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ACA策问(Ⅳ)|唐玲珑教授:分子机“理”与临床证“据”相互促进

08月08日
来源:肿瘤资讯

肿瘤防治,赢在整合”。2025年7月18日-20日,CACA华南整合肿瘤学大会作为2025 CACA七大区整合肿瘤学大会的重要一环于广州隆重召开。会议期间,《策问》栏目特邀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副主任唐玲珑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研究全过程,详细分析了从验证疗效到探索作用机制以推动临床诊疗进步的科学路径,为肿瘤防治之路注入新活力。

理据相长:临床证据与机制探索相互促进

唐玲珑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先观察到某种治疗策略的临床获益,但其深层的作用机制在初期可能并不完全清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积累了充分的临床证据后,设计并开展严谨的临床研究,例如通过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来客观证实其疗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同步收集患者的组织和血液标本,为后续的机制探索奠定基础。

我们课题组在2019年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聚焦中晚期鼻咽癌的治疗困境:即便接受标准放化疗,这类患者的远处转移风险依然居高不下。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临床假设:在标准放疗前,引入诱导化疗是否能更早地清除体内的微小转移灶,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其背后机理在于化疗作为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其早期介入有望从源头上控制肿瘤的播散。随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有力地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即“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诱导化疗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获益。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国际顶级期刊的认可,其结论也被中国、美国及欧洲的多个权威肿瘤学指南采纳为I类推荐证据,直接指导了临床实践的优化。那么,为什么GP方案诱导化疗会如此有效?通过同步开展的转化研究,我们发现GP方案除了发挥传统的细胞毒性作用外,还能够重塑肿瘤的免疫微环境,特别是促进了“三级淋巴结构”的形成。进一步的探索发现,部分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在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着显著的T细胞耗竭现象,这类患者联合应用PD-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存在更好的疗效,为我们后续开展新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因此,分子机制的探索与患者疾苦的解决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策问四专家海报-09.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tho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uqi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