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白鸥教授:复发难治DLBCL的分层治疗选择与进展

07月23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备受瞩目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2025年7月11日~13日在哈尔滨隆重举行。本届大会由CSCO携手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汇聚海内外血液肿瘤领域的顶尖学者,旨在“立足临床,引领创新”。大会搭建了一个高水平、跨学科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以期促进前沿成果的交流与转化,从而推动我国血液肿瘤学科的整体发展。为帮助与会者深入理解会议亮点,【肿瘤资讯】特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关于“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层治疗选择与进展”的学术报告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复发难治(R/R)DLBCL的异质性与治疗挑战

DLBCL作为成人中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其治疗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面临复发或原发难治的严峻挑战,导致预后不佳。

白鸥教授在报告中指出,R/R DLBCL治疗面临的挑战,其根源在于疾病高度的临床与分子异质性。基于细胞起源(COO),DLBCL可分为预后各异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活化B细胞样(ABC)等亚型。同时,伴有MYC和BCL2/BCL6基因重排的“双打击/三打击淋巴瘤”(DHL/THL),或蛋白共表达的“双表达淋巴瘤”(DEL),均表现出更强的侵袭性,对标准R-CHOP方案应答不佳。因此,摒弃“一刀切”的传统模式,依据患者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进行风险分层和治疗选择,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

基于复发风险的分层治疗策略

根据一线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时间点进行分层,是制定后续治疗策略的基石。

  • 早期复发或原发难治(一线治疗后≤12个月内进展): 此类患者通常预后不佳,且对传统化疗的敏感性较低。近年来,CAR-T细胞治疗已成为该类患者的重要二线治疗选择。关键性的III期临床研究(如ZUMA-7和TRANSFORM)证实,对于早期复发或原发难治的患者,应用Axi-cel或Liso-cel等CAR-T产品,相较于传统二线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可带来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生存获益。

  • 晚期复发(>12个月后进展): 此部分患者对含铂的挽救性化疗方案仍保留一定的敏感性。对于身体状况允许的患者,二线挽救性化疗后进行大剂量化疗(HDT)联合ASCT,仍是标准的、且具有治愈潜力的治疗模式。CORAL研究等数据显示,此模式能为部分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可能。

免疫治疗与新药联合方案的进展

白鸥教授的报告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改变R/R DLBCL治疗格局的新型疗法与关键研究。

CAR-T细胞治疗:二线治疗的关键进展

对于早期复发/难治的高风险患者群体,CAR-T疗法已从三线及以后提前至二线。ZUMA-7研究显示,Axi-cel(Yescarta)对比标准治疗(SOC),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14.7个月。同样,在TRANSFORM研究中,Liso-cel(Breyanzi)也展现出优越性,中位PFS达14.8个月。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对于高风险的R/R DLBCL患者,尽早应用CAR-T治疗可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同时,临床医生也需密切关注并积极管理CAR-T治疗相关的潜在不良反应,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毒性(ICANS)。

双特异性抗体:后线治疗的重要选择

对于CAR-T治疗后复发或不适合CAR-T治疗的患者,靶向CD20xCD3的双特异性抗体(bsAb)提供了一种“即用型”(off-the-shelf)的有效免疫治疗选择。Epcoritamab与格菲妥单抗(Glofitamab)已经FDA获批用于后线治疗,其中,格菲妥单抗/Glofitamab)新适应症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联合吉西他滨与奥沙利铂(GemOx)用于治疗不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DLBCL NOS)成人患者(2L+ DLBCL)。

双特异性抗体在经过多线治疗(包括CAR-T失败)的患者中,仍能达到约50%-60%的总缓解率(ORR)及约40%的完全缓解率(CR),且缓解具有持续性。双特异性抗体的优势在于无需个体化制备,提高了治疗的可及性,且严重CRS和ICANS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

其他新药联合策略

除了细胞免疫治疗,其他新药联合方案也为R/R DLBCL患者提供了更多元的治疗选择。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为例,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联合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Pola-BR)的方案,在不适合移植的患者中,对比BR方案显著改善了PFS和OS。此外,基于分子分型的靶向联合策略也展现出应用前景,例如针对特定分子亚型(如MCD或N1型),联合使用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药物的“去化疗”或“化疗-免疫”方案,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缓解数据。

结语与展望

白鸥教授在报告最后总结道,R/R DLBCL的治疗已经进入了由免疫治疗引领的精准分层时代。未来的治疗策略将更加依赖于对患者复发风险、分子分型、身体状况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估。

  1. 治疗路径的持续优化: 早期复发患者应尽早转诊至有条件的中心进行CAR-T评估。对于CAR-T治疗失败或不适合的患者,双特异性抗体是当前备受关注的后续治疗选择之一

  2. 新疗法探索的未来方向: 未来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优化免疫疗法的序贯策略、探索新药与免疫疗法的联合以克服耐药,以及利用循环肿瘤DNA(ctDNA)等液体活检技术更早地预测复发和监测疗效。

本次白鸥教授的学术报告,为与会者清晰地勾勒出当前R/R DLBCL治疗的现状与未来蓝图,强调了在众多新兴治疗手段中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24日
陈宁
南京康爱医院 | 肿瘤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7月23日
白文秀
平遥兴康医院 | 中医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07月23日
张婉君
蒙城县中医院 | 血液肿瘤科
DLBCL作为成人中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其治疗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面临复发或原发难治的严峻挑战,导致预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