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张曦教授:新药时代,自体移植如何为淋巴瘤治疗赋能?

07月23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备受瞩目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2025年7月11日~13日在哈尔滨隆重举行。本届大会由CSCO携手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汇聚海内外血液肿瘤领域的顶尖学者,旨在“立足临床,引领创新”。大会搭建了一个高水平、跨学科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以期促进前沿成果的交流与转化,从而推动我国血液肿瘤学科的整体发展。在淋巴瘤治疗专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张曦教授,就“新药时代如何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赋能”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为帮助大家理解会议中的亮点内容,【肿瘤资讯】特将张曦教授的专场内容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新药时代自体移植的价值重估与中国视角

张曦教授首先分析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在当前新药研发浪潮下的定位。在欧美国家,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新疗法的涌现,ASCT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比例,特别是在一线治疗中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然而,张曦教授指出,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ASCT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临床价值。
 

这种价值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药的可及性与患者的经济负担能力,是临床决策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决定了ASCT仍是众多患者重要的强化治疗选择;其次,考虑到地区间医疗水平的差异,ASCT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巩固手段,用以弥补部分基层单位前期治疗强度的不足,为患者提供一个可靠的疗效保障;最后,ASCT联合新药的治疗模式(ASCT+X)在临床实践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张曦教授团队的研究数据也提示,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亚型患者,一线进行ASCT巩固治疗仍可能带来生存获益。因此,在制定治疗决策时,必须摒弃“一刀切”的思维,充分考虑中国的临床实践特点与患者的具体情况。

移植疗效的优化路径与前沿策略

面对新疗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ASCT的疗效,是临床医生关注的核心问题。张曦教授系统阐述了优化ASCT疗效的几大关键策略,旨在将ASCT从单一技术,提升为整合治疗平台。

适应症的精准分层与选择

精准地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是提升疗效的前提。张曦教授指出,必须根据淋巴瘤的不同亚型和危险分层,来决定ASCT介入的最佳时机。
 
对于B细胞淋巴瘤,ASCT在复发难治且对挽救性化疗敏感的DLBCL患者中,仍是重要的治疗选项。但在初治高危DLBCL患者中的一线巩固地位,以及与CAR-T疗法的选择顺序,则需要更多临床研究证据和个体化评估来明确。决策时需综合考量患者的复发时间、肿瘤负荷、脏器功能以及治疗偏好等多种因素。
 
对于T细胞淋巴瘤,由于特异性靶向药物相对有限,ASCT在一线缓解后的巩固治疗中,地位相较于B细胞淋巴瘤更为稳固,尤其在淋巴结来源的T细胞淋巴瘤中应用广泛。未来的探索方向在于,如何通过更精准的分子分层,例如识别出特定基因突变或表达谱的患者,来筛选出能从异基因移植(Allo-SCT)中获益更多的患者群体,从而实现个体化的移植决策。

预处理方案的革新:新药融合与模式优化

预处理方案是决定ASCT成败的关键环节。单纯依靠常规化疗药物的优化组合,对疗效的提升已遇到瓶颈。张曦教授认为,未来的突破方向在于将新机制药物融入预处理方案,例如靶向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以及表观遗传学调控药物等。已有研究证实,在预处理中加入西达本胺等新型药物,能够改善B细胞或T/NK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此外,对于部分复发风险极高的患者,例如原发耐药或早期复发的年轻患者,采用双次自体移植(Tandem ASCT)的模式,也被证实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无进展生存期。这种模式通过更高剂量的清髓性治疗,旨在更彻底地清除体内微小残留病灶,为特定患者群体提供了有效的强化策略。

全程管理新理念:贯穿移植前后的系统性治疗

张曦教授强调,应将ASCT视为淋巴瘤全程管理中的一个平台,构建“桥接治疗 - 移植平台 - 维持/巩固治疗”的三段式系统性治疗模式。

  • 移植前桥接治疗:其核心目标是在移植前,通过高效、低毒的桥接方案(如靶向药联合化疗)尽可能清除肿瘤负荷,使患者达到更深的缓解状态(如CR),这是改善移植预后的关键。

  • 移植后巩固/维持治疗:在移植后,针对高危患者进行巩固或维持治疗,对于降低复发风险至关重要。临床研究已证实,在霍奇金淋巴瘤移植后使用维布妥昔单抗(BV),或在套细胞淋巴瘤移植后使用BTK抑制剂等进行维持治疗,能够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根据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结果,指导维持治疗的启停与强度,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

联合治疗新范式:ASCT与CAR-T疗法的协同应用

ASCT与CAR-T细胞治疗并非相互排斥,二者的协同应用已成为治疗高危、难治性淋巴瘤的新范式。张曦教授指出,两者的联合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协同机制:从机制上看,ASCT的大剂量清髓性预处理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免疫抑制性细胞,为后续输注的CAR-T细胞扩增和存活创造有利的体内微环境,从而可能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临床证据:多项开创性研究显示,在双打击淋巴瘤或TP53突变等预后极差的淋巴瘤中,采用ASCT与CAR-T序贯治疗的模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且未观察到超出预期的毒副作用。

优化时序:关于两者的最佳联合顺序,张曦教授认为应根据患者的主要矛盾进行个体化设计。若患者肿瘤负荷高、病灶未消,可考虑CAR-T先行清扫障碍;若病灶已清除但复发风险极高,则可考虑ASCT先行巩固,再以CAR-T清除微小残留。

结语与展望

张曦教授在报告的最后总结道,临床决策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疾病特征及医疗资源的可及性进行综合考量。在新药层出不穷的时代,不应忽视ASCT这一经典治疗手段的临床价值。通过精准选择适应症、优化预处理方案、构建全程管理理念以及与CAR-T等前沿疗法有机结合,ASCT在淋巴瘤的综合治疗体系中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24日
刘永亮
平遥中都乡卫生院 | 肿瘤内科
预处理方案是决定ASCT成败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