持高度一致,mOS为23.5个月,ORR为37%,为其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支持。
在局部联合系统治疗方面,2025 ASCO GI大会上公布的CARES-005研究表明,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和阿帕替尼对比单纯TACE,显著延长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mRECIST标准下:8.8个月 vs 3.1个月,HR=0.43)。该研究纳入了肿瘤负荷更重、分期更晚(含Vp3/Vp4癌栓)的患者,为这类人群提供了有力证据。此外,ESMO GI大会中公布的TALENTACE研究表明,TACE联合“T+A”方案对比单纯TACE,同样显著改善了mPFS(11.30 vs 7.03个月,HR=0.71),进一步证实了局部联合系统治疗模式的有效性,但目前以上的研究OS数据尚未成熟,还有待进一步随访验证。
大咖论道
大咖论道环节由杨正强教授主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孟一曼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孙鹏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戴海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彪教授担任讨论嘉宾。专家们一致认为,肝癌系统治疗已进入一个方案丰富的“多极化”时代,而临床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为不同患者进行精准分层和方案选择。
几位教授表示,基于Checkmate 9DW研究数据,肿瘤治疗领域正在探索双免疗法Nivo+IPI组合与其他治疗方式(如TKI和介入治疗)联合应用的潜力,以提升治疗效果、患者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并通过精准分层实现个性化治疗,同时期待更多大样本研究来支撑这种分层和个性化治疗决策。其中从介入科医生的角度指出,虽然局部联合系统治疗是趋势,但必须警惕过度治疗对肝功能的损伤。他强调,治疗的目标是延长OS,而非短期PFS,需要谨慎平衡治疗强度与患者耐受性。
医生不仅要知道何时出手,更要知道何时收手。对于肿瘤负荷极大的患者,或许应先采用系统治疗,待肿瘤得到控制后再考虑局部干预,如何实现“与瘤共存”或许是更现实的长期目标。双免疗法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具有独特优势,例如在门静脉高压、有出血风险而不适用“T+A”方案的患者中,Nivo+IPI组合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
讲题三:肝癌免疫治疗安全性优化策略与管理
在曲秀娟教授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周军教授进行了“肝癌免疫治疗安全性优化策略与管理”的分享。周教授将抗CTLA-4抗体比作在淋巴结中“唤醒”所有T细胞的“启动因子”,作用广泛且不良反应出现早;而抗PD-1抗体则更像在肿瘤局部“精准指挥”的效应因子,作用精准。因此,双免联合治疗的相关不良事件种类与单药类似,但发生时间通常会提前。
周教授指出,抗PD-1抗体的毒性无明显剂量依赖性,而抗CTLA-4抗体的疗效和毒性均与剂量正相关,这也解释了为何伊匹木单抗在不同癌种中的给药剂量和方案的巨大差异。他还强调,在肝癌患者中诊断免疫相关性肝炎必须是“排除法”的最后一步,临床医生必须首先排除乙肝病毒再激活、肿瘤进展导致的胆管梗阻、其他药物性肝损伤等常见原因。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管理应遵循基线评估、主动监测、早期识别、分级管理的原则。通过规范的管理,绝大多数irAEs是可控、可逆的。
大咖论道
大咖论道环节由河南省肿瘤医院高全立教授主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武强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丹教授、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培豪教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赵艳教授作为讨论嘉宾。专家们结合临床实践,分享了对双免治疗的经验与期望。
教授分享了其中心参与CheckMate 9DW研究的经验,有患者已获得近4年的生存期,且临床观察到双免的毒性并未如想象中剧烈,整体可控。经济因素是目前限制双免应用的主要障碍。赵艳教授则对双免治疗的未来提出了三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包括新辅助/降期治疗、中期肝癌中联合TACE的应用,以及针对不同肿瘤负荷的晚期肝癌进行更精细的分层研究等。专家们普遍认为,对于肝功能储备好、肿瘤负荷相对较小或出血风险高的患者,会优先考虑双免治疗。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刘也夫教授、刘瑞宝教授、杨正强教授与曲秀娟教授分别进行了总结。他们表示,本次会议内容精彩纷呈,讲者们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宝贵的临床经验,讨论环节的深入交流也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肝癌免疫治疗,特别是双免疗法前沿动态的理解,也为推动多学科协作、优化临床实践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肝癌治疗的进步,将更加依赖于多学科的深度协作、对患者的精准分层,以及对治疗方案疗效与毒性的平衡,最终实现让更多患者长期、高质量生存的共同目标。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