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Epcoritamab/格菲妥单抗的真实世界表现如何?

07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重大挑战。尽管近年来在治疗手段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传统的铂类药物挽救治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仅适用于部分患者,且治愈率较低。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在二线及后续治疗中展现出持久缓解的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或在CAR-T治疗后复发。因此,开发新的治疗策略以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双特异性抗体(BsAbs)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手段,为R/R DLBC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Epcoritamab和格菲妥单抗是两种靶向CD20的双特异性抗体,已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R/R DLBCL。然而,目前关于这两种药物在临床试验之外的患者中的数据仍然有限。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多中心研究收集了来自21个美国机构的245例接受Epcoritamab或格菲妥单抗治疗的R/R DLBCL患者的数据。这项研究不仅评估了这些患者的治疗反应,还探讨了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近期,该研究结果已发表于Blood杂志,【肿瘤资讯】现将该研究重点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图片16.png
研究纳入的245例患者中,156例接受了Epcoritamab治疗,89例接受了格菲妥单抗治疗。这些患者中,113例(46%)对一线治疗耐药,40例存在MYC和BCL2和/或BCL6重排,147例曾接受过CAR-T细胞治疗,174例因合并症等原因不符合注册试验的资格。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8岁,大多数患者为男性,且大多数患者在BsAb治疗开始时处于疾病晚期(Ⅳ期)。

疗效结果

总缓解率(ORR):Epcoritamab和格菲妥单抗的ORR分别为51%和53%,其中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23%和30%。这表明两种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与关键试验中的结果相当。

表1. DLBCL患者中研究者评估的疗效终点(Lugano标准)总结

图片17.png 
无进展生存期(PFS)整体中位PFS为2.6个月(95%CI:2.0-3.8个月)。在调整后的分析中,接受格菲妥单抗治疗的患者中位PFS为3.8个月,而接受Epcoritamab治疗的患者为2.3个月,但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总生存期(OS):整体中位OS为7.8个月(95%CI:6.2-11.0个月)。接受格菲妥单抗治疗的患者中位OS为9.7个月,而接受Epcoritamab治疗的患者为7.8个月,同样没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6个月PFS率和OS率:6个月PFS率为36%(95%CI:30%-44%),6个月OS率为60%(95%CI:54%-67%)。

表2. 接受Epcoritamab和格菲妥单抗治疗患者的多变量模型中的基线特征及其与PFS和OS的相关性

图片18.png

安全性结果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Epcoritamab治疗的患者中,47.0%出现了任何级别的CRS,其中11.5%为≥3级。相比之下,格菲妥单抗治疗的患者中,27.0%出现了CRS,2.4%为≥3级。接受Epcoritamab治疗的患者中发生了3例致命的CRS事件。

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Epcoritamab治疗的患者中,13.5%出现了ICANS,其中3.2%为≥3级。格菲妥单抗治疗的患者中,6.7%出现了ICANS,1.1%为≥3级。Epcoritamab治疗的患者中发生了1例致命的ICANS事件。

表3. R/R DLBCL患者的CRS、ICANS和其他死亡原因

图片19.png

CD20表达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研究发现,治疗前CD20表达不可检测的患者预后较差。在124例接受治疗前活检的患者中,105例CD20表达可检测,19例不可检测。CD20可检测的患者中位PFS为3.5个月,而CD20不可检测的患者为1.3个月(P<0.001)。中位OS分别为11个月和2.0个月(P=0.009)。此外,在35例治疗失败后接受活检的患者中,86.0%的患者显示CD20表达丢失。

亚组分析

TP53突变状态:在92例已知TP53突变状态的患者中,67例为野生型,25例存在TP53突变。研究未发现TP53突变状态与PFS或OS之间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CAR-T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在147例接受过CAR-T治疗的患者中,接受BsAb治疗后90天内进展的患者缓解率较低,预后显著较差。

Richter综合征患者:15例Richter综合征患者中,接受BsAb治疗的ORR为54.5%,CR率为36.4%。

总结

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观察性研究,涵盖了245例接受Epcoritamab或格菲妥单抗治疗的R/R DLBCL患者。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双特异性抗体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与关键试验中的结果相当,但PFS和OS较短。CD20表达的丢失与较差的预后相关,这强调了在治疗前评估CD20表达的重要性。此外,研究还发现,接受过CAR-T治疗且在90天内进展的患者预后较差,这可能提示需要进一步研究BsAb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尽管Epcoritamab和格菲妥单抗在治疗R/R DLBCL中展现出一定的疗效,但研究也揭示了治疗相关的挑战,如CRS和ICANS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这些发现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方向,特别是在如何优化治疗顺序和组合方面。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BsAb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如何更好地选择适合BsAb治疗的患者群体。此外,考虑到CD20表达的动态变化,开发更准确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治疗反应和耐药机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总之,这项研究不仅为Epcoritamab和格菲妥单抗在R/R DLBCL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真实世界数据,也强调了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Brooks T R, Zabor E C, Bedelu Y B, et al. Real-worl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aggressive B-cell lymphoma treated with epcoritamab or glofitamab[J]. Blood, 2025.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28日
马利平
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双特异性抗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药物,为R/R DLBC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