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7.25每日资讯:精准肿瘤学时代:靶向与免疫治疗重塑局晚期NSCLC格局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白鸥教授:复发难治DLBCL的分层治疗选择与进展

07月24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今日要闻

1. 精准肿瘤学时代:靶向与免疫治疗重塑局晚期NSCLC格局 

2.【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白鸥教授:复发难治DLBCL的分层治疗选择与进展

3.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张曦教授:新药时代,自体移植如何为淋巴瘤治疗赋能?

4. Mol Cell封面文章 | 郑君芳团队揭示YTHDC1乳酸化促进肾癌进展新机制

5. 不仅是胃癌元凶,幽门螺杆菌还和结直肠癌有关?《柳叶刀》子刊:风险激增59%,治疗可预防病变

1. 精准肿瘤学时代:靶向与免疫治疗重塑局晚期NSCLC格局 

在过去的十年间,肺癌治疗领域经历了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局晚期(III期)阶段。随着精准肿瘤学理念的深入和新药研发的突破,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复杂疾病的治疗范式,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本文将聚焦PACIFIC、ADAURA和LAURA等里程碑式临床试验,阐述它们如何重塑了局晚期NSCLC的治疗格局,并强调分子生物标志物在指导个体化治疗选择中的决定性作用。

精准肿瘤学时代,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已成为局晚期NSCLC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ACIFIC、ADAURA和LAURA等里程碑式临床试验的成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更重要的是,它们确立了基于分子生物标志物指导的个体化治疗新范式。在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下,整合解剖学分期、临床可行性和分子特征,为患者量身定制结合了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方案,从而不断改善这一历史上预后不佳的疾病群体的生存结局。这一持续演进的治疗格局,正引领局晚期NSCLC走向一个更精准、更高效的治愈未来。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2.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白鸥教授:复发难治DLBCL的分层治疗选择与进展

备受瞩目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2025年7月11日~13日在哈尔滨隆重举行。为帮助与会者深入理解会议亮点,【肿瘤资讯】特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关于“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层治疗选择与进展”的学术报告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白鸥教授在报告中指出,R/R DLBCL治疗面临的挑战,其根源在于疾病高度的临床与分子异质性。基于细胞起源(COO),DLBCL可分为预后各异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活化B细胞样(ABC)等亚型。同时,伴有MYC和BCL2/BCL6基因重排的“双打击/三打击淋巴瘤”(DHL/THL),或蛋白共表达的“双表达淋巴瘤”(DEL),均表现出更强的侵袭性,对标准R-CHOP方案应答不佳。因此,摒弃“一刀切”的传统模式,依据患者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进行风险分层和治疗选择,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

白鸥教授在报告最后总结道,R/R DLBCL的治疗已经进入了由免疫治疗引领的精准分层时代。未来的治疗策略将更加依赖于对患者复发风险、分子分型、身体状况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估。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3.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张曦教授:新药时代,自体移植如何为淋巴瘤治疗赋能?

备受瞩目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2025年7月11日~13日在哈尔滨隆重举行。在淋巴瘤治疗专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张曦教授,就“新药时代如何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赋能”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

张曦教授首先分析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在当前新药研发浪潮下的定位。在欧美国家,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新疗法的涌现,ASCT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比例,特别是在一线治疗中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然而,张曦教授指出,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ASCT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临床价值。

张曦教授在报告的最后总结道,临床决策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疾病特征及医疗资源的可及性进行综合考量。新药层出不穷的时代,不应忽视ASCT这一经典治疗手段的临床价值。通过精准选择适应症、优化预处理方案、构建全程管理理念以及与CAR-T等前沿疗法有机结合,ASCT在淋巴瘤的综合治疗体系中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4. Mol Cell封面文章 | 郑君芳团队揭示YTHDC1乳酸化促进肾癌进展新机制

2025年7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君芳团队Molecular Cell上线题为“YTHDC1 lactylation regulates its phase separation to enhance target mRNA stability and promote RCC progression”的研究论文,并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该研究系统性研究了肾癌低氧下的蛋白乳酸化谱,并聚焦YTHDC1K82乳酸化的功能机制,揭示了其通过增强核内相分离、稳定致癌mRNA、驱动肿瘤进展的全新调控通路,提出了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为肿瘤代谢与RNA调控交叉领域打开了新局面。(来源:BioArt)

4.jpg


5. 不仅是胃癌元凶,幽门螺杆菌还和结直肠癌有关?《柳叶刀》子刊:风险激增59%,治疗可预防病变

《柳叶刀》旗下期刊eClinicalMedicine新近发表一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文庆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杜灵彬副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成果。研究通过大规模观察性数据与荟萃分析,揭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腺瘤具有显著关联,风险分别增加59%和47%,而抗感染治疗与结直肠肿瘤总体风险降低56%有关。(来源:医学新视点)

5.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FF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F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25日
马国栋
莒南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腺瘤具有显著关联,风险分别增加59%和47%,而抗感染治疗与结直肠肿瘤总体风险降低56%有关
07月25日
白文秀
平遥兴康医院 | 中医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07月25日
孙有泉
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 | 肿瘤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